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亂真的矽神經元,能複製人腦嗎

2020-12-22 騰訊網

撰文 | Sandeep Ravindran

譯者 | 顧凡及

編輯 | EON

來源:神經現實

2012年,計算機科學家達曼德拉·莫達(Dharmendra Modha)用一臺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仿真了超過5000億個神經元的活動,其數目甚至超過了人腦中850億個左右的神經元數。這是莫達近十年工作的頂峰,在這十年裡,莫達從仿真齧齒動物和貓的腦開始直到仿真有人腦規模的系統

該仿真消耗了巨大的計算資源,它用了150萬個處理器和1.5PB(150萬GB)的存儲器,然而其速度仍然慢得令人抓狂,比腦計算速度要慢1500倍。莫達估計,如果要使它和生物的實際運行速度一樣快,就需要12吉瓦的能量,大約是胡佛大壩最大供電量的6倍。加州北部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腦啟發計算首席科學家莫達說:「然而,這對腦來說只是小菜一碟。」這種仿真遠遠無法複製人腦的功能,而人腦的功率與一個20瓦的燈泡差不多

自2000年初以來,硬體的改進以及實驗和理論神經科學的進步,使研究人員能夠創建更大、更精細的腦模型。但這些仿真越複雜,就越會受到傳統計算機硬體的限制,莫達極度耗電的模型就說明了這一點

莫達的人腦仿真是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的藍基因/Q紅杉超級計算機(Blue Gene / Q Sequoia supercomputer)上運行的,這臺計算機是傳統計算機硬體的一個無比強大的集合體:它的工作要靠一大堆傳統的計算機晶片,這些晶片是指甲大小的矽片,其中包含數百萬個電晶體。傳統計算機晶片的結構和功能原則與我們的腦完全不同

計算機的「思考」與我們的腦截然不同,這一事實讓它們在處理數字運算等任務時具有優勢,同時也讓它們在其他一些領域裡明顯顯得很原始,比如理解人類的語言或從經驗中學習。如果科學家們想要仿真腦,使其能與人類智力相媲美,更不用說超越人類智力,他們可能就必須先要研製更好的構件——某些受我們腦啟發的計算機晶片

聰明晶片(SMART CHIP):由物理學家卡爾海因茨·邁爾(Karlheinz Meier)領導的海德堡小組設計的神經形態晶片(neuromorphic chip)。該晶片有384個人工神經元,由10萬個突觸相互連接,運行速度比腦計算速度快約10萬倍。

HEIDELBERG UNIVERSITY

所謂的神經形態晶片(neuromorphic chips)複製了腦的架構,也就是說,它們通過類似於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神經鋒電位」相互交流。這種發放鋒電位的行為方式使得晶片的功耗非常小,即使將其拼接成非常大規模的系統,也能保持高能效。

滑鐵盧大學的理論神經科學家克裡斯·伊萊亞史密斯(Chris Eliasmith)說道:「在我看來,最大的優勢是可擴展性。」在他的《如何構建腦》(How to Build a Brain)一書中,伊萊亞史密斯描述了他創建並命名為「語義指針架構統一網絡」(Spaun)*的功能腦的大規模模型[1]。當伊萊亞史密斯運行Spaun的初始版本時,該模型有250萬個「神經元」,即使在最好的傳統晶片上運行,它的運行速度也比生物神經元要慢20倍。他說道:「每當我們增加幾百萬個神經元時,它就會變慢那麼多。」當伊萊亞史密斯在數字神經形態硬體上運行他的一些仿真時,他發現它們不僅速度快得多,而且功效也提高了50倍左右。更妙的是,隨著伊萊亞史密斯仿真更多的神經元,神經形態平臺變得更加高效。這也是神經形態晶片要從自然界複製過來的方式中之一,在自然界,隨著規模的擴大,比如說,從蠕蟲腦的300個神經元擴大到人腦的850億個左右,腦似乎會同時增加功率和效率

*譯者註:Spaun是Semantic Pointer Architecture Unified Network的縮寫。

神經形態晶片在執行複雜的計算任務時,功耗極低,這引起了科技行業的關注。神經形態晶片的潛在商業應用包括高能效超級計算機、低功耗傳感器和自學習機器人。但生物學家心中有一種不同的應用:構建一個功能齊全的人腦複製品

