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拉響警備戰後,學而思網校的所有員工,幾乎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備戰狀態。
從大年三十決定推出全國免費直播課、初一大部分老師回到北京、初八免費直播課正式上線,直到現在的200多天裡,「教研團隊基本上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鐘,直到現在依然還在堅持做免費直播課。」學而思網校學科項目部負責人郝月菲說道。
據統計,在該課程推出的3個月時間裡,每天觀看直播課的學生逾6000萬人次,峰值最高時每節課有超過100萬人同時在線。
這項舉措也讓學而思網校進一步下沉到低線城市,三四五線城市的用戶佔比有了顯著提升。面對不同用戶的需求,學而思網校也推出了更多元的產品體系,比如服務於更下沉市場的校園同步課體系。
作為最早一批踏入在線教育領域的教育企業,學而思網校從早期的錄播課模式,到「直播+輔導」的雙師直播模式,再到將自主研發的AI技術引入課堂,始終在探索在線教育的最優解。
其所在的在線K12賽道也有著巨大潛能。據艾媒諮詢預測,2020年K12群體規模預計為1.62億人,K12在線教育用戶將超3700萬人,滲透率有望快速擴大。
面對極具發展潛力的賽道和愈發激烈的競爭環境,學而思網校總經理劉慶遜對界面教育說道:「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我們17年的教學沉澱和完善的教研體系,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面對市場競爭的底氣和信心。也因為我們做的時間比較長,可能踩過的坑,得到的經驗多一點,這一塊始終是本源。」
8月27日,學而思網校總部,界面教育記者體驗了一堂在線直播課。
「小朋友們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行業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地圖從左邊這樣變成右邊這樣呢?待會兒,大家要變成福爾摩斯,在接下來播放的視頻裡尋找答案。通過東山老師剪輯的科普小視頻和講解,找到地圖版圖發生變化的原因。」
這是學而思網校小學三年級的一堂在線直播語文課,當天的主題是《魯濱遜漂流記》。雖然是語文課,但老師在講解時,融入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背景、地圖版塊變遷的原因,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等,以此展開多維度、多學科的知識延伸。
這樣一門課的誕生並不容易。據學而思網校學科項目部負責人郝月菲介紹,老師講的每一堂課在課前都演練了10遍以上;在教研方面,嚴格遵守教研五步法,形成萬字的逐字稿,具體到每一個老師達幾十輪的打磨;截至目前,學而思網校已經在13個城市布局了班主任老師基地。
以語文課為例,郝月菲介紹了其設計理念,在她看來,一門好課的誕生,有五個關鍵步驟。
首先是找到好方法。確保每一節課的方法都是行業內具有十年以上經驗的優秀老師討論形成的最優方法論。其次,讓課堂好玩。她認為,可以將每節課設計成情景化課堂。
再者,優化讓孩子享受的產品體驗。郝月菲例舉到學而思網校新開拓的課程互動形式——3V3小組課,「孩子可以自由組隊,既競爭又合作,像玩遊戲一樣地學習。」
然後是三輪打磨,通過一輪磨課,一輪內測,一輪集體備課,來保證課程最終的呈現效果。
最後是數據化課程復盤。實時記錄每節課的在線人數、出勤率、互動題參與率、正確率、完課率等核心指標。覆蓋了孩子完整的學習鏈路,而每位家長在課後都會得到孩子學情數據的反饋。
上述方法論對教師本身也提出較高要求。據郝月菲介紹,學而思網校有一套較為嚴格的選培機制。其大部分教師來自於985、211院校,清華北大佔比較大,「保證新老師自身就具有較強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
面試通過後,新教師還會經過一個月的脫產培訓和為期3-6個月的一對一磨課。郝月菲認為:「課上一分鐘,課下下苦功。每位主講老師每節課前還要經過要反覆練課、錄課,樣課通過後才能真正走上臺前,開始直播授課。」
一堂好課的背後是主講老師的付出,而學生是最直觀的能夠感受到這種付出的人群。學而思網校小學數學教學負責人王鵬在活動現場分享了他的故事。
由於上課風格有趣,不少學生會將王鵬上課時的表情,截圖下來做成表情包。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辦公室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每年暑假,很多孩子來北京旅遊時,會專門到網校見我。」王鵬說道,「以前就有來自瀋陽的12個學員家庭,包了一列車廂,來北京見我。」
