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願正法重現 二零零五年元月一日 釋慧律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2021-02-18 善知識法雨

祈願正法重現

未曾聽聞佛法,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

得聞解脫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道場沒有法,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

貫徹三法印、一實相印、四依止,落實在每一個動點上,當下即是「正法重現」!

讓佛教興盛、正法重現,是每一個佛弟子無可推託的責任。

二 OO 五年元月一日

釋慧律寫於高雄文殊講堂

緣起

衲生長於窮困之家,母親以一弱質女子,獨力撫育四子一女,生活概況可謂家徒四壁,資用乏絕,三餐不繼,歷經百般折磨,萬般艱辛。衲雖年幼,即深刻體會生存之苦楚,欲求起碼之溫飽,誠非易事。


少年時期,勤勉向學,資質尚稱穎悟,同儕之輩亦非等閒,若欲金榜題名,獨佔鰲頭,倘不焚膏繼晷,夙夜匪懈埋首鑽研,則難遂所願,因此寒窗求學之苦,衲亦飽嘗箇中滋味。


至於健康狀況,則以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色身時受病魔肆虐,沈(病 + 阿)痼疾,舊傷新症,遍訪無遺,色身病苦之祖師,舍衲其誰?及長,稍解人事,初涉情緣,便覺牽纏無奈,束縛重重。複眼見父母婚姻不幸,親朋夫妻間屢有口角爭執,情執之苦,不言而喻。


某日,衲遇一友人,告以:「受父母養育一十五載,未嘗反哺,欲趁假期打工,奉養雙親。」旋即外出。(言 + 巨)料,兩小時後即驚聞其於工作中慘遭高壓電 # (擊)斃,血肉迸出,形似焦炭。


又一同學成績傑出,堪稱翹楚,本擬於翌日搭機赴美留學,因外出購物,不幸發生車禍,英年早逝,壯志未酬,徒留遺恨。此係數十年前舊事,衲略舉二端,無常之隨侍在側,已昭然可見。舉凡生活周遭摭拾可見,時時刻刻皆上演著一幕幕生離死別之血淚劇,而幕後導演正是「無常」。


綜觀此生所見所聞,人世間非只一「苦」字了得,實可謂「苦不堪言」。人生固雖苦惱萬狀,然所慶幸者:衲於甫入大學,便得聞難遭難遇之佛法,又蒙諸善知識開導,了知唯有受持世尊金言之教,透視宇宙人生之真實樣貌,體悟「苦」乃世間之常態。冀求離苦得樂,當以佛陀為典範,依循其親證之足跡,解脫無明纏縛,成就菩提之道。


苦由何來

乾坤是一劇場,生命是一齣戲。而眾生則是一群迷惑的演員,看不清生命本質,參不透生活真貌,上焉者弛求功名利祿,下焉者追逐五欲六塵,更有甚者,在渾渾噩噩中,無奈地下臺退場。


諦觀吾人當前所受,就身而言,有苦有樂及舍受三者;就心而言,有憂有喜及舍受三者。人之常情,心於順境則生欣悅之念,反之則生憂愁。色身領納順境則生樂適之感,反之則起苦惱。至於身心領納不違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鹹共舍離則生舍受。上述五受,苦憂二者確實是苦。樂喜舍三者則虛妄無實。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苦為良師,是以欲離苦則必先知苦。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生苦事多如恆沙,不勝枚舉。約而言之,有苦苦、壞苦、行苦三項。苦苦之首一「苦」字為苦惱逼迫之意,涵攝身心種種苦惱,亦即前述之苦、憂二受。大抵而言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壞苦之「壞」字乃變壞之意,系就樂、喜二受所說。蓋因樂境無法恆常不變,往往賀客在堂,吊者在閭,樂境方來,苦境隨至。行苦之「行」字系遷流之意,乃據舍受而言。所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以縱如無色界眾生,亦難免行苦。色界眾生則兼受壞苦與行苦。至於欲辦眾生,則統受苦苦、壞苦、行苦。