今天的許多神經形態系統,從IBM和英特爾開發的晶片,到作為歐盟人腦計劃一部分所創建的兩種晶片,研究人員都可以使用,他們可以遠程訪問它們來運行他們的仿真。研究人員正在用這些晶片創建單個神經元和突觸的精細模型,並解讀各單元如何聚集在一起以創建更大的腦子系統。這些晶片允許神經科學家在實際硬體上檢驗視覺、聽覺和嗅覺如何工作的理論,而不僅僅是用軟體仿真。最新的神經形態系統也使研究人員得以開始進行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即複製人類如何思考和學習。

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要真正釋放神經形態晶片的潛力將需要理論、實驗和計算神經科學家以及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但最終的目標非常宏偉,並不亞於弄清楚腦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如何共同創造思想、感情甚至意識

英特爾神經形態計算實驗室主任、計算機工程師邁克·戴維斯(Mike Davies)說道:「通過逆向工程複製腦,是我們能接受其挑戰的最雄心勃勃的技術難題之一。」

問題全在於架構

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卡弗·米德(Carver Mead)在20世紀80年代創造了「神經形態」(neuromorphic)一詞,因為他注意到,與作為現代計算機晶片構件的數字電晶體不同,模擬電晶體更接近神經元的生物物理性質。具體來說,仿真電路中非常微小的電流(微小到電路實際上處於 "關閉 "狀態)表現出類似於生物神經元中離子流過通道的動力學性質,而這種流動並不導致動作電位。

賈科莫·因迪維裡(Giacomo Indiveri)對米德及其同事們的工作很感興趣,90年代中他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在,因迪維裡是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一名神經形態工程師,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是少數幾個延續米德使用低電流模擬電路方法的研究小組之一。因迪維裡和他的團隊手工設計晶片的布局,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說道:「因為我們試圖提出巧妙的解決方案來實現神經動力學,這仍然是鉛筆和紙張的工作。如果你在做模擬,那麼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門藝術。」

一旦確定了布局,他們就會將設計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代工廠,這是一家製造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晶片的精密金屬鑄造工廠。最終的結果看起來大致上就像智慧型手機晶片一樣,但它的功能就像「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通過幾個節點傳播電脈衝。在這些模擬神經形態晶片中,信號是通過實際的電脈衝來中繼的,這些脈衝的強度可以不同。就像在腦中一樣,信息是通過不同神經元的脈衝定時(timing)來傳遞的

因迪維裡說道:「如果你把其中一個神經元的輸出給神經生理學家看,他將無法告訴你這究竟是來自矽神經元還是來自生物神經元。」

這些矽神經元代表了複製神經系統有機溼件(wetware)的不完美嘗試。生物神經元是模擬-數字混合系統;它們的動作電位模仿數字硬體的離散脈衝,但它們也是模擬的,因為神經元中的電壓水平會影響傳輸的信息。

模擬神經形態晶片的特點是矽神經元與生物神經元的物理行為非常相似,但它們的模擬性質也使它們傳輸的信號不那麼精確。雖然在進化上我們的腦已經找到了補償其組件不精確的方法,但研究人員卻將其基本概念帶入了數字領域。IBM和英特爾等公司都專注於數字神經形態晶片,其矽神經元複製了生物神經元中的信息流動方式,但物理原理不同。之所以採取不同的物理原理,這和傳統數字晶片佔據了我們絕大多數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的原因相同,緣於其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容易製造。

-JeremyUNISEM歐洲有限公司 -

構建模塊:每個SpiNNaker晶片與存儲器封裝在一起(左上角),然後拼接成較大的設備,如右上角的48節點板。多個板子可以連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SpiNNaker系統(上圖)。

曼徹斯特大學,史蒂夫·弗伯(Steve Furber)和同事們

但這些數字晶片在體現腦架構的方式上保持了其神經形態狀態。在這些數字神經形態晶片中,鋒電位以信息包的形式出現,而不是實際的電壓變化脈衝。戴維斯說道:「這與我們傳統上在計算機裡設計的所有東西都有很大的不同。」

