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仿人類大腦研發「神經元」晶片,能解讀人的喜怒哀樂

2020-12-17 36氪

編者按: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在努力顛覆過去的慣例,連晶片行業也不例外。CPU處理器的龍頭老大英特爾公司最近公布了一款研製中的晶片原型,其設計靈感正是人類自己的大腦,還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英特爾是想搶在別人革命之前,先革自己的命嗎?這款晶片是否AI軟體的未來助力?本文編譯自wired的原題為「INTEL』S NEW CHIP DESIGN TAKES POINTERS FROM YOUR BRAIN」的文章。

當你猜測其他人的情緒狀態時,你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交換信息, 如果此時進行監測, 我們就會觀察到腦中出現一陣活躍的腦電波。英特爾的研究者最近也讓他們新的雛形晶片Loihi挑戰這項任務,嘗試解讀人類情緒。這個晶片也有幾千個矽「神經元」。這些矽神經元跟人類的神經元類似,能夠調整相互之間的連接,以適應新任務的需要。

英特爾的新晶片,與夏威夷的一座海底火山Loihi同名,跟人類的大腦還不是太相像。但是這款晶片和一般的處理器很不同。英特爾認為,這種處理器的連接方式未來可以用於製造更智能的汽車、照相機和機器人身上,讓這些機器和設備無需聯網或連接到雲端。無需聯網,就意味著用戶無需等待數據從網上傳送到設備上,並且帶來了用戶私密性的優勢。

英特爾的研究人員表示,測試顯示這種受大腦啟發的神經元形態設計能夠解讀視頻中人類情緒,而使用的能量警示傳統晶片的千分之一。再加上Loihi遇到新數據時自主學習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機器在變化的現實世界中能夠穩定工作的基礎。英特爾研究部門的經理Michael Mayberry說,

「我們正在努力讓晶片理解自然環境中發生的事物。」

英特爾新晶片設計簡圖

Loihi目前仍是處於研究中的項目。但是Mayberry認為,Loihi的第一款完整版晶片將於11月製造完成,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將帶有13萬個神經元。2018年,有些學術和研究機構將開始使用這款晶片。英特爾還做了兩個較小的晶片雛形,目前正在對完整的晶片做測試。Mayberry預計,如果Loihi引起很大關注的話,也還需要至少兩年,甚至在更久之後才能上市。

Loihi晶片是英特爾邁出的新步伐,旨在趁AI風潮,為公司增長添動力。去年,英特爾收購了兩家晶片公司Nervana和Movidius,這兩家公司製作的晶片能夠促進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的發展。今年3月,英特爾又收購了以色列公司Mobileye。Mobileye專做自動駕駛汽車中使用的相機和晶片。英特爾很需要帶來新增長的子公司,因為個人電腦市場增長停滯,這對於這個市場的龍頭英特爾無疑是個危機。而英特爾也放棄了打入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

英特爾收購的這些AI創業公司主營的是加速人工神經網絡發展的晶片。這項技術是打敗世界圍棋冠軍的谷歌機器人AlphaGo背後的核心技術。而且,這項技術中的神經元還能共同工作以篩選數據。而英特爾現有的技術能通過傳統的晶片設計來為神經網絡發展加速,這跟谷歌、微軟和蘋果的AI晶片作用是一樣的。

AI的崛起迫使谷歌和微軟開始自己製造晶片。但英特爾的Loihi與傳統晶片不同,因為Loihi對神經元的粗略模仿是與硬體設計融為一體的。Loihi的設計與當今使用的一般電腦晶片原理完全不同。在傳統的晶片中,數據一般在處理器和單獨的存儲器中來來回回。而Loihi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是可調整的,這就使得神經元本身既是處理器又是存儲器,於是便節省了數據「穿行」於處理器和存儲器之間的時間。晶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類似人類神經突觸,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會根據其活動規律進行調整,模仿了人類大腦的學習機制。對晶片學習能力的測試包括,讓晶片看人做二頭肌彎舉的視頻,看看晶片是否能識別出新視頻中同樣的動作。

