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對於「吃不起水果」這件事,阿信對日本人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但事實證明,自己還是太膨脹了:難道我就吃得起?!
不信?那我們就先來做個wú獎競猜:請問,下面這串葡萄,你覺得它多少錢?
圖片來源:微博@七鬼_QueenS,上海某超市,2020.7.25.
今年,這種有著「果中愛馬仕」之稱的晴王葡萄突然就成了網紅,超市、水果店,哪兒哪兒都有賣。
不過,話說回來,上面這串葡萄在國內賣650元,已經算是「友情折扣價」了。
在日本,一串純種款,輕輕鬆鬆就可以賣到1200塊人民幣,只需一串,幾乎就可以抵消掉你整個夏天的水果預算。
圖片來自於有著180多年歷史的日本水果名店「千疋屋」官網,水果標價為今年的時價
就這,還不算過分的。
去年,日本一串大概只有30顆左右的「魯比羅曼葡萄」賣出了7.6萬人民幣,而一對「夕張王甜瓜」更是破天荒地賣出了31萬!
魯比羅曼葡萄。圖:CNN
有網友感嘆到,這哪裡是在賣水果,這分明就是在搶錢!
所以,都是水果,憑啥日本就比我們的貴那麼多?這究竟是商家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別慌,阿信今天就來為你一一揭秘。
「日本水果」為什麼那麼貴?
首先,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在日本,真正貴的是日本本土產的「日本水果」。所以,所謂的「日本人吃不起水果」,嚴謹一點的表達應該是:「日本人吃不起日本水果。」
其實也不光是日本人,基本上全世界對「日本水果」都是同一個感覺——「貴」+「買不起」:
在某搜尋引擎上,關於「日本」+「水果」這兩個關鍵詞的聯想,基本都是:貴
那麼「日本水果」到底貴得有沒有道理呢?
就拿上面我們提到的,今年夏天的這串綠油油的網紅葡萄來說,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晴王葡萄」。
它是由日本果樹試驗場安芸津研究部,選用「安藝津21號」和「白南」兩種葡萄雜交培育出的一個新品種,於2006年上市,定名為「Shine muscat」,直譯可以稱為「陽光麝香」。
所謂的「麝香」,其實說白了就是,「玫瑰香」。
所以在中國,它還有幾個我們更加耳熟能詳的名字:「陽光玫瑰」,或者「香印青提」。陽光玫瑰的特點是果粒碩大、基本無籽、果皮光亮、口感清脆、甜度很高,帶有濃鬱玫瑰芬芳,並且比較耐運輸和儲藏。
但不是所有的「陽光玫瑰」都能稱為「晴王」,真正的「晴王」,只有日本的岡山縣有出產。
岡山縣是全日本公認的最佳水果產地,一年365天,晴天率高達75%
原因是,晴王的生長條件十分苛刻,要溫度、要溼度、要光照、要無霜、要有效積溫、還要晝夜溫差……而岡山縣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陽光充沛、雨水很少,並且本來就是「晴天之國」,是晴王的最佳生長地點。
第二個原因,晴王的栽種要精細並且不惜血本。
在岡山縣,果農基本上只會在每一枝葡萄上選留一串培養長大,同樣一畝地,晴王的產量是普通葡萄的十分之一。
只有這樣,生產出的晴王葡萄,在口感上才能滿足:
「吃起來像是薄皮爆汁的甜美小果凍,咬下的瞬間汁水流溢,帶出陽光與花朵的明媚香氣。」
而陽光玫瑰近年來引進到我國,雖然迅速在各地廣泛種植開來,市場上的陽光玫瑰也越來越常見,但真正能達到「晴王」級別的並不多,口感上和晴王還是差挺大的。
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栽種過程中,如果不注意控制每串葡萄上的果粒數量,疏果不到位,果粒會變小,相應的甜度和香氣也會打折,造成品質退化。
所以雖然產量和價格離大眾都更近了,但是葡萄品質卻下降了。
「不愛水果」: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
這說出來可能有點反常識。
畢竟,阿信上面說了一大通,日本果農是如何培育水果新品種、精心栽種的,怎麼突然畫風一變,成了「都不愛水果」了呢?
