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談中大校區布局:希望實現校際軌道交通互聯互通
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19-03-09
金羊網訊 記者張璐瑤報導:作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要人才輸出地,近年來,中山大學在廣州、深圳、珠海「三校區五校園」的布局建設進展飛速。未來,中山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將有哪些新規劃、新設想?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中山大學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哪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創新、智力引擎?
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在北京接受了金羊網記者的獨家專訪。他表示,大學的責任就是把人才培養好,把學校做好。未來,中大將發揮「排頭兵」作用,關注社會,關注國家重大需求,與國家發展同步、同向、同心、同行,助力廣東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更多的人才、科研、創新等方面的支撐。
談中大校區布局:
三個極點設三校區,希望實現校際軌道交通互聯互通
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這是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三個重要極點。在這三個極點上,中大在廣州、深圳、珠海都設有校區,與大灣區的建設同頻共振。
「提升一個城市的品味,支撐城市的發展,促進城市科技創新,大學是非常重要的。」羅俊說。他希望,未來中大這三個校區能給廣州、深圳、珠海在科技創新等方面以一定的支撐。
2000年開始,中大就開始在珠海布局校區建設,2015年,珠海校區開始大發展。羅俊透露,未來3-5年內,珠海校區或將擴至2萬名學生在那裡就讀。
去年6月,中大深圳校區開始動工,預計明年9月將會迎來第一批約8000名學生。
羅俊告訴記者,校區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中大珠海、深圳兩個校區距離中心城區都較遠,未來又將形成上萬人的大學生活圈,如何實現人才、產業、科研的集聚效應?便利的交通非常重要。
「深圳校區在規劃時就已經在考慮地鐵、公共巴士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布局。但珠海校區現在只有公共汽車站、校巴,從廣州坐校巴過去要2個多小時。」他建議,將廣州到珠海的軌道交通延伸到珠海校區,這樣,廣州、深圳、珠海三校區之間,基本就可以實現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
談助力大灣區發展:
中大重點做好服務,為灣區提供人才、平臺、智力支撐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山大學有哪些設想?羅俊告訴記者,中大重點在為灣區建設發展做好服務。
首先,粵港澳三地已經成立了高校聯盟,如何充分發揮聯盟的作用?羅俊認為,可以通過聯盟的平臺讓大灣區內高校更緊密聯繫,互通有無,加強交流,相互促進。「我們還建立了很多專業聯盟,比如超算專業聯盟,海洋專業聯盟,空間科學專業聯盟,圖書館專業聯盟,旅遊專業聯盟等,都與大灣區的發展需要緊密相關。」
其次,發揮三個校區的地理位置優勢,接收更多的港澳學生到中大來學習。「目前,中大在讀的港澳學生已經有2000多人,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大。尤其是軌道交通實現互通之後,或許未來澳門的學生到中大珠海校區來學習,就不用擠公共汽車了,周末回家也很方便。」
第三,組建專業智庫,助力灣區建設。羅俊告訴記者,中大已經成立了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中大各學科都可以結合灣區的發展需求組建智庫,為灣區發展提供一些建議參考。
第四,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平臺支撐。羅俊告訴記者,中大與港澳的科研合作越來越多。如中大的超算平臺,港澳一些大學也在用。中大還正在建設面向空間科學的天琴科學中心平臺等,也歡迎港澳同行一起參與。「未來,我們可能還會建更多的平臺,讓港澳同行也能利用我們的平臺開展工作。」
談「雙一流」建設:
一流大學要有更好的老師,三地高校合作將實現1+1+1>3
不只做「嶺南第一」,還要爭做「世界一流」,未來中大在「雙一流」建設中還有哪些目標?羅俊告訴記者,大學的根本任務在立德樹人。如何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大的根本使命,也是一個大學的根本使命。
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中大近年來下大力氣引進人才、做大平臺建設。
「一流的大學要有更好的老師。」羅俊說,「只有擁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個重要的人才培育、輸出基地,近4年來,中大一共引進了4000多名優秀人才。羅俊透露,在這方面,中大還會繼續努力,為廣東多引進、培育一些人才。
「建好基礎平臺,做大平臺建設,為開展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提供更好的舞臺。」羅俊說。他認為,要給人才一個成長和育人的環境,平臺建設好了,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也能讓老師自己的水平不斷提高。
在他看來,過去幾年,中大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仍任重道遠。如何推進「雙一流」建設,中大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路上。
如今,廣東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羅俊看好廣東高等教育的發展前景。他告訴記者,香港的一些高校這幾年發展很快,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包括中大在內的許多廣東高校在國內的排名也一直在上升。在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三地高校如能合作交流、協同創新,未來一定會出現1+1+1>3的效果。
談大學創新發展:
海洋科考今年還將「起航」,大學應與社會發展同步
「大學要創新,還是要針對國家的需求。」羅俊說,「國家現在有哪些重大需求,有哪些『卡脖子』的問題,是大學未來攻關的方向。」近年來,中大大刀闊斧改革,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如何補好工科短板?
羅俊告訴記者,近幾年,中大加強工科學科建設,成立了若干個工科相關的學院,尤其在深圳布局了比較多的工科學院,現在已經可以看出明顯的成效。尤其通過引進人才等舉措,中大工科建設方面已經有不錯的成績,國際排名進步很快。
2016年,中山大學提出實施「南海科學考察」綜合航次計劃,支持海洋學科師生開展海洋科考,積累科考經驗,培養高層次海洋人才。3年來,中山大學海洋科考隊伍已經4次起航。羅俊告訴記者,重視海洋、發展海洋、經略海洋的形勢下,作為大學、作為學者,應該去認識海洋,要多做一點事。「今年可能還要計劃兩次科考,預計明年10月份左右,我們自己的科考船就建好了。」他笑道。
「大學要發展,還是要關注社會。高校不是空中樓閣,不是世外桃源,跟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同步的,跟國家的發展應該是同步、同向、同心、同行的。」羅俊說。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