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瓜不是南瓜,你說的南瓜又是什麼瓜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黃戴戴 物種日曆

一提到南瓜,有的人想到萬聖節,有的人想到灰姑娘的馬車,我比較務實,我只想到吃。不過這麼一個本來美好的話題,不能讓我這個吃貨給糟踐了,所以在最開始,送給大家一首詩人夏宇的作品《南瓜載我來的》:

金黃 / 澎湃 / 一棵南瓜 / 在牆角 / 暗暗成熟 / 如我 辛德瑞拉

散養南瓜也不能太松心

我剛剛搬到這個小區的時候是在秋天。那年秋天特別冷,下了幾場雨,等我把搬家的事都安頓好,從窗戶向外看,樹就只剩下光杆了,綠色的只有黃楊和半死不活的竹子。所以我一直也不知道,這個小區裡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植物。

直到第二年春天,我才陸續發現,這個老小區,住在一樓的住戶,挺喜歡在窗戶外頭種植物。而且他們都不種花,只種食物。我能看見的有石榴、香椿、枸杞、葡萄、花椒、無花果,這些都是木本植物,草本的就更多了,有絲瓜、扁豆、葫蘆、苦瓜、蔥、韭菜、莧菜、西紅柿、茄子,就像個大菜園。那時候我還沒有特別留意種南瓜的老大爺。

花園這麼重要,當然是用來種菜。圖片:jbolles / flickr

到了夏天,就有什麼情況變得奇怪起來:種南瓜的老大爺他們家窗戶外面徹底失控了。南瓜的葉子非常寬,非常肥大,比我的手掌張開還要大,藤條也很粗,比我的手指頭還粗。南瓜的植株發瘋一樣地生長,把老大爺家的窗口遮擋得嚴嚴實實的。這倒不錯,不用擔心夏天的陽光暴曬了,不過想通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老大爺家原本還種了韭菜和莧菜,好像還有小蔥,這回全都遭殃了,南瓜長起來,把其他蔬菜都給遮擋住了。後來我就看見,栽種韭菜、莧菜用的泡沫塑料箱子被清空了。

超大的南瓜花。圖片:bastus917 / wikimedia

南瓜開的花也很大,黃燦燦的。每天早上起來去上班的時候,我都能觀賞到南瓜花。有時候,也有路過的遛彎的人或者遛狗的人,在那看兩眼南瓜花。到了夏末,有一天我總算和南瓜的主人那位老大爺遇上了:他站在南瓜秧子前頭,愁眉不展的。

「你說別人家種的瓜啊果的,都結果了,怎麼這南瓜什麼都不結啊!」老大爺和旁邊路過的兩個老大媽聊,「花開了那麼多,一個都不結!」

我本來想多管閒事說兩句,不過聽見老大媽搭茬了,我就乖乖閉嘴。老大媽反正就是勸,可是夏天已經快過完了,哪有這個時候還不結南瓜的道理呢?

其實我仔細觀察過老大爺家的南瓜。南瓜是雌雄異花的植物,異花但是同株,所以開了那麼多朵花,沒準都是雄花。它的雄花和雌花都是花冠黃色的,都是單生,不仔細看的話,有點不好區分,但是認真觀察一下,就能分清楚雌雄:雄花具有3枚雄蕊,花絲腺體狀,花葯靠合,藥室折曲;雌花具有3個柱頭,膨大,頂端2裂。

側面也可以看出,南瓜雌雄花的不同。圖片:Mad.madrasi / wikimedia

我沒種過南瓜,因為這種植物太佔地,但是我種過葫蘆。它們都屬於葫蘆科,在雌雄異花這件事上,有一些相似之處。首先你得判斷,是不是開了雌花,除了看雄蕊還是柱頭之外,雌花底部也有明顯膨大的子房。如果雌花開了,就別管傳粉昆蟲是不是努力工作,最好你都手動授一下粉,才能保證結實率。授粉後的雌花,也要稍微關照一下,最好別亂碰,這個時候可以施肥,保證營養,不然雌花有可能脫落,那就真是白忙活了。

像這樣的南瓜花,自然是結不出大南瓜的。圖片:Fpalli / wikimedia

老大爺家的南瓜是散養的,種植方法太奔放,太松心,也沒說注意一下雌花開沒開,也沒授粉,就直接扔在窗戶外頭,日曬雨淋,靠天吃飯,而且這麼粗這麼大的藤條和葉子,還不是直接栽種在地裡,而是種在大木箱子裡。根系的空間不夠,植株的養分也跟不上,不開雌花,或者雌花未授粉,或者雌花掉落,都是有可能的。