不管鋒電位的形狀如何,系統只有在輸入達到一定閾值時才會轉發信息,這使神經形態晶片得以間斷地少量消耗電力,而非不間斷地大量消耗。這類似於腦的神經元在任何時候都會進行交流,而不是聽從計時員的命令。另一方面,傳統晶片大多是線性的,在嚴格的內部時鐘控制下,在存儲數據的存儲硬體和計算數據的處理器之間穿梭往返傳遞數據。

當莫達在設計IBM的神經形態晶片(名為「真北」[TrueNorth])時,他首先分析了獼猴和人腦中的長距離布線圖,該圖映射了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方式[2]。他說道:「它真正開始告訴我們長距離連接、短距離連接,以及關於神經元和突觸的動力學性質。」到2011年,莫達創造了一個包含256個矽神經元的晶片,與蠕蟲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的腦規模相同。利用最新的晶片製造技術,莫達將神經元包裝得更加緊密,以縮小晶片的體積,並將這些晶片中的4096個晶片平鋪在一起,最終在2014年發布了真北,它包含100萬個合成神經元,這與蜜蜂腦的規模差不多,而且功耗比傳統晶片低幾百倍[3]

- Matt Chinworth -

真北等神經形態晶片的人工神經元之間具有非常高的連接性,類似於在哺乳動物腦中看到的情況。大規模並行的人腦的850億個神經元通過大約1萬億個突觸高度互聯。

真北要簡單得多,其中有2.56億個 「突觸」,連接其100萬個神經元。通過將多個真北晶片拼接在一起,莫達創造了兩個更大的系統:一個仿真了1600萬個神經元和40億個突觸,另一個有6400萬個神經元和160億個突觸。目前許多機構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可以免費使用真北。

除了神經形態晶片的高度互聯和發放脈衝這兩大特性外,它們還複製了生物神經系統的另一個特徵:與傳統計算機晶片不同,傳統計算機晶片將處理器和存儲器放在不同的地方,神經形態晶片往往有很多微小的處理器,每個處理器都有少量的本地內存這種配置類似於人腦的組織,神經元同時負責數據存儲和處理。研究人員認為,神經形態架構的這一要素可以讓用這些晶片構建的模型更好地複製人類的學習和記憶。

學習能力是英特爾洛以希(Loihi)晶片*關注的一個重點,該晶片於2017年9月首次發布,並在2018年1月與研究人員分享據[4]。洛以希晶片旨在仿真約13萬個神經元和1.3億個突觸,這種晶片結合了鋒電位時間依賴性可塑性(STDP)的模型,STDP是腦中由突觸前和突觸後鋒電位的相對定時介導突觸強度的一種機制。一個神經元如果在第二個神經元發放之前發放,就會加強它與第二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而如果發放順序相反,連接強度就會減弱。這些突觸強度的變化被認為在人腦的學習和記憶中起著重要作用

*譯者註:以夏威夷海底山Loihi命名。

領導開發洛以希晶片的戴維斯表示,其目的是為了學會我們腦擅長的快速、終身學習能力,而目前的人工智慧模型卻還不具備。和真北一樣,也向許多不同的研究人員分發了洛以希晶片。隨著越來越多的團體使用這些晶片來仿真腦,戴維斯說:「希望可以逐漸搞清楚某些較為普遍的原理,由此得以解釋可在腦中看到的一些驚人能力。」

神經形態工程學

對於其所有潛在的科學應用來說,真北和洛以希晶片並不是專門為神經科學家打造的。它們主要是研究晶片,旨在測試和優化神經形態架構,以提高其能力和易用性,並探索各種潛在的商業應用。其範圍從語音和手勢識別到高能效機器人和設備上的機器學習模型,這些模型可以支持開發更聰明的智慧型手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歐盟的人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則開發了兩種神經形態硬體系統,它們都有明確的目標:認識腦

2016年推出的「神經形態混合系統腦啟發多尺度計算」(BrainScaleS)項目*,[5]把許多晶片都集成在一個大矽片上,其形狀更像是一隻超薄的飛盤而不是指甲。每個晶圓包含384個模擬晶片,它們的工作方式頗像因迪維裡的模擬晶片的升級版,這種晶片針對速度而不是低功耗進行了優化。每個晶圓都仿真了約20萬個神經元和4900萬個突觸。

