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如巧,原題:從新一屆全國十傑青年法學家評選結果,我們能看出什麼?
法學圈期待已久的新一屆十傑青年法學家評選結果終於塵埃落定。首先要熱烈祝賀當選的十位優秀青年法學專家:王遷,車浩,杜煥芳,李洪雷,陳柏峰,胡銘,秦天寶,聶鑫,慄崢,梁鳳雲!
法學圈期待已久的新一屆十傑青年法學家評選結果終於塵埃落定。首先要熱烈祝賀當選的十位優秀青年法學專家:王遷,車浩,杜煥芳,李洪雷,陳柏峰,胡銘,秦天寶,聶鑫,慄崢,梁鳳雲!
仔細查看當選者的履歷背景,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亦反映出我國當下以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學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第一,從性別來看,本次十名當選者全部都是男性,算上上一屆,已經連續兩屆評選沒有女性入選。
在更早之前的評選中,每次都還會有一兩名女性學者入選,但最近兩次評選則全部被男性學者霸榜,入選者"陽盛陰衰"的現象進一步凸顯。
雖然法學界女性學者人數不少,但在各專業領域中做到頂尖的仍屬鳳毛麟角。
可能法學研究這種需要高度邏輯思維能力的活動天生就更適合男性,也有可能是女性學者們不想因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而失去一頭秀髮。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意見,
與法律讀庫立場無關!
第二,從地域來看,十名當選者有六名來自北京地區,來自京外地區的只有四名,北京對京外地區的碾壓之勢明顯。
北京被很多人認為是我國法學研究的絕對中心,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被北京地區壟斷,京外地區根本無法與之抗衡,這一點在歷屆評選中都有鮮明體現。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地區在每次評選中都能拔得頭籌就不奇怪了。
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北京在全國法學界的"一超"地位可能不會改變。
華東、中南、西南、東北等"多強"區域要想實現對北京的反超,雖不能說絕對不可能,但也是極度困難的。
第三,從院校或者單位來看,傳統"五院四系"及社科院法學所、最高法、最高檢等是常客。
在每次的評選中,來自前述院校或單位的當選者都佔據了當年入選者的絕大多數,再次證明了法學研究是講究傳統和血統的,其他院校或單位的學者要想入選難度很大,當然,作為後起之秀的清華法學院是個例外。
在近幾次評選中,幾乎每次都會有人大、北大、中國政法、武大、清華、華政、社科院、最高法或最高檢的學者(法官/檢察官)入選,他們也幾乎成了評選中的"固定"常客。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複雜,這裡不深入探討。
第四,從當選者本人任職和人才稱號情況來看,大部分入選者都在本單位擔任了院長、副院長、處長、副處長、庭長、副庭長等各種行政領導職務,以往的入選者同樣如此,大都有各種行政職務。
沒有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純"教師很少。從人才稱號來看,此次入選的十名人選中一半以上有長江學者、萬人計劃人選、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各種國家級人才稱號,以往的入選者亦大多有各種國家級人才稱號。
可以說,很多候選人都有行政領導職務+國家級人才稱號,幾乎已成為入選者的標配。
第五,是否在三大刊發文及發文數量是重要標準,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是法學界公認的頂尖刊物,能否在這三種刊物上發文是衡量一個學者學術實力的重要標準。歷屆入選者都有三大刊文章作為其代表作,且不少人有多篇三大刊文章。
本屆入選者也不例外,每人都有若干篇三大刊文章。可以說三大刊文章已成為入選的必備要件。
從數量而言,至少也要有三篇以上才比較保險。但並不是說三大刊文章越多,入選的可能就越大,有些落選學者的三大刊文章數量比入選者還要多。應該說三大刊文章是入選的必備要件,但不是決定性要件,最終能否入選,還要看參選者具不具備前面幾個條件。
前述觀點可能並不準確,歡迎批評指正。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