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早晚天氣漸漸轉涼,最近幾天,許多育兒群裡都有家長在討論孩子「感冒」的症狀,「寶寶拉肚子好幾天了,吃東西沒胃口,還低燒」「吃了幾口西瓜就開始嘔吐、發燒」「半夜睡不好,一直腹瀉」……有嚴重的還出現了脫水、抽搐、驚厥等危險症狀。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有的症狀並不是家長們認為的單純的感冒,而是秋季腹瀉。
腹瀉,多發在3歲以下嬰幼兒中
「很多家長對腹瀉有認識上的誤區,有的還不太重視,沒有預防的意識,在飲食、衛生習慣上不注意,很容易在這個季節患秋季腹瀉。」銀川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張靜說,最近隨著天氣轉涼,腹瀉的小患者越來越多了,家長應該提高預防意識。
和感冒或者其他炎症不同,小兒秋季腹瀉的年齡段偏小,主要發生在6個月~3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尤其是以1歲半以下的嬰兒多見。
張靜介紹說,從傳播方式上看,多發生於人工餵養兒,餵養時所用器皿或食物,如不經過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
對於低齡孩子來說,因為還在哺乳期,有時感冒發燒時大便也會不正常,這也讓很多家長不能準確判斷孩子到底是單純的感冒發燒,還是患上了秋季腹瀉,從而有所延誤,未能及時就診治療。
普通腹瀉和秋季腹瀉有區別
張靜醫生提醒說,秋季腹瀉的症狀的確伴隨著高燒,一般孩子體溫會在38℃~39.5℃之間,也有咳嗽、流清鼻涕等情況,同時伴有頻繁嘔吐。但最重要的症狀,就是會頻繁出現腹瀉,這和普通感冒時的大便頻次是不一樣的,少則一天數次,多則數十次,且大便稀薄,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多無特殊腥臭味。
「由消化不良或過敏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普通腹瀉,大便一般呈糊狀,並帶有腐食氣味。大便的次數迅速增多,並伴隨著有發燒、腹痛、食欲不振、手腳冰涼等症狀的出現。」張靜說,「所以孩子生病,有些家長認為是普通感冒,就自行用藥,這樣是非常危險的。小兒感染性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可導致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死亡率也很高,應引起廣大家長的足夠重視。」
還有哪些情況會引發孩子腹瀉?
除了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秋季腹瀉,張靜介紹說,秋季氣溫變化大,忽冷忽熱。氣候變化引起感冒、腹部受涼以及各種感染也可導致腹瀉。另外,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較差,但營養需要相對又高,腸道負擔重。如果餵養不當,如過多地加餵澱粉類、脂肪類食物,導致成分改變,或者一次進食過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孩子的免疫功能不成熟也會引起腹瀉。」張靜解釋說,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也不夠成熟,當有病原菌隨受汙染的食物進入體內後,易造成腹瀉。
張靜提醒家長,兒童免疫力低,溝通能力及自控力低,成人要注意保持自己和兒童的手衛生,飯前便後及日常接觸前都要勤洗手,把好病從口入關。
記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