*譯者註:BrainScaleS是Brain-Inspired Multiscale Computation in Neuromorphic Hybrid Systems的縮寫。

BrainScaleS與歐盟的另一個神經形態系統「脈衝發放神經網絡構築」系統(SpiNNaker)*一起,都得益於作為人腦計劃的理論、實驗和計算神經科學家大家庭的一分子。與這一社群的互動將導致發現可能幫助科學家的新特性,並讓這兩個系統的新發現迅速回饋到該領域

*譯者註:SpiNNaker是Spiking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的縮寫。

曼徹斯特大學的計算機工程師史蒂夫·弗伯(Steve Furber)在20年前就構思了SpiNNaker,為此他已經設計了十多年。弗伯表示,在對作為SpiNNaker基礎的小型數字晶片進行了大約6年的努力之後,他和他的同事們在2011年實現了全部功能。從那時起,他們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將晶片組裝成規模不斷擴大的機器,最終在2018年底建成了有百萬處理器的機器[6]。弗伯預計,SpiNNaker應該能夠對小鼠腦中的1億個神經元進行實時建模,而傳統的超級計算機做起來要慢一千倍左右

目前,學術實驗室可以免費使用歐盟人腦計劃系統。神經科學家們開始在SpiNNaker硬體上運行自己的程序,以仿真腦特定子系統(如小腦、皮層或基底神經節)中所進行的高級處理。例如,研究人員正試圖仿真一個小的重複結構單元——皮層微柱,微柱是位於腦外層的負責大多數高級功能的結構單元。弗伯說道:「雖然微柱很小,但它仍然有8萬個神經元和25億個突觸,所以要想對此建模並非輕而易舉。」

他補充說,「接下來,我們開始考慮系統層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單個的腦區。」我們正逐步接近作為人智能之源的、有850億個神經元的器官的全腦模型

模仿腦

達特茅斯學院的計算神經科學家理察·格蘭傑(Richard Granger)表示,利用神經形態硬體對腦進行建模,可以揭示神經計算的基本原理。神經科學家可以非常詳細地測量神經元的生物物理和化學特性,但很難知道這些特性中究竟是哪些性質才真正對腦的計算能力重要。雖然神經形態晶片中使用的材料與人腦中的細胞物質完全不同,但使用這種新硬體的模型可以揭示腦如何往返傳送和評估信息的計算原理。

用矽複製簡單的神經迴路,幫助因迪維裡發現腦在設計上的隱性好處。他曾經給過一位博士生一塊神經形態晶片,這塊晶片具有鋒電位的頻率適應性,這是一種讓人習慣於持續性刺激的機制。由於晶片空間緊張,這位學生決定不要這一特性。然而,當他努力降低對晶片的帶寬和功率要求時,他最終得到了實際上與他所刪除的鋒電位頻率適應相同的東西。因迪維裡和他的同事們還發現,長距離發送模擬信號的最佳方式並不是,例如說,將其表示為連續可變的流,而是將其表示為脈衝串或脈衝序列,正像神經元所做的一樣。因迪維裡說道:「如果你想把功率和帶寬降到最低,神經元所使用的原來就是傳輸信號的最佳技術。」

神經形態硬體還可以讓研究人員檢驗他們關於腦功能的理論。康奈爾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家託馬斯·克萊蘭(Thomas Cleland)建立了嗅球模型,以闡明嗅覺機制的原理。使用洛以希晶片使他能夠建立足夠快的硬體模型,以模仿生物。當從化學傳感器(作為我們氣味受體的人工版本)獲得數據時,系統學會了只要接受一個樣本就能識彆氣味,這要優於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並接近嗅覺最靈敏的人。

