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房間亂糟糟?只要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輕鬆教孩子收納整理

2020-12-22 鄭好說說

很多做媽媽奇怪,明明自己很勤快,家收拾得也很乾淨,可孩子卻一點兒沒遺傳到這優秀的品質。孩子的房間亂成一團,而且一提到要整理就不快樂,一點兒積極性都沒有。

大部分媽媽認為,是孩子太懶了。其實,我們錯怪孩子了。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是做不到,還是不想做?我們要觀察一下,是能力問題,還是意願有問題?

如果我們提出的要求超過了孩子可以做到的範圍,或者他沒有掌握正確的做法,就是能力問題;若孩子覺得整理不開心,不主動,沒積極性,就是意願問題

通常來說,能力和意願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你想,一件事,我們做得越好,成功的體驗就越多,就越喜歡去做;而越喜歡做的事情,就越有豐富的經驗,能力就會變得越強。

那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最開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在螞小蟻的《教孩子學整理》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是在對他們友好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友好的環境,即父母要去設計和創造環境,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從整理的角度來說,由三個核心組成:空間、物品、人。

空間和物品是物質環境,人則是人文和心理環境。我們要先創造物質環境,就是建立對孩子友好的空間,使用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最後才是如何教孩子去做。

01 適合孩子生活的居家空間

在喜歡的房間,才有行動的動力。

生活中,我們常看六七歲的孩子房間全是成年版的家具,色調簡潔大氣,衣櫃裡還塞滿了父母不穿的衣服。孩子說自己喜歡「Hello Kitty」的兒童窗簾,媽媽說不行,太幼稚了。

你看,孩子房間的布置全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生活狀態,而不是自己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可能願意主動去整理房間。而且成人版的家具,他們的能力會遇到阻礙,住在不喜歡的房間裡,孩子怎麼都提不起收拾的興致來。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布置孩子的房間嘛?

第一,先建立屬於孩子的「私人領土」。

孩子不願意整理房間,有時候是因為「我沒有感到自己是這個房間的主人,因為裡面都是爸爸媽媽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領土」在哪裡,知道這個地方是屬於他自己的,他就會主動地去維護。

房子大,孩子可以有自己兒童房,小一點兒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有邊界的區域,可以藉助柜子、地毯、置物架等標識上邊界,告訴孩子:「從這裡到這裡,都是你的「地盤」,你要好好管理它哦!「

還有一點兒比較重要,明確邊界後,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從孩子的「領土」上徹底地清理出去,完全、徹底地清理。不要自己的房間放不了,看孩子的柜子空間,就把多餘的東西塞孩子柜子裡。

如果條件實在有限,大人孩子的物品不得不放一個柜子,那我們也要在柜子內部分做「邊界」,這個格子是我的,那個格子是你的。

界限比面積更重要,對孩子來說,「獨立」也比「大」更重要。

當你真的做到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總是把「我的屋,我的屋」掛嘴邊上,在他的心裡,自然產生了對這個小小房間的責任感。

建立邊界,是一切整理的開始。

第二,兒童房的三區劃分。

我們在裝修房間的時候,總會想這裡放床、這裡放衣櫃……誒,這個放學習桌正好,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如果我們這樣思考的話的,這個房間的主角就是家具,而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我們要換個方式想一想,孩子在這間屋子裡需要做些什麼呢?在哪裡休息比較好?在哪裡玩起來更寬敞?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劃分:

休息生活區:要擺放床、衣櫃、生活雜物等等。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這個區域可以放在靠近門口的位置,方便父母照顧及幫助管理。

學習閱讀區:這裡要擺放書籍、書桌等。在這裡學習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安排在靠近窗戶的位置。

另外,學習和休息這兩件事,一個要精神高度集中,一個要放鬆,為了你的孩子寫作業不犯困,要把學習區遠離床的位置。如果房間實在太小,那學習區可以背對床擺放,或者掛上紗簾,作為心理上的隔斷。