南瓜開花不結果有很多種可能,但不授粉肯定是沒有小南瓜的。圖片:Austin Kirk / flickr

總之南瓜還是地栽比較好,養分充足的情況下,稍微關照一下雌花,還是容易結果的。鄰居老大爺那年一個南瓜也沒收到,挺不開心,第二年改種葡萄了。

「南瓜」到底是不是南瓜

雖然人們印象裡的南瓜,就是橙色的扁球形的果實,但是俗稱為「南瓜」的植物或者商品,其實一直都比較混亂。大體來說,南瓜屬的幾個物種,以及由此培育出來的許多栽培變種,都有可能被稱為南瓜。

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南瓜。圖片:Chiswick Chap / wikimedia

除此之外,刻板印象中的「南瓜」都叫傑克。圖片:Pixabay

這個問題也是由來已久了。1936年,我國的園藝學家吳耕民教授,根據法國羅典的分類意見,將常見的主要栽培的南瓜屬植物分別命名為中國南瓜、美國南瓜、印度南瓜。這種觀點差不多延續了兩百年了,但其實所謂的中國南瓜,在《中國植物志》裡的正式名稱就叫「南瓜」,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moschata;美國南瓜也被稱為美洲南瓜,在《中國植物志》裡的正式名稱是西葫蘆,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pepo;印度南瓜在《中國植物志》裡的正式名稱是筍瓜,拉丁學名是Cucurbita maxima。

滑動依次是南瓜、西葫蘆和筍瓜。圖片:Badagnani & Martin Doege & George Chernilevsky / wikimedia

不過,有一點必須得說明,原本那幾個名字,都不是太靠譜,因為南瓜並不是原產於中國或者印度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相關報告以及其他一些論證,基本可以確定南瓜屬植物起源於美洲大陸,而且有兩個主要的起源中心。其中之一是南美洲的阿根廷北部、玻利維亞、秘魯南部,這片區域是所謂的印度南瓜,也就是筍瓜的起源地;另一個起源中心在墨西哥,所謂的美國南瓜、中國南瓜,都是起源於墨西哥。

南瓜屬到底有多少個物種,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給出不答案也不相同。大體上可以認為,南瓜屬有13~30個物種,經過長期的自然進化和人為選擇,如今主要栽培的「現代南瓜植物」,大都來自於5個物種,它們分別是:南瓜(C. moschata)、西葫蘆(C. pepo)、筍瓜(C. maxima)、墨西哥南瓜(C. mixta,也叫灰籽南瓜)、黑籽南瓜(C. ficifolia)。

墨西哥南瓜(左)和黑籽南瓜(右)。圖片:Fernando Lopez Anido & Hans B. / wikimedia

在一些語境裡,以上這些南瓜屬植物的栽培品種,都可以叫做南瓜。在中文語境裡,我國常見的還是前面三種,也就是南瓜、西葫蘆、筍瓜,它們也經常被人混淆。說得更準確些,不是混淆,而是人們並沒有刻意加以區分,經常把它們的一些栽培品種,都稱為南瓜。

長得像南瓜的西葫蘆(左)和長得像西葫蘆的南瓜(右)。圖片:George Chernilevsky & 산체 / wikimedia

可能讀者會覺得不服氣。「西葫蘆誰不認識啊,跟南瓜完全不一樣啊!」但是有些南瓜的品種,看起來像人們印象中的西葫蘆,而有些西葫蘆的品種,看起來像人們印象中的南瓜。果實的形態並不能用來準確的區分到底是南瓜還是西葫蘆。在這個問題上,物種或者品種,與俗稱或者普通人的刻板印象,是兩個不同的語言範疇。

然而,這些都是西葫蘆。圖片:Jan Luca & Magnus Manske / wikimedia

真正的南瓜都長啥樣

作為農作物的南瓜,果實形態主要分為三大類:長筒形、扁圓形(扁球形)、短筒形。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果實的縱徑和橫徑的比例。長筒形的直徑,縱向是橫向的2倍以上;扁圓形的縱徑小於橫徑;短筒形介於上述二者之間。在我國民間,扁圓形的南瓜品種,主要有柿餅南瓜、磨盤南瓜等,長筒形的南瓜主要有牛腿南瓜、黃狼南瓜等;短筒形的南瓜主要有橄欖南瓜、梨形南瓜等。