戴維斯說道:「通過像這樣成功的模仿,並實際展示可以用神經形態晶片做到這一點,這確實證實了你真的搞懂系統了。」

-Zoe van Dijk -

克萊蘭的嗅覺模型並不總是如預期的那樣成功,但那些「失敗」的實驗也同樣具有啟示意義。傳感器有時會覺得氣味輸入與模型預測的不同,這可能是因為氣味比預期的要更複雜或更嘈雜,或者是因為溫度或溼度幹擾了傳感器。他說道:「輸入會變得有點不穩定,我們知道這騙不了我們的鼻子。」研究人員發現,通過關注氣味輸入中以前被忽視了的「噪音」,嗅覺系統模型可以正確檢測出更多種類的輸入。這一結果使克萊蘭更新了他的嗅覺模型,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觀察生物系統,看看它們是否也使用這種以前未知的技術來識別複雜或嘈雜的氣味。

克萊蘭希望對他的模型進行改進,使模型能以生物實時運行,以分析來自數百甚至數千個傳感器的氣味數據,而這在非神經形態硬體上運行可能需要幾天時間。他說道:「只要我們能把算法用到神經形態晶片上,那麼它就能很好地工作。」「對我來說,最令人興奮的是當我們真的做了這些改進之後,我們就能夠運行這些16000個傳感器數據集,看看算法會變得多麼好。」

SpiNNaker、真北和洛以希晶片都能以生物的實際速度運行對神經元和腦的仿真,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些晶片來實時識別刺激,如圖像、手勢或聲音,並立即進行處理和作出響應。除了讓克萊蘭的人工鼻處理氣味外,這些能力還可以讓機器人實時感知環境並做出反應,同時只消耗極少的電力。這比大多數傳統的計算機有很大的進步。

- Matt Chinworth -

對於某些應用來說,比如建立學習過程的模型可能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如果速度能快一點,就會有所幫助。這就是BrainScaleS的優勢所在,它的運行速度大約是生物腦的1000至10000倍。而且這個系統只會越來越先進。它正處於升級到BrainScaleS2的過程中,正在與神經科學家密切合作以開發新版本所用的新處理器。

新系統將能夠更好地模仿學習和化學過程,比如多巴胺對學習的影響,而這些都是其他神經形態系統無法複製的。研究人員表示,它還將能夠建模各種神經元、樹突和離子通道,以及結構可塑性的一些特徵,如突觸的丟失和生長。也許有一天,該系統甚至能夠接近人的學習和智能。幫助開發BrainScaleS的海德堡大學生物物理學家約翰內斯·舍梅爾(Johannes Schemmel)說道:「理解生物智能,我認為是本世紀迄今為止最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C. Eliasmith et al., 「A large-scale model of the functioning brain,」 Science, 338:1202–05, 2012.

[2] D.S. Modha, R. Singh,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the long-distance pathways in the macaque brain,」 PNAS, 107:13485–90, 2010

[3] P.A. Merolla et al. 「A million spiking-neuron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a scalab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interface,」 Science, 345:668–73, 2014.

[4] M. Davies et al. 「Loihi: A neuromorphic manycore processor with on-chip learning,」 IEEE Micro, 38:82–99, 2018.

[5] J. Schemmel et al., 「A wafer-scale neuromorphic hardware system for large-scale neural modeling,」 Proc 2010 IEEE Int Symp Circ Sys, 2010.

[6] S.B. Furber et al., 「The SpiNNaker Project,」 Proc IEEE, 102:652–65, 2014.

譯者評論

神經形態晶片是近年來神經技術方面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領域,它在計算原理方面突破了馮諾依曼架構,在節能和仿真腦的計算速度方面具有優勢,很有可能在對節能要求特別高的領域如航天,以及硬體實現神經迴路或某些相對簡單的腦子系統模型時發揮重要作用。這篇文章是對神經形態晶片現狀的一篇較好也較全面的綜述。不過譯者認為對神經形態晶片在重視的同時,也不能估計過高。

第一,有腦規模的模型並不等同於腦模型,有腦規模的模型只是說其中的元件數和元件之間的聯結數可以和腦相比,但是其元件只是對神經元的一種很粗糙的模擬,聯結也可能與腦中的實際聯結很不一樣,因此無論從結構和功能兩方面來說都和生物腦相去甚遠。