休閒娛樂區:這裡主要是收納玩具。除了有物品收納功能,還要給孩子留出活動的空間。這個活動空間很重要,對孩子來說,家裡最重要的不是收納,不同裝飾,而是活動的空間。

如果空間有限,就把家具換小一點兒的,然後讓他們統統靠牆站,這樣也能省出一部分空間來。

這樣劃分的順序是:先把功能分區完成,然後圍繞不同的活動,找到要收納的相關物品,配置合適的家具和收納工具。

這樣規劃孩子空間的好處是,孩子對不同區域的使用方式有了規則,什麼東西放哪裡,他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每個區域的氣場互不幹擾,睡覺是安靜的,玩耍是熱鬧的,學習就是專注的。

第三,蹲下來看懂孩子的世界

有很多父母犯了和我一樣的毛病,就是孩子房間的家具做大了,你可能是為了多收納一些物品,而我是為了省錢,長大了也能直接用呢。

但是,你試試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家具看起來太高大了,感覺我們自己很矮小、迷你。

孩子每天的感受就是高高的柜子,就像幾座大山一樣圍繞著在周圍 ,他不知道裡面塞了些什麼,看不見,也夠不著。那這個空間究竟是孩子的呢,還是雜物的呢?

所以,對我們來說像「小人國」一樣的空間,對孩子就剛剛好。所以,在選擇家具和收納的時候,高度一定要適宜。希望孩子自己管理的物品和玩具,至少要放在孩子能夠得到的位置吧。

02 對孩子友好的物品收納方式

孩子的收納工具,要具備安全、看得見和簡單的原則。

對孩子友好的收納方式首先就是安全,包括安全和安全感。

生理上的安全:不安全的兒童家具曾多次造成事故。最易出事故的是帶抽屜的鬥櫃,小朋友一般都比較淘氣,他們會把抽屜拉出來當階梯身上爬,那他自身的重量加在抽屜之上,就會造成傾翻,壓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給孩子選購家具的時候,儘量避免鬥櫃,或者買的時候自己踩一踩試試。

除了家具,收納工具也需要考慮安全性。一要選擇邊緣圓滑的盒子,避免割傷孩子;二不能選太重的,以免從高處落下砸傷孩子;三不要選擇玻璃或者紙質之類易碎、易損壞的收納工具,如果幾天就壞了還要買新的,萬一因為損壞工具批評孩子,孩子就不願意整理了。

兒童適合選擇輕便、柔軟的收納工具。

心理上的需求:有安全感的空間。

第一,孩子需要活動空間,但並不是越大越好。有適當邊界又不完全被隔離的空間,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最舒服的。完全隔離的空間會讓人有孤單的感覺,可以設置屏風,或者低矮的家具來創造出狹小的空間感。

第二,「接地氣」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安全。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喜歡在地上玩,冰涼 的地磚都阻止不了他們對地面的熱愛。對他們來說,爬椅子上不但麻煩,還少了貼近地面的踏實感。

那孩子活動區域的需求就是:去掉大型的沙發、茶几,換成地墊、地毯,孩子可以直接趴在上面搭積木、過家家,或者再擺上一個低矮的小桌,孩子坐在地上就可以用。

第三,不同材質能帶來不同感受。孩子對柔軟、溫暖的物品比較親切,那些金屬、玻璃的都不太喜歡。再就是木質的東西是天然的材質,像泥土、樹葉、水一樣,原始自然的存在,孩子也會覺得舒適。

最後,安全的體驗建立在「熟悉」和「重複」的基礎上。家具、物品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納。

你有沒有在整理房間時發現,某個角落裡放著過期的食物,或衣服,又或者過了期的化妝品等等,當時感覺用不到,然後就收起來,最後就把它們給忘記了。

我們是為了整潔就選擇帶蓋子的收納盒,都會忘記。所以對孩子來說,要用「所見即所得」的收納。那些藏在盒子裡、放在柜子深處,不是一眼就能看見的玩具,幾乎就等於不存在了,所以儘量用沒蓋子的收納。