娑婆義譯為堪忍,即可知隸屬欲界之娑婆眾生,乃是三苦交煎,處境堪愍!然則一切眾生之苦,皆由不覺而招。所謂不覺,即是無明。無明有根本(生相)、枝末二類。根本無明,系佛所斷。枝末無明,乃二乘人所斷。枝末無明又可分見、思二惑。見惑者,迷於理之惡見,涵蓋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五利使。思惑者,迷於事之惡見,涵蓋貪、嗔、痴、慢、疑等五鈍使,能滋潤生死苦果。眾生本具清淨自性,與佛無殊,然以一念無明,起惑造業,終至受苦。如果循環不息,即令一期生命結束,又順此業力繼續受生,輪迴六道,無有已時。


徹見宇宙人生真相

凡人之心識,猶如焦距未經調整之相機,無法對現實或真理,拍攝出明確清晰之影像。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是欲令諸有情轉迷成悟。蓋因眾生無始以來顛倒、妄想、執著、堅牢難破,遂不能得證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而此顛倒諸想,則源自對宇宙人生之錯誤認知。


生命之真諦,在於覺性之開啟。欲開啟覺性,應先洞見萬法之本質。吾等若不知苦、空、無常、無我乃諸法之定理,便無由體悟緣起性空之真義,自在解脫亦終成畫餅。苦之情狀及形成因素前已論及,不再贅述。二友人之實例,正足以說明:無常方為世間之主宰。無論就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皆可發現無常的蹤影,任何事物、思想皆在剎那變化中。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見到世間的真相,我們也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迴的痛苦。


關於空義,具多重詮釋,如:放下、究竟解脫、無所住、中道、平等心、無相、如如……皆屬之,唯視情況不同,而有各種角度之界定。一般未解佛法者,誤以「空」為否定萬象之存在,認為「一切皆無」即是空,實為謬見。此謂「空」係指諸法皆屬緣生緣緣滅,雖暫時存在,但無永恆性,終歸幻滅。此乃就體性而言,欲令眾生透視外境之不可得,應向內觀,點燃智慧之燈,不為假相所惑,自可如如不動,免蹈生死流。


有云:「虛空法界儘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就是我。」一切法皆因緣所生,並無自性。群迷錯覺,妄以為有我,則四相併起。倘能洞察此身、心皆非恆常不變,亦非自身所能掌控,即可知我相本不可得。世間之哲學家、音樂家、藝術家、醫學家締造種種文明及文化,開拓人類生存究竟及精神領域。然以其不能放下「我相」,不能徹知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為必然法則,活在二元對立的觀念,導致鬥諍不斷,離道更遠。當了知有相便成生滅,離相方能究竟。


修行乃出苦良方

世間有一無形力量,為我之主人,名曰:意識。此乃是我、法二執與分別心之綜合,又可稱之為「業」,乃生命的元素,痛苦之源由。因貪、嗔、痴三毒所造之業,當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對治之法藥。此三者乃修行之核心,收攝身心名為戒,不被欲染即是真戒,心地無非稱為自性戒。觀照名為定,不被境轉即是真定,心地無念稱為自性定。見到事物的真理名為慧,不被境所轉所染即是真慧,心地無我稱為自性慧。若能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佛法乃為度眾生施設,其宗旨在接引有情離苦得樂,解脫生死。為方便契機,而有五乘教法。人乘者,受持五戒,以保來世不失人身。天乘者,力行十善,而求享勝妙天福。此二者所求,仍屬生滅之世間法。出世法有三,曰: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修四諦,遵行八正道,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斷見思習,證闢支佛果。此二者用功的方便,乃在收攝六根,不攀緣五欲六塵,製造生死因。其只求自了,而無化他之志,雖免輪迴之苦,但徒有自覺功夫,卻難臻菩提聖道之圓滿境地。菩薩乘則行六度萬行,自覺覺他,而其終極目標在圓成佛果。行菩薩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修習內容,並以六塵不惡,還同正常,於一切境透得過,而得自在解脫,進而普化群萌,以為己任。所謂菩薩者,一言以蔽之,即「絕對的犧牲、無我的奉獻。」