第二,神經形態晶片在細胞水平能很好模擬神經元,這是因為有了霍奇金-赫胥黎方程這樣可靠的理論基礎,對於一些相對簡單的腦子系統,如嗅球、小腦、視網膜等也可望作出很好的模型研究。但是對於現在還完全沒有任何理論框架的全腦問題,現在就想通過逆向工程建立全腦模型是不現實的。在譯者看來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做不到「構建矽腦」,而只能構建腦某些子系統的矽模型。

第三,腦和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不一樣,擅長的功能也不一樣,計算機擅長的數值計算和邏輯推理是生物腦所不擅長的,而腦所擅長的模式識別、小樣本學習等方面也是馮諾依曼計算機所不擅長。在譯者看來馮諾依曼計算機和神經形態系統應該是互補的關係,而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

第四,關於神經形態系統能否發展成新一代計算機的問題,不僅取決於這一技術本身,取決於是否能開發出豐富的應用生態系統,而且也取決於有多少工程技術人員願意拋棄他們駕輕就熟的傳統計算機技術,而重新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重新學一門與前完全不同的新技術。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類腦晶片」:人腦「複製」晶片 ,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腦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綜合處理的能力。人腦被柔軟的球狀器官所包圍,這個器官大約含有一千億個神經元。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單個神經元可以通過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突觸中可交換神經遞質)傳遞指令給數以千計的其它神經元。
  • 人類可以複製意識嗎?先搞清楚這850億個神經元如何運作再說
    儘管19世紀中期開始,醫學和新興神經科學對於人腦的研究確切表明,意識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二元論的觀點站不住腳(畢竟笛卡爾也是在對腦科學沒有相應認知的情況下提出的)。但是,人們似乎仍更願意笛卡爾的觀點,畢竟這種說法所帶來的獨特感能滿足人的某種心理需求。然而,意識真的是可以被解讀和感知的嗎?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從本質上來說,類腦智能就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但歸根結底,人腦的複雜程度是類腦智能永遠不可能完全複製得了的。因此,類腦智能更多的是希望借鑑人類大腦的工作機理,模擬出能和人類一樣具有思考、學習能力的計算機。圖片源自浙江大學官微類腦計算機的出現,為類腦智能研究道路帶來了巨大助力。
  • 人腦獨有全新神經元「玫瑰果」被發現!或將解密「人之所以為人」
    圖|研究者在人腦中發現新的神經細胞類型 (來源:TAMAS LAB) 這種細胞位於人腦皮質頂層(抑制性神經元聚集區),周圍有茂密的叢狀神經纖維束(軸突),因其中心形似脫去花瓣的玫瑰果而得名「玫瑰果神經元」(rosehip
  • 歐盟人腦項目:有錢有大計劃,就能做出基礎科學突破性成果嗎?-虎嗅網
    現在的人腦計劃已經力圖變成一個基於信息學通訊技術的研究腦、認知神經科學和仿腦計算的公共平臺,變成有某種永久性共享基礎設施的國際組織[2]——雖然到2023年,這一縮小了的目標是否能成功,甚至2020年進入最後階段時歐盟是否還會繼續撥款,都還有待觀察。HBP最終是否能成功,將取決於廣大神經科學家是否願意利用這個平臺來進行研究,並且得出有意義的結果。
  • 人腦模擬算法究竟是什麼?
    科學家剛剛發明了一種能夠進行完整的人腦模擬的算法。現在,我們必須等待某人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計算機來運行它。由德國、日本、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篇白皮書,詳細介紹了一種新的算法,它將虛擬神經元與節點連接起來。
  • 人腦是怎麼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
    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一直是深度學習的難點,而人腦有接近900億個神經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規模龐大的網絡。那麼人腦是如何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小編在知乎上發現了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分享給大家思考。感覺這個問題跟我的科研方向有一點關係,所以就厚著臉皮強答一波了。
  • 人腦如何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
    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一直是深度學習的難點,而人腦有接近900億個神經元,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規模龐大的網絡。那麼人腦是如何防止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極市小編在知乎上發現了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分享給大家思考。感覺這個問題跟我的科研方向有一點關係,所以就厚著臉皮強答一波了。
  • MIT類腦晶片新突破:識別準確率95%,能像大腦一樣處理百萬計算流