就算是一定要關起來的玩具或物品,那也要在盒子外面做一個標識,或者拍一張照片貼上。

收納工具越簡單越好

越是簡單的工具,越能被反覆使用。近幾年,「多功能」的東西太多了,但我們用的時候,往往只用到一種,其他功能的體驗感越來越差,使用還麻煩,直接就放棄了。

對孩子而言,整理的過程必須是輕鬆愉快的,他才願意主動去完成 。選擇收納工具的時候參考「一個動作」原則。要拿一樣東西,或者要放回去,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完成 。

比如,有孩子玩樂高的時候,喜歡把所有的零件全倒出來,如果要按分類裝回,那需要分成很多盒,但是如果用一個筐子加一個大鏟子更容易解決。孩子收納容易,那麼玩的頻率也會更高。

03 對孩子友好的溝通和協助方式

我們小時候不願意做家務,父母會用權威來命令我們,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總會有失效的一天。而且我們還將整理與負面的感覺不開心聯繫起來。

父母在教孩子做整理中的角色,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的特點分為三個階段:示範、教練、支持。

第一個階段:我來做。也就是示範階段:當我們用嘴巴告訴2歲的孩子:「你整理一下吧」,孩子是聽不懂的。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要先演示給孩子看。即便是我們還幫孩子管理玩具,那玩具在歸位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看見玩具是如何放回收納盒裡的,動作要慢,一邊說:「我們把玩具放回去了。」

第二階段:我們做。就像教練的角色:將玩具歸位的工作,嘗試讓孩子自己完成。比如「把小汽車放進那個紅色的盒子裡」替換成「把你的小汽車收拾好吧」。這時候,他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做。

當然孩子一定有不願意的時候,那我們就幫他一起完成。哪怕父母做了一大半也沒關係,我們只要隨著孩子能力增強,慢慢減少參與的比例,一直到孩子獨立完成就可以了。

第三階段:你來做,也就是支持的階段。孩子上學後都有了自己的小空間,他們渴望獨立,也具備獨自完成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就要退居二線,把整理的自主權交給孩子了。

「全部擺出來——分類——篩選——決定位置」——這樣一個完整的整理流程,可以以孩子為主做起來。

這個時候最主要的是讓孩子在自我管理中找到成就感,孩子不提出需求,父母一定不要插手。偶爾孩子也有懶的時候,那我們也不要著急,只要多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就可以了。

教孩子做整理這件事,只要我們嘗試過,就一定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趕緊行動吧!