新的技術也被運用到課堂上,用來全面提升孩子的學習專注力。
活動現場,界面教育記者體驗了由學而思網校自有教研團隊和技術團隊研發的VR產品。戴上VR眼鏡,即可「走」進樓內,一邊觀賞建築的結構與裝飾,一邊聽到關於黃鶴樓的詩詞講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古文詩詞,在AI互動中可以身臨其境地完成理解記憶。
此外,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VR設備,學生還可「親手」完成物理、化學教學中不便於操作的危險實驗或大型實驗,讓理論與實踐得到更好的結合。
技術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育鴻溝,讓偏遠地區的教師和孩子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2018年,學而思網校人工智慧團隊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四川省昭覺縣定製開發了「AI老師普通話教學系統」,特別定製學前兒童彝漢雙語學習模塊,幫助當地學生學好普通話。截止到2020年7月,已有近8萬名學生和2000多名幼兒、小學教師受益。
至今令郝月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疫情期間有一個小孩,每天都要爬山上網課,因為只有山上才能收到信號。
「這件事情讓我更加堅定內心做教育的使命感,也讓學而思團隊堅持將全國免費直播課做下來,變成更常態化的課程。」郝月菲說道。
據統計,在該課程推出的3個月時間裡,每天觀看直播課的學生逾6000萬人次,峰值最高時每節課有超過100萬人同時在線。
來自不同地域、成千上萬的學生,對課程版本也有著不同的需求。郝月菲透露,當時有很多用戶在微信後臺留言,孩子在學校上的課和在網校上的課不是一個版本,是否會影響後期的學習進度。
為此,學而思網校推出了教材版本範圍最廣的免費直播課,不僅開設了人教版,還開了滬教版、北師版、浙教版等多個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舉措讓學而思網校進一步下沉到低線城市。「原來我們基本上80%的用戶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20%是三四五線城市,但是疫情過後,我們發現大部分的用戶是來自於三四五線城市。」劉慶遜說道。
面對這樣一群來自低線城市的新用戶,學而思網校在產品內容上也做了相應調整。一是調低產品價格,二是降低難度。據劉慶遜介紹,網校在4月份新發布的課程體系,就是在難度和價格上都進行了下調的新產品。
地域差異之外,年齡差異也是團隊考量的重要維度。「針對每個年齡段孩子的不同特點我們會有不同的設計。」 郝月菲說道,比如低齡化的課程更偏遊戲化,每答一道題就像遊戲闖關一樣;高年齡段更看重PK和組隊激勵。
總的來說,「所有課程產品,孩子喜歡是第一位的。」 郝月菲強調。
互動性弱也是在線大班課堂相對而言的一塊短板。學而思網校最初開創雙師直播大班,從150人的學生群體到50人,再到30人,變成如今正在推廣的6人3V3小組,「群體越來越小,學生跟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及課堂上跟老師的互動頻次都會大幅度提升。」劉慶遜說道。
其中的3V3小組是學而思網校在今年暑假新開創的班型,經由團隊頭腦風暴得出的想法。據郝月菲介紹,該班型帶來最明顯的變化是滿課率提升。此外,由於上課過程中可以打開攝像頭,「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更為自律、專注地上課。」
在學而思網校的雙師模式中,主講老師主攻「教」,專注於知識傳授部分;班主任老師則更多承擔「育」的責任,通過陪伴、鼓勵、引導、教練式的陪伴,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情感聯結,是學而思網校不斷加深的理念。「因為人對人的服務和情感連接是很難用機器替代的,要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老師陪伴的作用。」郝月菲說道。
劉慶遜也表達相同的觀點:「『教不好孩子就等於偷錢和搶錢』,學而思網校一直在執行好未來的這句理念。」
在線上教育戰愈發激烈的情況下,真正能提供孩子需要的知識、並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學習效果,才是賽道內各機構應該著重發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