形態各異的南瓜。圖片:Gerda Arendt / wikimedia

除了食用的南瓜,還有很多南瓜品種是用來觀果的,也就是果實通常不那來當作食材,而是觀賞。無論是掛在藤上,還是摘下來擺放在家裡,看著一堆奇形怪狀的南瓜,讓人體會到一個物種之下的不同品種,也有能如此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從而開始熱愛育種學。

也有扭得像抽筋了的南瓜。圖片:Nadiatalent / wikimedia

無論是食用還是觀賞,反正南瓜的不同品種,果實的形態和顏色有很大差異。果實表皮的顏色,除了橙黃色之外,還有墨綠色、黑色、黃白色、橘紅色等顏色,也有紅綠相間、黃白相間的品種。果實的形態,除了前面說的三大類之外,還有棒槌形、鈴鐺形、勺子形、葫蘆形、飛碟形,有的品種在表皮上還帶有稜或明顯的突起。

南瓜的果實變化多端。圖片:Pixabay

不過如果用為食用的果實,人們還是喜歡金黃色的南瓜。它在古時候就有個別名叫「金瓜」,而且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因為南瓜是金黃色的,所以也被賦予了吉慶、富貴的寓意。比如在臺灣省的民間,有些家庭在招待來客時,要用南瓜糊來炒米粉,或者將南瓜的果肉煮在粥羹裡,這樣做出來的菜品看上去金燦燦的,才是主人家的待客之道。

看起來十分喜慶的南瓜濃湯。圖片:新星芯 / 豆果美食

如今有不少人喜歡「貝貝南瓜」,一是覺得這個「品種」小巧可愛,二是覺得口感好。不過,如今市場上所謂的「貝貝南瓜」,其實有很多品種混雜在一起。最初「貝貝」這個品種是1998年在日本育成的,每個果實通常200-500克,而且它有個特點是甜度不太高,還被宣傳為具有降低血糖等作用。所以如今吃到的特別甜的「貝貝南瓜」,很可能不是這個品種。

貝貝南瓜。圖片:盧其諳

而且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日本育種公司培育出來的正版的「貝貝」,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筍瓜的品種,而不是南瓜。所以前面就一直說,南瓜、西葫蘆、筍瓜這幾個東西,彼此很難區分,咱們就姑且當它是俗稱的廣義上的南瓜吧。

現在市場上的「貝貝南瓜」,其實是多個小型南瓜屬品種的統稱,所以味道、價格可能都不相同,並不是誰真誰假,誰在坑蒙拐騙。比如現在註冊的品種名稱裡有「貝貝」的,就有貝貝綠1號、貝貝2號、貝貝3號、大貝貝2號、皇貝貝、迷你貝貝等。

還沒有小姐姐拳頭大的迷你貝貝。圖片:隔壁所長

以上海市為例,目前的迷你南瓜屬品種常見的有十餘種,從日本引進的品種包括貝貝、貝貝2號、貝貝3號、貝貝一串紅、翡翠桔、金星、銀星、雙迷你等,這些品種的種子都比較貴,平均每粒要2塊錢以上,所以栽種的原始成本就比較高,賣的價格也貴。還有一些我國的自育品種,比如貝貝綠1號、金香玉、日本桔瓜,這些就稍微便宜一些。

