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的革命中產生了各種政黨和團體

2020-12-25 淡若竹風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我是百家號的小編 。

1905年的革命中產生了各種政黨和團體。沙皇政府被迫發表了建立國家杜馬的宣言。但是,革命運動最終失敗。革命失敗後,國內的各種矛盾更加尖銳激化。知識界圍繞國家和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圍繞革命還是改革、繼續採取激進鬥爭還是改行社會改良和人的精神革命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19世紀產生的各種思想和政治流派: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經濟主義、立憲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在俄羅斯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宗教哲學及其神秘主義等,這個時候都在宣傳自己的主張,企圖影響俄國的政治走向。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寄希望於工業的發展與新興的革命階級,主張進行有組織的群眾鬥爭,直至用暴力推翻舊制度,建立無產階級的專政。立憲民主黨則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主張漸進,先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共和國。實踐已經證明,改革和革命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上而下的改革總是要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會使勞動人民付出長期沉重的代價。激進的革命運動必然引起暴力衝突,不僅民會付出血的代價,而且革命後由於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差,能否建立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是一個現實問題。另一些文化人士在刺殺亞歷山大二世、特別是1905年革命失敗以後,深信革命途徑的不人道,提出了精神革命的思想,認為重要的是完善人的內心世界。

對於這些爭論,普列漢諾夫曾感慨地說:俄國一直處於啟蒙還是革命的兩難之中,鑑於人民的覺悟和文化水平低下,就應該先進行啟蒙,但這卻受到統治者的阻撓;為了排除啟蒙的阻力,只能先推翻專制政權,但舊政權推翻後,又因為人民群眾覺悟和文化水平低下,建立不起真正的民主政權。各種思想同時存在並進行激烈的爭論,正是俄羅斯面臨的問題複雜、歷史抉擇困難的表現,也知識分子有了獨立地位的表現。所有這些困擾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問題,同樣也困擾著文學家。對文學家來說,同這些問題直接相關的就是如何看待人和社會歷史的關係。建立在因果決定論基礎上的批判現實主義美學理顯然遇到新的挑戰,現實促使文學家尋求新的思維方法。世紀之交,西方先進國家在科學技術和思想意識上發生新的變化。量子力學的產生,愛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白銀時代文學的多元美學思維以及在這些美學思維影響下產生的文學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產生的。

謝謝大家觀看,以上都是小編自己的一些看法,說的不對的希望大家不要笑話哦,多指教!喜歡的朋友關注加收藏!

