會仙在桂林城南五十裡
是典型的江南田園風光代表
唐朝長壽元年在會仙開鑿運河,使相思江水通東通灕江流域西通柳江流域。
唐宋時期會仙指路石碑
【會仙】這個地名聽起來總是讓人感覺雲裡霧裡玄之又玄,第一感覺是好像是在這個地方遇見神仙,總是感覺這個名稱和神仙有關,這種感覺是正確的,但是關於【會仙】這個地名是怎樣來,在桂林沒有公開的資料可以查閱,上百度也沒有相關介紹,桂林史學界也沒有人出來解釋,這個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直到前兩年筆者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才把這個一直以來困擾桂林人的【會仙】地名來歷疑惑解開。
從相關的歷史資料記載介紹上看,【會仙】這個地名至少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根據是,唐朝莫休符寫作的【桂林風土記】裡有專門的介紹:
這是唐朝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裡關於【會仙裡】的介紹
說的是眾神仙欣賞會仙的景色和仙境一樣,紛紛駕馭仙鶴拉的寶車來到『會仙』上空駐足觀看,流連忘返。村裡人聽說有那麼多神仙來到,也都紛紛出來聚集觀看,因為是在這個地方會遇那麼多神仙,所以就起名叫『會仙裡』。
【會仙裡】就是就是現在的『會仙』,那『會仙』後面這個『裡』是什麼意思呢,『裡』是中國古代一種戶籍名稱,也泛指相應的地名,在古代中國農村實行的是【裡坊制】,就是把多少多少『戶』編為『一裡』居住,後來這種居住形式被引入城市,在城市這種形式稱為『坊』,街坊的名稱就是這樣來,在廣東粵語中還保存著這種古老的歷史信息,現在城市裡面的這種形式稱為『小區』。
這是【大明一統志】介紹【桂林府】的相關記述,在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介紹州戶籍人口時候用的名稱是【裡】,這些歷史信息現在都被我們遺忘了,以至於年輕的一代沒有人知道這些曾經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