黑胡椒椒鹽烤貝貝南瓜,你也想試試嗎?圖片:a開心果a / 豆果美食

原標題:《眼前的瓜不是南瓜,你說的南瓜又是什麼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南瓜飯——瓜菜半年糧
    到酒店聚會,一筷子伸進一碗名叫「南瓜煲」的菜裡,忽然觸動我的神經,想起吃南瓜的事來。「瓜菜半年糧」,那是過去的事情了。在鄉下長大的我,對於南瓜這道菜熟悉不過了。每年三月,鄉親們總在田埂邊、帶土的石頭旁栽上些南瓜秧兒。
  • 今年種南瓜,又見化瓜不結瓜?教你學會一招,見效快結瓜又多
    ,聽父親說,南瓜秧上也見結南瓜紐,可是沒過幾天,只見瓜紐逐漸萎焉,過幾天爛掉了。南瓜為啥會化瓜?如何採取解決措施?(1)南瓜長勢過旺,出現徒長現象,這樣會導致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失去平衡,即使形成的瓜紐也很容易化掉。
  • 南瓜裂瓜病害產生的原因及預防辦法
    圖為種植的南瓜下面我就從南瓜裂瓜原因及防治措施兩個方面進行介紹。圖為裂瓜的南瓜02選用優良品種選擇品質好、抗病性強的抗裂瓜品種,如無蔓一號南瓜、大粒裸仁南瓜、五月早南瓜等。採取科學方法進行整枝,多留1~2條蔓,減少營養物質運輸,防止膨大引起裂瓜。以及利用果實附近的葉片為南瓜果實遮擋陽光,避免陽光照射果皮老化裂瓜。
  • 南瓜只長蔓不結瓜,試試這方法,一株結十個不是問題
    南瓜只長蔓不結瓜,試試這方法,一株結十個不是問題。
  • 南瓜變「難」瓜!邯鄲肥鄉瓜農叫苦不迭,數萬斤南瓜高溫下腐爛
    此外,合同還附帶了收瓜標準單,其中規定瓜重3-10公斤,瓜形為長圓形或橢圓形,縱紋,瓜不能太嫩。 田東升說,籤訂協議後,農戶們以0.5元/粒的價格購買瓜種,平均每畝地需種330粒。大家種下了希望,夢想著今年有個好收成。
  • 農村種植南瓜,只開花不結瓜怎麼辦?教你幾個小技巧,南瓜掛滿枝
    南瓜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道菜,因為它營養比較豐富,有清熱除溼、驅蟲的作用,瓜蒂還有安胎的功效,頗受大家的喜歡。南瓜是喜溫的短日照植物,耐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為好。那麼我們平時種植南瓜會遇到不結瓜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遇到不結瓜應該怎麼辦?
  • 農村大叔種的這種瓜,像苦瓜又像南瓜,網友:愛情的結晶
    農村大叔種的這種瓜,像苦瓜又像南瓜,網友:愛情的結晶農村的田地裡會種滿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和農作物,大多數的植物我們都見過,都是我們平常吃的蔬菜水果,但是也有一些我們沒有見過的,奇形怪狀的樣子讓人非常的好奇。
  • 南瓜長勢很好卻不結瓜,該怎麼辦?
    南瓜在農村是很受歡迎的一種蔬菜,每年南瓜收穫的時候,都可以堆成小山,但是在種植南瓜的過程中,會出一種情況,就是長勢很好但是會出現不結瓜的情況,要怎麼處理呢?一、出現南瓜長勢很好卻不結瓜的原因。其實這就是南瓜的旺長現象,南瓜旺長是因為施肥量過多造成,特別是氮肥過多,因為南瓜的根系比較發達,能吸收的肥料充足,攝入的氮肥過多,就出現了南瓜的藤子生長旺盛,會開花但是雌花少,花開幾天以後就掉了,長不出南瓜來。二、預防的措施。①停止施用氮肥。
  • 南瓜研學課程:榨汁,煎餅,烤瓜,造型,溯源
    南瓜的民俗文化:中國江南區,每逢立春家家吃南瓜,以示迎春。一些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小巧「桃南瓜」表皮刻上詩文或圖案,隨著瓜的成熟,瓜皮上便留下了美麗的圖畫和詩文,把它擱置於案頭,可增添生活情趣。在西方許多國家,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萬聖節(Halloween)上,人們用南瓜雕空成一盞盞精美的南瓜燈籠,用它來祛邪避鬼,歡度節日。
  • 南瓜徒長不結瓜,可能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南瓜擁有超高的經濟效益,非常善於長期的儲存,所以說在市面上也是比較受歡迎的。但是種的南瓜卻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說在管理方面稍微出現不慎的話,非常可能造成南瓜藤蔓徒長卻不結瓜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解決呢?
  • 經常吃冬瓜、西瓜、南瓜,怎麼沒聽人說吃北瓜?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一說起西瓜就想到一個問題,平時冬瓜燉肉,西瓜解暑,南瓜煲粥。東南西北就差北了,那有沒有北瓜呢?想起這個問題,按耐不住躁動的心思幹趕緊查了一下,得出了答案:有。確實是有北瓜的。不過北瓜這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用的太寬廣,可能一個地方說的北瓜跟另外一個地方說的北瓜完全是兩個意思。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下,北瓜到底是什麼瓜吧。
