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是什麼

2020-12-20 電子發燒友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是什麼

陳根 發表於 2020-12-18 14:58:56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龐大的神經元網絡組成了人腦的基本結構:負責處理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大腦、負責協調運動的小腦以及連接其中的腦幹。

人工智慧模擬人腦而誕生,比如,早期淺層神經網絡的結構一般表現為:多個輸入層「神經元」負責接收並加工輸入信息,之後它們將信息上傳至數量較少的輸出層「神經元」,經過綜合加工後作出決策。於是,通過算法的演進,人工智慧讓機器在非標準環境中,綜合記憶與環境信息,做出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但另一方面,人腦也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在大腦中,神經元之間主要通過突觸溝通,突觸的強度(即溝通的效率)可由可塑性機制調控。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開發像大腦一樣輕巧、節能且適應性強的人工智慧(AI),但現有的人工突觸仍無法在超低功率下有效模擬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現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人腦中獲得靈感,工程師首次將準二維電子氣(2DEG)引入了人工神經形態(neuromorphic)系統。

他們開發了氧化超晶格(oxide superlattice)納米線,讓電子能在納米線提供的二維平面上自由移動,從而形成準2DEG,並以此構成了人工突觸。當人工突觸暴露在光線下時,氧化超晶格納米線上的自由電子會與周圍的氧分子反應,從而改變人工突觸的導電性,模擬了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突觸傳遞事件的能耗低於0.7飛焦耳(fJ),與大腦突觸的能耗幾乎持平。同時,該人工視覺系統可以同時以超低功率執行光檢測,實現類腦處理和記憶功能。

此外,由於突觸連接強度的動態變化,人工突觸能夠處理數據和識別模式,更加健壯、可塑和容錯,因此對不確定性信息具有適應性。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所有這些特殊特性使它成為大腦啟發的技術應用的極大興趣,例如視覺信息處理,其中涉及大量的相互關聯的並行數據。