修學佛道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面對現實。現實並非指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的實際需要,亦即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脫離六道輪迴。世間的知識學問或可選修,唯有生死大事乃是人生之必修課程,也是值得一生投注之目標。佛陀發現了真理,並指引吾人步上解脫之道,所有理論必須透過實踐才有意義,也唯有透過微密的觀照,徹底的放下,才能得到根本的救度。雖已聽聞佛法,倘未能依教奉行,就不能認為自己已走在正道上。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卻不能替我們修行。


正知正見的重要

修學佛道首要之務在正知正見。所謂:「入無為國,初信要正。初信既失,萬善俱退。」以穿衣為喻,扣錯第一個扣孔者,必不能扣完全部的扣子。


正信必須伴隨正確認識,盲信非僅無助於悟道,甚且反生障礙。若不具正知見,恐好心為道反招惡,故祖師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何以破戒可懺,破見則不能懺悔?蓋因前者系個人行為(衍 + 心)尤,可懺悔改過。後者卻為根本見地偏差,謬誤邪見,欲成就無上菩提則轉加懸遠。


前已揭示正知正見為主導修行方向之關鍵,抉擇樞要就在般若智慧,故《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為盲。」是以般若為成佛之因。唯有智慧的耳朵,方能聽出超越的真理。當智慧在內心甦醒時,不論往何處看,皆會看見真理。

 

何謂正法

學佛須具正知見,開悟更須正知見。欲得正知見,理應依法修行。何者為法?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諦的經驗。


真理不能創造,因為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體悟到眾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為令具縛沈溺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每一個時空皆是緣起性空,法就存在於每一個動點、每一角度,行住坐臥皆是法的展現。眼見耳聞,於一切生滅無所住著,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小乘破我執,證我空。大乘破法執,證法空。 勝義諦(第一義諦)乃是究竟義,謂空空,即是邊空的觀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動念,則無染汙,切勿知見立知,便可見本來面目。修學之始,以守住、保任、觀照為用功初階,日久工深,自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一切相皆屬緣起性空,見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現。


弘一大師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 世間義理甚淺,行之卻很複雜;出世義理極深,行之卻很簡單。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當可謂福薄障重。何以故?無因緣了生死故。今所謂正法,舉凡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念處、五停心觀、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屬之。 


萬法回歸自性,名為正法。若離體說法,即名相說。離現前一念清淨本性,即是外道。《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生邪道,不能見如來。」蓋五蘊本空,若以見聞覺知求法,乃是求見聞覺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蓋相乃因緣聚合,當體即空),方可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究竟而言,本來無一物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盲龜值浮木。聽聞無上大法,自當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聖財,以「信財」為首;淨土三資糧,亦以「信」為先決條件,可知「信」乃生死長夜之明燈,當以法為船筏,心領神會,信解行證,直達涅槃(於生死當下見涅槃)。然值此末法,邪說橫流,異端並起,談說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當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界定正法之準繩,審慎揀擇。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印、一實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係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 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


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槃寂靜: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


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是可貴之處。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


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槃。」 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生死與涅槃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槃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業。


◎一實相印者:指真實無二,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即吾人所謂真如、法性。倘能在緣起法中,遠離種種知見,內外俱空,活生生的現象界,便是寂滅之清淨心。了悟萬法如夢幻泡影,即見本體空性。雖處處如幻,亦處處實相。只須幻相看得開,實相自顯現。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八萬四千門,多似恆沙。 欲以有限生命,開啟永恆慧命,當以法四依為根據,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為世俗正法,係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經;一為勝義正法,指證得無漏(真空無生)之理。行者應以教法、真理為憑,不可盲目信靠緣起幻有之臭皮囊。蓋法可脫在纏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則難免主觀我見,若不契佛說,則當舍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諦理,後者乃為弘範而權巧之方便宣說。兩者權衡,自當依了義經方能究竟解脫。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為傳達義理之工

具,其作用在詮釋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捨本逐末,率爾依循表相文字,斷章取義,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存意涵。