要把這個「誤會」給搞清楚,我們就先來看一個「官方解釋」。
最近,日本駐華大使館在微博上發了一篇「科普貼」,向大家解釋,為啥日本水果那麼貴,裡面就有說到:在日本,水果是奢侈品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你就能理解,為啥一顆草莓會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裡裝鑽石了。對了,這顆草莓價值4000美元。
在日本,水果的用途幾乎僅限于贈禮品,從江戶時代開始,水果就是作為甜品來食用的,通常是料理的最後一道,一般都是應季的水果,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製作之後才能上桌,是「高級」的象徵。
現如今,在日本,雖然大部分水果價格都還在大眾能夠接受的範圍內,但依然保存著作為禮品贈送給重要的人的送禮文化。
在日本,水果也脫離原有的形態,主要就是為了迎合人們追求「稀有」和拿得出手的心態
所以水果,在一般日本人眼中並不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對水果持相同看法的,其實還有中國。
曾在紀錄片《水果傳》中擔任科學顧問的史軍博士,在《水果史話》一書中就曾提到過,相比於西方飲食傳統來說,中國人歷史上對水果似乎不太重視。
因為西方屬於畜牧文化,以牛排、奶酪等畜牧產品為主要食物,所以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他們非常看重從水果中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
《酒神巴克斯》,卡拉瓦喬。在古羅馬宗教中,巴克斯是葡萄與葡萄酒之神
而中國的蔬菜種植技術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就營養成分而言,蔬菜完全可以替代水果所能提供的水分、維生素、礦物質,而且和蔬菜相比,水果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不足,就是膳食纖維不足。
另外的一個關鍵原因,集中在「甜」。古代中國,古人早就掌握了比較成熟的製糖技術,例如從麥芽中提取麥芽糖。另外,季羨林先生在《糖史》中也提到,早在唐代,中國人就掌握了從蔗糖中提煉砂糖的方法。
而西方飲食歷史中,甜味的獲取來源一直比較匱乏,只能依賴於水果。
所以,伴隨著地理大發現,從哥倫布開始,一部西方殖民開拓史,也是一部全球的水果交流大歷史。
對甜的渴求,使得西方殖民者幾乎是走到哪裡,就把哪裡變成甘蔗種植園
這些原因結合到一起,造成的一個局面——西方的水果產業相對發達,而在中國,水果地位一直都比較尷尬。
中國人對水果的「雞肋感」,生動地體現在慈禧太后的這張照片中:
根據一份清單顯示,1897年,慈禧太后一共消耗了蘋果158320個,大部分的作用都像照片中展示的這樣,擺著。
彼時,蘋果在國內還沒有現在這麼普及,是一種非常昂貴的進口西洋水果,但根據晚晴宮女榮兒在《宮女談往錄》中回憶的,對老佛爺來說,它們唯一的用處就是擺在寢宮裡,用果香「燻殿」。
日本植物學家田中長三郎對世界果樹的種類進行過統計,全世界能夠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種、野生種在內,共有2792 種,而中國現有的果樹物種大約有670 種,算起來,連世界水果物種數量的1/4 都不到。
中國缺乏好的水果品種嗎?
當然不是。
在長期的培育過程中,中國園丁確實篩選出了非常好的水果品種。
比如獼猴桃,中國幾乎擁有所有的獼猴桃種植資源,其中極具商業價值的「美味獼猴桃」「中華獼猴桃」和「軟棗獼猴桃」在中國都有分布,前兩種更是中國獨有的物種。
中華獼猴桃
早在唐代,中國人就把獼猴桃當作庭院綠植來栽種,但始終沒有將這種植物變成水果。原因之一是,中國古人對水果功能的認識,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水果的發展走向。
直到晚清,獼猴桃才開始走向世界。
故事要從1904 年說起,一位名叫伊莎貝爾的紐西蘭女教師來到中國探望她在湖北一座教堂傳教的妹妹。
伊莎貝爾
就在那一年,伊莎貝爾帶著一小包美味獼猴桃的種子,回到紐西蘭。這包種子發了芽,長出了三株獼猴桃,並且順利開花結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三株獼猴桃植株成就了現代獼猴桃產業。
在紐西蘭,奇異果因為長得很像一種叫「kiwi」的鳥,也就順勢被叫做kiwi了
目前佔世界80% 供應量的獼猴桃品種——海沃德,也是這三株美味獼猴桃的後代。
其實,在伊莎貝爾女士之前的100年間,西方的植物獵人一直都想弄清楚獼猴桃樹結果的秘密,因為他們盜取的樹苗只要一離開中國,就不再結果。
著名的植物獵人威爾遜,12年間,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搜集了4500多種植物,其中就包括獼猴桃
直到伊莎貝爾,這一秘密才大白於天下,原來獼猴桃樹是分公母的,之前的植物獵人帶回去的基本全是公樹,而幸運的伊莎貝爾,帶回了一株公樹,兩株母樹。
從此,它改名換姓,被稱為「奇異果」,20世紀以來,幫助紐西蘭的果品企業「佳沛」在國際水果市場上攻城略地。
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水果分會發布報告,去年一年,國人在進口獼猴桃上豪擲31億,位列2019年中國水果進口榜單的第六位。
出盡風頭的「佳沛」奇異果,一直被誤認為是紐西蘭的本土植物,其實它的老家在中國。
結尾
長久以來,中國都是一個水果淨進口國,2019年,我國進口水果95億美金,出口水果55億美金,和進口水果的種類相比,我國出口的水果品種集中在蘋果、梨、柑橘等傳統的幾個品種上。
實際上,中國水果有著強勁的發展動力,因為我們是世界上少有的物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幾個國家之一:起源於新疆的蘋果,用了2000年的時間徵服了全球,起源於我國中部的獼猴桃用了100年的時間徵服了世界。
時間進入21 世紀,中國人吃水果的方式正在發生巨變,僅僅只有20年的時間,東南亞的榴槤就徹底徵服了中國人的味蕾。
不過,對於大家嚮往的「水果自由」,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