責任編輯:x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李彥宏:人工智慧長得不應該像人 更不要模仿人腦原理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主題演講時指出,人們對人工智慧存在誤區,人工智慧長得不應該像人。此外人工智慧不是仿生學,跟人腦的工作原理沒有太大關係,要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其實還離我們非常遠。 李彥宏說,人工智慧是一個新事物,大家的認知不同,且存在很多誤區,「提起人工智慧,很多人會想到是一個長得像人的機器,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誤區,人工智慧長得不應該像人,我們的經歷不應該花在怎麼去造出一個機器來長得像人,不應該花在解決讓這個機器怎麼學會走路
  • 訪談| Geoffrey Hinton: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腦,但卻難以理解笑話
    Hinton 近日接受了多倫多大學的作家 Jennifer Robinson 的採訪,談及了他的人工智慧研究生涯和他對這個正在爆發的領域的未來期望。問:在您目前的研究中,您覺得最讓您激動的是什麼?在整個人工智慧領域內呢?答:在語音識別、圖像解讀和機器翻譯等一些重要的任務上,深度神經網絡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
  • 人工智慧究竟是什麼?
    看上去非常刺激吧?但是你要記住,當你真的站在時間的圖表中的時候,你是看不到曲線的右邊的,因為你是看不到未來的。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領域的思想家對於這個旅途是怎麼看的,以及為什麼人工智慧革命可能比你想的要近得多。
  •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人腦能被機器模擬嗎?2種學說,各執一詞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自古以來,大部分學者都認同意識是真實存在的。數千年前,哲學家負責思考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仍有一些現代哲學家聲稱,意識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意識跟物質宇宙無法兼容,意識不應該被納入科學的範疇。
  • AlpgaGo訓練人工智慧「抽象思考」能力 朝人腦思考模式更近一步
    AlphaGo開發團隊DeepMind已經開始訓練人工智慧何謂「抽象思考」,希望未來人工智慧能讓真正的人類一樣藉由推演思考回答問題。在藉由遊戲等方式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之後,DeepMind團隊接下來也計劃讓人工智慧挑戰智力測驗。
  • 安濤|「算計」與「解蔽」: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本質與價值批判
    「算計」與「解蔽」: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本質與價值批判[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2(6):9-15.摘要:人工智慧的發展秉承計算主義的強綱領,其本質是人工製造的信息處理系統和預測模型按照事先設置好的形式語言和算法規則加以運算。
  • 人腦模擬算法究竟是什麼?
    科學家剛剛發明了一種能夠進行完整的人腦模擬的算法。現在,我們必須等待某人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計算機來運行它。由德國、日本、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篇白皮書,詳細介紹了一種新的算法,它將虛擬神經元與節點連接起來。
  • 人工智慧與心理學的迷思
    遺憾的是,琳琅滿目的各色項目解決的只是心理學的應用問題,而對於心理學核心的理論問題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實際上,當前人工智慧領域中主流的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與人腦和心理差距甚遠。首先,從構成單位上看,人腦的神經網絡與深度神經網絡非常不同,深度神經網絡最小單元一般為同類的神經元,但人腦的神經元不僅類型眾多、功能各異,而且神經元也不是最底層的加工單位;從網絡結構上看,深度神經網絡中大部分節點是等同的,但人腦不同的腦區甚至腦區內部,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別;從編碼方式上看,人腦神經元雖然能夠產生可表徵為[0,1]的動作電位,卻是通過動作電位的頻率對信號進行編碼的
  • 人工智慧的概念
    有人稱它為繼三次工業革命後的又一次革命,認為前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擴展了人手的功能,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人工智慧則是擴展了人腦的功能,實現腦力勞動的自動化。人工智慧的概念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目標是用機器實現人類的部分智能。因此,下面首先討論人類的智能行為。
  • 實現通用人工智慧和超(強)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心理二元說
    南京大學的周志華教授對此就深有體會,他說,「人工智慧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甚至未必是依靠數學能夠解決的問題。人工智慧中許多事情的難處,往往在於我們不知道困難的本質在哪裡,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此外,還有人把「智能的發生、物質的本質、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一起列為自然界四大奧秘。人腦是地球上最複雜、最高級的智能系統,「要製造智能,先要理解智能」,「要模擬智能,需要先知道智能是怎樣工作的」,因此,破解人腦智能奧秘,搞清智能的機制或工作原理是研究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必要前提。那麼,怎樣才能破解智能奧秘呢?
  • 人類VS機器,人工智慧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他指出,發展人工智慧似乎可以用來研究如何進一步減輕一些基礎任務的負擔,如會議的安排與協調等。那麼,人工智慧的現狀究竟如何呢?人工智慧的性能取決於其訓練集。最好的人工智慧可能有最多的數據點來進行對比和計算。斯基納(Skinner)和帕夫洛夫(Pavlov)的行為主義對人類學習的本質做出了相似的假設。
  • 人工智慧與人腦的智力比拼 誰的棋會下的更久?
    (原標題:人工智慧與人腦的智力比拼 誰的棋會下的更久)
  • 關於對人工智慧的一點淺薄的看法
    這幾年,人工智慧的題材非常火,幹什麼之前都喜歡加上「智能」或「智慧」兩個字,比如:智能物流、智能教育、智能零售、智能出行、智能風控、智慧城市…。也有很多文章和新聞,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滿懷憧憬,並為人工智慧產生自主意識而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憂慮。 由於我是理科出身,缺少浪漫主義情懷。就這一點,我老婆也經常批評我。
  • 積極的"異化":人工智慧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人工智慧揚棄了人類自身作為物種的統一性。自然人+人工智慧人的新型「異化」關係在總體、交互、生存和本體等關係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向,同時,非現實性上人的積極「異化」變得更為豐富。儘管如此,「超人時代」仍然是自然人「固有的本質力量」。破解以積極的「異化」為內核的「人的本質力量」應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的哲學使命和哲學現代化的起點。對於人工智慧時代人的本質力量的理解是中國智造取得成功的密碼。
  • 人工智慧發展史,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與其關係
    人工智慧是指讓機器獲得像人類一樣思考與處理事情能力的技術,最早出現在 1956 年召開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這次會議主要討論著一個在當時看來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人工智慧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 為什麼說今天的人類正處於通用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誕生的前夜!
    3,人腦與電腦的算法相同是指,人腦智能解決問題的算法與計算機軟體中的算法完全相同。什麼是智能的機制?總之,這種算法移植的結果,不但能實現通用人工智慧,而且還能實現超人工智慧,所以,正如機器的發明,極大地擴展了人手的力量,人工智慧的發明,將極大地擴展人腦的智慧,超人工智慧將把人腦智慧擴展數億倍,有了這個超級智慧的幫助,人類將輕鬆實現長生不老和移居外星。
  • 什麼是人工智慧?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自誕生之日 起,其定義與內涵就一直存在爭議。從字面上看,AI 由「人 工」和「智能」兩詞構成,其核心是智能。因此,人工智慧首先 是智能的一種。
  • 虛擬與現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倫理真相
    生存的真相是什麼?技術的狂想首先來自人和人性不論是弱人工智慧還是強人工智慧,這些科技的背後,潛伏的還是「腦」這個靈魂的實體形象,而技術狂想的首先一定是來自人和人性。腦是人類最為獨特的器官,若是把人的腎臟和豬腰子擱在一起,大概大部分人都無法從形態上對其加以區分,但換成人腦和豬腦花,幾乎誰都不會認錯。雖然人類的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人工智慧領域的「神經網絡」正是模仿了人類的大腦構建。
  • 郭元祥:深度學習 本質與理念
    ①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計算機和智能網絡如何基於算法革新,模擬人腦抽象認知和思維,準確且高清晰度地進行聲音處理、圖像傳播甚至更為複雜的數據處理和問題解決等,在21世紀來臨的時候成為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關鍵問題。
  •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學編程有什麼好處?說一個令人意外的……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學編程有什麼好處說一個令人意外的……首先人工智慧的推動力量是機器學習算法。而「機器學習是一門研究讓計算機無需專門編寫程序,就能完成工作的科學」人工智慧的最終竟是不需要編程?意外麼?那是不是學習編程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