◎依智不依識:智者,非世智辨聰,而是真實圓滿之智慧。識者,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行者當以般若為依憑,不應以人間情識為指歸,方可得證究竟涅槃。


佛子當信解正法,更當護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盡所能護持三寶,就理體而言,修學入道有二途尤應護持當下之起心動念。


欲圓成佛道,當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當以佛心(慈悲喜舍、絕對平等)為己心,以佛志(誓願度眾出生死海)為己志,徹底悟入無常,放下世間假相。


就踐履之方向,可分為二:

A 理入:依善知識教化示導,悟到一切凡聖同一本性,舍妄歸真,如如不動,正所謂:極意參尋無覓處,放下頓見真如性。


B 行入:

•  報冤行:遭逢逆境,觀想此系宿世惡業所招,逢苦不憂,歡喜領受。


•  隨緣行: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不論順逆好壞,都是因緣,終歸消失。得失從緣,心無增減,放下輸贏,八風不動,才能冥合於道。


•  無所求行:悟到緣起性空,無一法可得,放下宿世的貪念,不論功德、福報、業障、災難……,乃生生世世所感,不著一切相、無所求,方能與道相應。


•  稱法行:執著,會死。無所著,也會死。但執著會製造六道輪迴的業,無所著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合於真理(空性之理)的修行,必須了悟眾相斯空,於一切法不住,雖行布施而三輪體空,隨緣度眾亦不執著(無我相、無眾生相),便便合於清淨自性的無為法,如是觀照,則能漸契於道。


振興佛教的當務之急

世間人皆追求快樂,然無人知曉真正的快樂,乃在涅槃,亦即超越生死,透視假相,以純淨的心靈,隨緣應物,任運自在。在這個沉淪於無明與不安的世界中,佛法帶來了自在安詳的曙光,因為它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的,依之而行,可將感性與更改升華到最高點,開採出精神層面深度覺醒的生命光輝。


學佛並非對死亡的寄託,往生就在當下,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中。死亡不等於解脫,解脫亦毋須等到死後,但能無相、入於中觀思想、沒有煩惱,現前即是解脫。


佛教的思想,對於人類的現世生活、物質文明,乃至身心安頓,都有著積極、正面和實質的意義。哲學是形成上的理論,無法從實際生活中得到印證,佛法則可透過信解行證,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時間和空間。如此高超、偉大的宗教,如此完美、奧妙的義理,為何卻始終積弱不振?


佛教徒人數之多,號稱世界之冠,然則緣何學佛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卻罕如鳳毛麟角?其中有多項成因,值得吾人去一一探討和改革。


佛法是人類精神的最高指標,是超越輪迴之苦的慈航。衲既深蒙佛恩,荷擔如來家業,唯願效法本師犧牲、奉獻的悲心,誓願務使佛教興盛,正法重現。


今欲令佛教興盛,必須具足兩項先決條件:其一為培育僧才;其二為大轉*輪。

恩師廣化老和尚曾於病危時囑咐於衲:「倘遭不測,應擔負起佛法教化之重責大任。」衲請示:「應如何去做?」

恩師告以:「佛教要興盛,有三件大事必定要做。第一是培育僧才,第二還是培育僧才,第三仍是培育僧才。」


此觀念不但與太虛大師的主張毫無二致,更與教內大德趙樸初老居士不謀而合。據悉樸老亦嘗言及:「佛教當前的任務,第一是培育人才,第二是培育人才,第三還是培育人才。」


由此可知,培育僧才,提升佛教素質,乃是兩岸大善知識的真知灼見和共同心願。有僧住世,代佛宣化,方可使*輪常轉,燈燈相續。倘無僧寶,欲求皈依、受戒而不可得。若僅徒具莊嚴的道場,而無弘法人才,佛教便無以為繼。唯有僧寶可令正法久住,讓群迷離苦得樂。


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終其一生,都在從事教化眾生,宣導心靈教育的工作。因此,培育僧才實為刻不容緩之首要任務。