    人腦被柔軟的球狀器官所包圍,這個器官大約含有一千億個神經元。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單個神經元可以通過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突觸中可交換神經遞質)傳遞指令給數以千計的其它神經元。人腦中有總計超過 100 萬億的突觸介導大腦中的神經元信號,在加強一些信號的同時也削弱一些其它信號,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模式(pattern),記住事實並執行其它學習任務。
  • 科學家製造出了「人工神經元」 腦退化症治療有望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了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矽微型晶片,圖為該晶片與英國20便士硬幣的大小對比。圖據巴斯大學官網據BBC新聞3日報導,近日,英國巴斯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製造出了一種人造神經元——一個矽微型晶片,這個與人體生物神經細胞「幾乎完全相同」的晶片可用於生物電子設備和植入物,為對抗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心力衰竭或脊髓損傷)提供了新的途徑。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是什麼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
  • 歐盟人腦計劃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報告還認為,原計劃把非人靈長動物的研究排除在外是不對的,因為這是從對鼠腦研究過渡到人腦研究的重要一步。按照HBP申請書,2013年10月—2016年3月的兩年半為起飛階段。 此階段的目標是初步建立起所需的信息學通信技術平臺,並藉以處理經過精心挑選的某些重要數據。到此階段結束,這些平臺應該開始能為HBP內外的研究人員提供服務。
  • 人腦究竟有多強?從架構到能力與計算機進行分析
    在網上,經常會有人進行著人腦與計算的的比較,沒有人的計算能力是超過計算機的,那麼人腦是不如計算機嗎?實則人腦的運算能力超過計算機太多了,我相信已經有很多小夥伴都進行過科普,但是絕大部分都是看不明白,小編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思路與大家分享,當然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路,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得直觀點。
  • 【選擇性必修1教參】§2.5 人腦的高級功能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人腦的高級功能利用教材的「問題探討」阿爾茨海默病作為問題情境,或者出示人類能通過語言、文字交流而動物不能這樣的實例,提出問題「人類的大腦皮層與動物的差異有哪些?其高級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引入語言文字是人腦的高級功能的體現。
  • 人工神經元的計算速度比人腦更快到增強腦力藥物的出現
    一種計算系統模仿神經處理的可以使人工智慧更有效率--也更人性化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晶片可以比人腦更快、更高效地處理信息。NIST是少數幾個試圖開發模仿人類大腦的 "神經形態 "硬體的團體之一,希望它能更有效地運行類似大腦的軟體。 在傳統的電子系統中,電晶體以固定的間隔和精確的數量處理信息--無論是1位還是0位。
  • 人腦與電腦PK—系統結構與信息處理機制之差別
    系統結構的差別人腦與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的差異來源於兩者系統結構的不同。人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規模宏大,結構精細的群體結構,即神經網絡。腦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腦的每個神經元相當於一個超微型信息處理與存儲單元,只能完成一種基本功能,如興奮與抑制。而數以百億計的海量神經元廣泛連接後形成的神經網絡可進行各種極其複雜的思維活動。計算機的系統機構是建立在馮·諾依曼體系基礎上,基於程序存取進行工作的。
  • 英特爾仿人類大腦研發「神經元」晶片,能解讀人的喜怒哀樂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英特爾是想搶在別人革命之前,先革自己的命嗎?這款晶片是否AI軟體的未來助力?本文編譯自wired的原題為「INTEL』S NEW CHIP DESIGN TAKES POINTERS FROM YOUR BRAIN」的文章。當你猜測其他人的情緒狀態時,你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會交換信息, 如果此時進行監測, 我們就會觀察到腦中出現一陣活躍的腦電波。
  • 用超級材料黑磷充當AI的「視覺神經元」
    該晶片旨在通過模仿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為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和如人造視網膜等仿生植入物提供更為靈敏、智能的「視力」。而這個「串起來」的思路就是來自自然界中最聰明的計算機——人腦。負責研究團隊中功能材料和微系統、RMIT副教授Sumeet Walia說,「我們的目標就是以視覺為抓手,讓計算機復刻人腦從視覺識別到判斷決策的全過程,從而在神經機器人學、人機互動技術和可擴展的仿生系統上有進一步的突破。」
  • 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生物物理所等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張軍課題組合作,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