相關焦點

  •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領導的武裝起義,暴雨之前的寧靜
    今天,就由小編和大家一同去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吧。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而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根據不完全的統算,1895至1904年,全國新設廠礦168家,而在1905至1911年,新設廠礦多達322家,其中主要是棉紡織麵粉、繅絲、火柴等部門。
  • 1905年發生在俄國的革命
    俄國1905年革命(Russian Revolution in 1905),1905年俄國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0世紀初,俄國作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還保存著大地主土地佔有制和沙皇專制統治,成為政治上極其反動、經濟上又很落後的國家。
  • 人民日報評論員:強大的政黨是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的——論學習...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人民日報1月12日評論員文章:強大的政黨是在自我革命中鍛造出來的——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重要講話越是長期執政,越不能丟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越不能忘記黨的初心使命
  • 歷史上的今天1905年12月14日伊朗革命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1905年12月14日伊朗革命爆發 2013-09-05 14:1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紀念孫中山逝世94周年
    臺灣多個政黨、團體當天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致敬。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4周年紀念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排右)前往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新黨主席鬱慕明、中華民族致公黨主席陳柏光等分別向孫中山銅像敬獻花圈。
  • 改變中國歷史與民族命運的兩次偉大革命
    由於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嚴重壓迫,中國無產階級是革命中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它剛開始登上革命舞臺,就在本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因而它也是最有覺悟、最有組織的階級;同時由於其構成是破產農民出身佔多數,因而它與廣大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繫。
  • 「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
    我們有必要盡力「復原」和「再現」那個年代裡不同黨派「眾聲喧譁」的狀態。本文試圖脫逸「國共合作」的傳統框架,將1920年代的中國革命放回到國、共、青三大政黨黨際互動的歷史場域中去觀察和思考,側重對三黨各自所表述的「革命」話語予以比較分析,[3] 嘗試以一種「去黨派性」的視角,從觀念史的層面來重行檢討這場革命的開展,冀能對以往史學界有關此段歷史的書寫因黨派立場所導致的偏執和專斷有所修補。
  • 外國史知識┃末代沙皇的倒臺——談談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
    她把一個名叫拉斯普亭的流氓僧侶弄到宮中,尊為「先知」,要尼古拉二世聽從他的一切主意,把本來已經腐敗透頂的宮廷鬧得烏煙瘴氣,甚至使資產階級和王公大臣們也怒目而視,極為不滿。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期,正是俄國帝國主義危機日深的年代,沙皇專制統治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俄國的工人運動在1905-1907年革命中遭到挫折以後,從1912年起又開始高漲起來。
  •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民權主義是以建立民國為主要內容,即主張國民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並且把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緊密結合起來。民生主義是以平均地權為具體內容。即核定天下地價,現有的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為國民所共享,做到家給人足,實現所謂的社會革命。
  • 魯迅和秋瑾同在日本留學,是同一革命團體,為何兩人最終拔刀相向
    魯迅一生都在致力於文學創作,在他留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批判性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對社會的的批判,描述了國民在面對國家存亡之際的麻木,他試圖喚醒國民,拯救國家與水火之中。魯迅和秋瑾,都是紹興人,也都在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們還一起參加了反清愛國的社團。不過雖說他們同一個革命團體,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出現了分歧,以至於秋瑾對魯迅拔刀。
  • 【精品原創】2015考研政治各種「主義」系列之二:三民主義
    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這個報紙也是與改良派的《新民叢報》對峙的輿論陣地,劉天問注)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後被稱為三民主義。(請注意,其中沒有"民主主義"這個詞--劉天問老師特別強調)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 深刻理解把握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依據、內涵和要義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無產階級政黨是無產階級運動的核心領導力量,始終充滿著鬥爭精神、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馬克思主義也是無產階級政黨自我革命的科學理論。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社會革命中,總是始終充滿著自我革命的精神,共產黨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裡程碑」。
  • 汪暉:當下中國政治變革的實質內容與政黨代表性重建
    (關於布爾什維克及其政黨模式的爭論和思考,也幾乎在同一時期展開,這裡不能贅述)換句話說,佔據這一革命世紀政治中心的政黨體制恰是政黨政治危機和失敗的產物。就其與危機中的政黨體制的關係而言,這一深受俄國革命影響的新型政黨體制具有「超級政黨」和「超政黨」的雙重要素。所謂「超級政黨」是指競爭中的國共兩黨均不以形成議會框架下的競爭型政黨政治為宗旨,而以形成霸權性政黨(或稱領導性政黨)體制為目標。
  • 一個政治學失敗政黨案例
    它像一頭被緊緊捆綁在「民意」的砧板上,不斷被像鞭子一樣的民粹政治反覆抽打的羊,不管是選舉還是執政都會遇到很多阻力。本文的論述主題為,國民黨的現狀,在於其先天性的政黨設計和結構缺陷,從其創黨以來,在大部分歲月中(除1949年到1988年敗退臺灣後的「戡亂戒嚴」威權時期)從未實現過 「黨在國上」「以黨治國」「以黨領政」的「黨國」模式。
  •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大事變
    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在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高速發展與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的歷史風雲際會時期,通過著書立說和參與實踐,不僅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向科學的轉變,促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實踐運動的有機結合,為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創立提供了實踐基礎;而且通過對工人運動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前瞻思索,領導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建活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核心思想
  • 美國兩大政黨發展演變簡史
    自從 1787 年制憲大會開始至今,種族議題 – 從生存權利 (奴隸制度)、至政治權利 (隔離制度)、至經濟權利 (結構性歧視) 都是最後造成美國南北分裂、政黨對立、政黨瓦解的根本性原因。第一政黨體系 (1792-1824): 聯邦黨 vs. 民主共和黨美國 1776 年獨立革命,1788 年通過正式憲法,並於 1788 – 1789 年選出第一任正副總統。
  • 中國革命再探討——階級視角的回歸
    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在階級矛盾客觀上達到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程度,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表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31  於是有了列寧著名的說法: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 張春滿:政黨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與利基政黨對傳統政黨概念範式的衝擊
    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很多發達工業國家在20世紀後半葉已經開始步入後現代社會和後工業社會。在後現代社會中,公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會降低,對非物質主義的追求和關注度則迅速上升。例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境保護,他們不願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更快的經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關注環保議題的綠黨在歐洲迅速興起,並且對歐洲政黨政治的格局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 李偉: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核心提示: 面對來自國際社會一些政客的歪曲和指責,面對國內不斷有人發表言論,主張放棄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明晰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清楚地看到它的優勢所在,以不斷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不斷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每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共性是相對的
  • 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的創新實踐
    勇於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是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社會革命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只有進行空前激烈的社會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展武裝鬥爭,推翻三座大山,才能建立一個新中國,實現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