再者,要振興佛教,必須大轉法輪,破邪顯正。法要弘傳,方能利益眾生,使一切佛弟子,入於正知正見。

相關焦點

  • 「佛系遊臺灣」之高雄文殊講堂,洋式教堂風格的佛教寺廟
    今天是到高雄的第二天,今天是周日,有個重要的任務。不知道有人一直在關注我的臺灣之行嗎?前文已經說了,出發前嶽母有恙,夫人本已打了臺灣之行的退堂鼓,後來考慮到嶽母是虔誠的佛教徒,且對高雄文殊講堂的慧律法師極為推崇,此行可以去文殊講堂,求見慧律法師為嶽母祛病祈福。
  • 慧律師父:很多大修行人都死的很慘,但你不能說他沒有修行!
    1973年(21歲) 於南投水裡蓮因寺皈依懺雲老法師,法名心謙。1979年(26歲) 於鳳山佛教蓮社,依煮雲老和尚披剃,法號慧律。1980年(27歲) 於高雄龍泉寺受三壇大戒。1983年(30歲) 任美濃雷音寺住持,閉關修行,研讀藏經。1987年(34歲) 在臺北中華體育館弘法,聞法信眾高達九萬人次。
  • 「佛系遊臺灣」之高雄文殊講堂文物流通處,在這裡請購文物
    在此惶恐聲明一下,我非佛教徒,試著從一個尊重佛教的普通人的角度,分享在高雄文殊講堂的短暫經歷,難免有外行的用詞不當,請見諒。民權二路文殊講堂文物流通處自1992年創立至今,師父為了讓法師及三寶弟子方便請購供佛所需之文物,特別增設文物流通處,舉凡要布置莊嚴道場所需要的幢幡香燈燭等,流通處內的款式是應有盡有,但考量到目前只能局限在高雄的地區,和少數從外縣市到來的法師及三寶弟子為求讓其他外縣市的三寶弟子有更多文物的選擇,特別設立在線上也能瀏覽流通處內的上千種佛教文物資訊。
  • 「佛系遊臺灣」之文殊講堂晚課佛音悠揚,歡喜皈依賜名禪善
    文殊講堂晚課前接上文,下午有幸恭聽了慧律法師親自主講的華嚴經,簡單吃了晚飯後,又回到了文殊講堂一樓大殿參加晚課。晚課,是指僧尼每天傍晚時分念佛誦經。主要給我這樣的人科普下。文殊講堂的晚課時間是18:00至21:00參加晚課的佛友,比較下午聽講課的,少了一些,應該是住處距離文殊講堂不遠的本地信眾吧。文殊講堂的一樓大殿正好坐滿。最前排右側是講堂法師的座位,當日共有四位法師。
  • 釋印來法師三周年紀念法會在河南魯山文殊寺舉辦
    釋印來法師(俗名:靳富祥、張青山)三周年紀念法會 本網訊(李月、王紅研、林臏)2020年11月27日釋印來法師(俗名:靳富祥、張青山)三周年紀念法會在河南魯山文殊寺舉辦
  • 用生命來詮釋佛法的上師——釋心慧
    用生命來詮釋佛法的上師——釋心慧慚愧弟子惟茹
  • 今日是「文殊菩薩」成道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六時吉祥!
    今天是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二,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成道紀念日。文殊菩薩,是佛教著名的四大菩薩之一,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師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徵,被稱為「辯才無礙」,所以我們一般稱其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把《文殊菩薩心咒》發誦一次,為孩子消災增福...
    農曆十月二十是大智文殊菩薩出家日!值此殊勝吉祥日,請大家共同誦經、持咒、供養、放生、布施、吃素等傳遞善法,功德億倍於平常,回向法界眾生遠離痛苦,永具安樂因!祈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正法久住世間!
  • 禮拜文殊菩薩,為中考學子祈福增慧,祈願學子金榜題名
    文殊菩薩是一切智慧的化身,凡是能夠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庇護,定能消愚痴,增智慧,從此一帆風順,諸事吉祥,如意圓滿!文殊菩薩心咒:嗡ōng 阿a 若ro巴ba 扎zha 吶na 的di嗡ōng 阿a 若ro巴ba 扎zha 吶na 的di嗡ōng 阿a 若ro巴ba 扎zha 吶na 的di將此咒熟記,以一心意念誦讀開啟般若智慧,成就事業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 善根增長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文殊住處:五臺山漢代古南臺文殊洞供燈 今天是文殊菩薩的出家日,在殊勝的日子裡