  • 冬瓜,西瓜,南瓜,北瓜是啥?你知道這些瓜名字的由來嗎?猜猜!
    都知道東瓜、西瓜,也知道南瓜;但你知道北瓜是啥嗎?還有這幾種瓜的名字到底是從何而來呢?小編不才,整理了一下讓大家看看,還望多多提出意見!   首先說冬瓜,這是我國本土的植物,自古就被當做蔬菜來食用了,最早的記錄來自成書於3世紀的《廣雅》一書:「冬瓜經霜後,皮上白如粉塗;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但是他的名字本來是與方向無關的,人們把諧音「東瓜」,其實真正從方位上來講,沒有東瓜一說。以白皮和黑皮較為常見。
  • 夏日吃瓜正當時!冬瓜、西瓜、南瓜、苦瓜,教你吃出新花樣!
    (央視財經 《回家吃飯》)老話說「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跟著季節吃美食,錯不了。如今正值炎炎夏日,烈日當頭,夏季吃瓜正當時。常見的有苦瓜、西瓜、南瓜、冬瓜,瓜類品種多,怎麼吃是一門學問。如何正確吃瓜,吃得健康又美味呢?
  • 種西瓜長南瓜 專家:如無病害能同時收穫兩種瓜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黃顯巧/文 記者顏篁/圖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市民顏先生種下西瓜苗,如今長出了兩條長長的瓜蔓,一條是西瓜一條是南瓜,讓他意外驚喜。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棵西瓜苗是顏先生4月份到融水下鄉遊玩,在馬路邊向一個老太太花1.5元買下的,當時幼嫩的小苗不高,莖部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痕跡。拿回家後,他直接把小苗移植到天台的泥土裡。誰曾想,沒過多久小苗發芽分蔓,長出了兩條葉子不一樣的瓜蔓,其中一條是西瓜蔓,另一條是南瓜蔓,兩條瓜蔓都很強壯,還開花了。
  • 種植南瓜,如何才能防止化瓜?專家教你幾招,提高產量及質量!
    南瓜是大家日常生活普遍的瓜類。吃起來口味非常好,因而十分受顧客熱烈歡迎。可是很多人到栽種時依然碰到很多難題。化瓜便是一種,化瓜就是指南瓜仍在幼瓜的情況下就死了了,對生產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栽種南瓜,怎樣才可以避免化瓜?權威專家教你4招,南瓜增產品質佳。
  • 補鐵就吃此瓜,含鐵豐富,是南瓜的4倍,還富含維C、蛋白質
    在秋這個季節好多家庭會經常吃到南瓜,因為南瓜的營養價值非常高,而且南瓜的口感也是非常不錯的。其實但平時還有一種瓜,它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價格又非常的便宜,只不過是最近幾年人們似乎淡忘了他的存在,這個瓜就是佛手瓜。
  • 南瓜品種就有23個!嵊州農科所辦了一場瓜菜新品盛宴
    ,100多位蔬菜種植大戶正在這裡現場觀摩並了解瓜菜新品種植方式。「展示區內搭建了30畝大棚,有95隻瓜菜品種,都是今年浙江省瓜菜種業博覽會的新品。」嵊州市農科所果蔬園藝科科長張獻平說,這些新品兼具商品性、豐富性、適應性和觀賞性,種植戶能直觀了解品種特性。與普通的瓜菜品種不同,記者看到展示方內的瓜果色彩繽紛,千奇百怪,琳琅滿目,讓人大開眼界。
  • 《你喜歡什麼瓜》繪本裡我喜歡這個「瓜」
    夏天到了,西瓜、黃瓜、南瓜、哈密瓜等等各種瓜都上市了,給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瓜的繪本《你喜歡什麼瓜》。這個繪本的作者是一位日本女士,野津珖子。她在70多歲的時候用中文創作了這個小故事。繪本裡面的語言非常親切、有趣,自然和清新,像童謠也像繞口令。
  • 雲南這地2000噸南瓜滯銷,農戶急盼「吃瓜群眾」!
    夏日炎炎,正是吃南瓜、喝南瓜湯的好時節。眼下正是密本南瓜上市的季節,由於受疫情影響,文山州馬關縣古林箐的2000餘噸密本南瓜卻滯銷了。近年來,馬關縣古林箐鄉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資源,大力引導群眾在普元、博甲、攀枝花等村委會發展密本南瓜種植,經過多年的發展,密本南瓜種植逐步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2019年,全鄉南瓜種植戶達260餘戶,10000餘畝,今年更是喜獲豐收,畝產達1.5噸。金黃的南瓜一層疊著一層,堆滿了農戶的房前屋後。
  • 手把手教你種南瓜,做好人工授粉,一棵能結一大堆瓜
    南瓜屬於一種食用價值、營養價值非常高的蔬菜,植株的生命力十分頑強,生存能力明顯強於常見農作物。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南瓜成為種植戶非常喜愛栽植的蔬菜品類之一。1、品種選擇我們應該根據當地市場需求、經濟效益,合理選擇南瓜品種,推薦選擇坐果性較好、口感粉質並且適應性廣、產量高的南瓜品種,比如蜜本南瓜、牛腿南瓜、板慄南瓜等,都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