英特爾並非首家從人類神經網絡中找靈感來設計晶片的公司。IBM已經建造了兩代的神經形態處理器。但是這兩款晶片無法像英特爾的Loihi那樣能學習接收的數據。IBM的處理器背後助推手是五角大樓的研究機構——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他們寄希望於IBM,以求設計出戰場上能自動分析無人機錄下的視頻腳本。IBM與兩個實驗室籤下協議,要用其晶片來建造研究系統。但是IBM的晶片目前沒有投入商用。

有些領先的AI研究者,包括Facebook的Yann LeCun,對神經形態晶片提出質疑。他們提到,矽神經元的有效性還沒有得到證明,他們也許還不如那些基於傳統晶片的機器學習軟體來的靈活或強大。

英特爾的研究者Mayberry說,Loihi晶片學習的方式讓它比之前的系統適應性更強。Mayberry的項目進行的時間也對其進展很有優勢。

目前,製造和使用為AI軟體專門打造的晶片是一股熱潮。這表明,很多公司已經不滿足於傳統晶片技術的進步。「這些公司都意識到,AI軟體應該使用專門為其設計的晶片,這樣才合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Tushar Krishna說道。他提及,摩爾定律可能會日漸衰落。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來的。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曾經這個定律深入人心,大家都認為中央處理器的表現會越來越好,這也是很多公司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創新。雖然受人類大腦啟發而設計的神經形態晶片的功能距離它獲得證明和認可還有很長時間,但是它已經蓄勢待發,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連結:https://www.wired.com/story/intels-new-chip-design-takes-pointers-from-your-brain/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模擬大腦」又進一步 含800萬神經元類腦晶片系統問世
    人類向「模擬大腦」目標邁出一大步含800萬神經元的類腦晶片系統問世科技日報紐約7月16日電 (記者馮衛東)正在底特律舉辦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電子復興峰會上,英特爾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可模擬
  • 聞味AI和超億神經元給人類哪些新蹊徑?英特爾研究院院長這樣解密
    其二是3月19日英特爾用768個Loihi晶片構造了一個新的系統Pohoiki Springs,這個系統達到了1億個神經元的規模,而上一次構建的系統是64個晶片800萬個神經元,這次擴大了12倍。在這兩個重磅消息的背後釋放出許多重要的信號,人類對於除視覺、聽覺之外的味覺嗅覺等研究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這一切、一切的背後有諸多信息需要解密,3月20日,《中國電子報》記者連線採訪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因此,類腦智能更多的是希望借鑑人類大腦的工作機理,模擬出能和人類一樣具有思考、學習能力的計算機。圖片源自浙江大學官微類腦計算機的出現,為類腦智能研究道路帶來了巨大助力。類腦計算機的運行方式,跟人們的大腦非常相近,重點體現在兩方面:1、神經元的模型,類腦計算機通過模仿人類大腦建立出精確的模型;2、神經網絡之間的信息傳遞,利用生物大腦中脈衝的方式進行傳遞。在2019年中國科學報社和網易新聞共同發布的2019未來科技十大事件中,「類腦晶片」赫然在列。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該系統基於英特爾的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和 72 個化學傳感器,Loihi 被編程為模仿嗅球中神經元的運作——後者是區分不同氣味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統未來可被用於監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嗅出隱藏的毒品或爆炸物,或幫助進行醫學診斷。
  • 深扒全球仿生晶片計劃!15+公司已入局,人造大腦通往未來計算之門
    迄今為止,人的大腦仍是一片生長著無數未解之謎的原野,無人能窺得它的全貌。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人腦奧秘的腳步,不僅嘗試破解生命科學的密碼,在腦重大疾病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且試圖模仿已知的神經元活動,打造類腦的計算機系統。如今計算機界的「當紅炸子雞」人工智慧,其廣泛應用的神經網絡,即是模擬人腦神經處理機制的典型代表。
  • 英特爾將神經擬態研究系統擴展至1億個神經元—新聞—科學網
    英特爾表示,將向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在內的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提供這一基於雲的系統,以擴展其神經擬態工作來解決更大規模且更複雜的問題。 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其目標是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
  • 科學家在晶片上「種植」神經元,或將推進大腦修復技術的跨越發展
    人類的思想源於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然而,我們對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發生過程所知甚少。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神經元間形成連接的過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布滿「神經元支架」的半導體晶片,使神經元可以在上面有序發育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環路。