  • 求文殊菩薩供一盞智慧燈,祈願天下學子金榜題名
    為高考學子們祈福,祈願他們將有一個好成績,此乃善願,也是善舉。祈願是一種善,對學子的善,對高考的美好祝福。求文殊菩薩,真的有用嗎?有用!為考生祈願,是激發學生的積極努力,專注考試!這是文殊菩薩希望帶給眾生的智慧。
  • 正說大朝臺:如何快速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常見5法慢如蝸牛
    因此,到五臺山要得到加持,必須符合下面的條件:首先,自己要遇到善知識,否則與惡知識為伍,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法身慧命都成問題了。第二,在善知識的引導下認識了解文殊菩薩、明白文殊的大願力是什麼。第三,自己具備強有力的信心或信念。
  • 為高考學生祈福文殊道場供燈祈願通知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修持文殊法門,能得六種智慧,即速慧、深慧、廣慧、說法慧、辯法慧及撰述慧。能夠使智慧深廣,記憶堅固,說法善巧,辯才無礙等。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
  • 中高考前,多為孩子念文殊菩薩心咒,祈求文殊菩薩加持!
    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n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
  • 臺灣福智2015年祈願法會在鳳山寺圓滿舉行
    佛教在線臺灣訊 福智2015年祈願法會日前在臺灣新竹鳳山寺已圓滿成辦,並於該法會圓滿隔日舉行迎請慈尊降生法會。今年迎請102任甘丹赤巴仁波切主法,福智團體舉辦祈願法會今年邁入第十四屆,仁波切雖已八十八歲的高齡,但還是遠道而來,法會期間皆精神奕奕,傳遞教法的精勤勇悍與慈悲,令人敬仰;除祈願法會外,亦會在大悲精舍為大眾傳授《善說精髓》及《十二因緣》殊勝法要。
  • 釋慧空的詩有哪些?釋慧空的詩詞全集17首
    宋代詩人釋慧空,釋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號東山,俗姓陳,福州(今屬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學於圓悟、六祖,後至疏山,為南嶽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禪院,次年退歸東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燈會元》卷一八、《東山慧空禪師語錄跋》)。
  • 藥師佛聖誕 佛教界紛紛舉行藥師法會(陸續添加中)
    10月24至26日,臺灣高雄佛教堂啟建「藥師法會」,近千人次信眾參與。26日舉辦「八關齋戒」暨「佛學講座」。法會期間,每日諷頌《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及燃燈供養,拜願祈福,並恭讀「向藥師如來祈願文」,祈求藥師佛慈悲加被,生活自在,事事如意。
  • 兒童節,發一次《為兒童祈願文》,等於抄經10000遍…保佑孩子們茁壯...
    我兒來到了人間,祈求在您的加被之下,孩子無災無難,身心健康;孩子晝夜吉祥,平安長大;孩子聰明慧解,學習無礙;孩子福德具足,眾人喜愛。請讓孩子要有感恩他人的付出,請讓孩子要有慚愧自我的反省,請讓孩子要有培養回饋的美德,請讓孩子要有正知正見的信仰。慈悲偉大的佛陀!
  • 願吉祥•妙吉祥 ‖ 西峽燃燈寺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日暨中高考金榜題名啟智法會實況報導(2)
    5月8日,燃燈寺2019「楞嚴七」法會系列(1)暨:文殊菩薩聖誕·中高考金榜題名啟智法會已順利進行到第5天。文殊菩薩聖誕日各類法會由燃燈寺當家師當實法師領眾主法,全體僧眾,各地信施檀越,同赴法會,共沐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