  • TheNext再臨 英特爾解讀戰略性創新機遇
    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旭在登臺致辭時,對「IN」無止境的IN進行了解讀,同時也表達了英特爾希望與合作夥伴攜手把握新機遇的意願。他說,「IN,代表Innovation,即創新本身;同時也代表了Intelligence等含義。數據洪流時代,智能就是增值。
  • 腦科學日報|直接用人類神經元構建AI晶片;手臂一彎,LED燈就亮
    1,直接用人類神經元構建AI晶片,這家公司打造的無實體大腦可以玩雅達利遊戲來源:量子位人類神經元和計算機晶片,交織的更加緊密了。近日,一家初創公司竟直接用真正的神經元與計算機晶片相結合,試圖構建一個微型無實體大腦。
  • 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半導體巨頭新一代計算版圖初現
    人類大腦由 860 億個互相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科學家們希望在晶片中也能儘可能多的複製這種連接。今天,英特爾宣布推出其最新神經擬態系統 Pohoiki Springs,首次將計算能力擴展到了 1 億個,將 Loihi 的神經容量增加到一個小型哺乳動物大腦的大小。
  • 收購Saffron,英特爾要為晶片加入人工智慧
    比如通過收購Indisys、Xtremeinsights,以及看起來最重要的晶片製造商Altera(耗資167億美元),英特爾已經投入了重本來為其晶片及支持3D攝像機的軟體添加人工智慧技術。而據《連線》雜誌報導,近日,英特爾宣布收購了人工智慧公司Saffron Technology,再次增加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投資。
  • 通過操控神經元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距離人類控制思想記憶情感還遠...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正在研製一種能夠控制大腦的裝置,這種裝置能讓我們「編輯」記憶和感覺。《黑鏡》第三季的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裡,有類似的情節:植入記憶晶片後的人類可以用控制器回放、查看和刪除記憶。
  • 英特爾率先完成逆襲?神經擬態晶片上線,已超過傳統CPU的1000倍
    前言:今年年初,蘋果正式告別了英特爾,其在今年後半年首次推出了ARM架構的自研晶片M1。這意味著,英特爾未來技術不能在擠牙膏了。就在最近,英特爾正式對外分享了神經擬態研究的最新進展,這是否代表著英特爾將完成技術的逆襲呢?
  • 有「嗅覺」的電腦: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能嗅出危險化學品氣味
    英特爾研究院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誌上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晶片Loihi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新聞...
  • 以假亂真的矽神經元,能複製人腦嗎
    如果科學家們想要仿真腦,使其能與人類智力相媲美,更不用說超越人類智力,他們可能就必須先要研製更好的構件——某些受我們腦啟發的計算機晶片。 研究人員正在用這些晶片創建單個神經元和突觸的精細模型,並解讀各單元如何聚集在一起以創建更大的腦子系統。這些晶片允許神經科學家在實際硬體上檢驗視覺、聽覺和嗅覺如何工作的理論,而不僅僅是用軟體仿真。最新的神經形態系統也使研究人員得以開始進行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即複製人類如何思考和學習。
  • Intel神經擬態晶片有了「嗅覺」:準確率3000倍於傳統方法
    傳感器對各種氣味的反應被傳送至Loihi,由其晶片電路對嗅覺背後的大腦電路進行模擬。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Loihi已經迅速掌握了10種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其中包括丙酮、氨和甲烷,而且即使有強烈的環境幹擾也能準確識別。而傳統煙霧和一氧化碳探測器能使用傳感器來探測氣味,雖然能探測到空氣中的有害分子並發出警報,但無法對各種氣味進行區分。
  • 「深度學習不是學習」:英特爾高管與AI大牛LeCun展開互懟
    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上將深度學習批判了一番。Davies說,深度學習跟大多數人印象中的並不一樣,它只是一種優化程序,實際上並不是真正在「學習」。受到攻擊的重災區,還是深度學習中的反向傳播算法。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2020年7月16日——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兩名研究人員,同時也是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機器人領域,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感知相結合,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大有可為。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 腦科學日報|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
    1,Science | 復旦大學等全球296個單位協作,首次系統揭示人類大腦皮層結構的遺傳基礎來源:iNature2,前所未有:1億神經元計算系統誕生,半導體巨頭新一代計算版圖初現來源:DeepTech深科技人類大腦由 860 億個互相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科學家們希望在晶片中也能儘可能多的複製這種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