相關焦點

  • 在喜歡的房間才有動力,打造孩子喜歡的環境,輕鬆教孩子收納整理
    在螞小蟻的《教孩子學整理》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孩子的能力和意願是在對他們友好的環境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友好的環境,即父母要去設計和創造環境,為孩子打造有秩序的外部環境。這個環境從整理的角度來說,由三個核心組成:空間、物品、人。
  • 神奇的房間收納整理術
    一說到收納整理是不是腦海裡就蹦出來了亂糟糟的房間和無數的收納盒?收納整理是我們家居生活裡一直逃離不了的一個話題之一,就像女性總認為自己太胖需要減肥一樣,忍不住大喊「 為什麼東西永遠都收拾不完?為什麼空間總是不夠用還不夠大?為什麼收拾了還是顯得整個家亂糟糟的?」
  • 讓孩子學小豬佩奇整理房間,家長們別犯了這幾個錯誤
    蒙特利梭提出,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甚至更早,就出現了「秩序敏感期」,這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一種天生能力,他們可以通過物體與環境的關係,來認識這個世界。秩序敏感期中,孩子會對有秩序的環境產生天然的快樂,如果打破了讓他快樂的秩序感,孩子就會出現負面情緒。他們對秩序的感知能力甚至是驚人的。
  • 家裡有娃室內亂糟糟?父母負首要責任,從娃會爬學會收納整理
    前幾天我們群裡的一位媽媽曬出了自己精心收納整理後的寶寶書架,不僅做了分區,還根據閱讀習慣做了閱讀計劃,真的太優秀了!我問同樣有兩個寶寶的朋友,是如何保持窗明几淨如此整潔的,她告訴我很簡單,從孩子會跑就開始教他們學收納,這樣他們還會幫你幹活,省你好多力氣和時間。經過一番求經驗,我趕快回家實施,雖然大寶有些晚,但是和小寶一起做,會更有趣。
  • 日式收納:整理房間,也是整理人生
    打開今天的ins分享,被日式收納的生活理念圈粉了,從「物盡其用「的角度出發,整理房間,也是整理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總是生活在亂糟糟的環境之中,那麼他的生活質量也不一定高到哪裡去。相反地,你會發現那些總是把房間打掃得乾淨整潔的家庭,生活中不僅更容易提升品質,也更容易提升幸福感,獲得極大地滿足。你房間的樣子,也意味著你生活的能力。日式收納所強調的,「整理房間,也是整理人生「。
  • 誰澆滅了孩子做家務的熱情?不打不罵讓孩子愛上整理與收納
    說到這裡,自己還真有點慚愧,家務吧還湊合,可整理就有點困難了,一直都做不好,教孩子更不知道從哪兒下手了。剛好遇到《教孩子學整理》,簡直太及時了。這本書就教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培養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這裡有拿起來就用的法則,還有讓孩子喜歡的遊戲整理法。
  • 掌握人生整理魔法,告別亂糟糟的家,過上《安家》樣板房生活
    網友感嘆:劇中的房子終於告別了一塵不染的超大平樣板房,亂糟糟到收拾不了,才是現實裡的房子呀。「亂糟糟到收拾不了」,這的確是家務整理的通病和常態。因為幾乎所有想要整理房間的人,在做了徹底的整理收拾後,沒過多久,家裡就會繼續恢復到雜亂無序的狀態。許多人為這樣的「反彈」現象煩惱不已,甚至抱怨說「樣板房的照片都是騙人的」。
  • 從教孩子整理,到他們管理自我
    甚至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有一個人是日漫愛好者,家裡有兩個柜子擺滿了各種手辦。有了孩子之後,有一天忘記鎖櫃門,那些手辦變得色彩斑斕,甚至身首異處。很多家長都放棄了,表示「有了孩子,家裡是不可能整潔了。」「孩子不可能整理自己的玩具。」「我都是等他睡著之後,再整理他那些玩具。」
  • 有孩子的家裡一定亂糟糟?專家說不!這樣整理收納還回你整潔的家
    天啦,我當時心裡急呼:孩子是多麼可怕的生物啊,有孩子的家庭都會變成這模樣嗎?要知道之前他們家簡直是一塵不染。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後,看著那些到處散落的玩具、衣物,慘不忍睹的房間,對網絡上那些吐糟家裡:自從有了孩子這種生物,家便不是家了!真是感同深受,除了無力感還是無力感。蒼天呀,到底要怎樣我才能找回我那溫馨、乾淨、整潔的家呀?
  • 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孩子,骨子裡卻是個收納天才,你相信嗎?
    1、6歲以前的兒童特別尊重外部秩序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裡曾說到,兒童在6歲以前有四個成長性特徵,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兒童特別重視外部秩序。這裡所說的外部秩序,可以理解為事物本身的狀態。怎樣培養孩子的整理收納能力?1、培養整理意識,塑造有利環境培養孩子的整理收納能力,首先要培養收納整理的意識,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物品是自己的責任,這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去訓練,去強化。
  • 孩子玩具亂丟怎麼辦?整理收納的五步法,記得教給孩子
    整理和收納,是孩子的基本能力,讓孩子學會整理和收納,是孩子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不管是孩子將來去上幼兒園還是以後自己獨居,學會收納和整理都是一件有益無害的事情,怎麼教會孩子收納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事情。1.
  • 如何在收納整理中,培養孩子的三大能力?
    不知道大家對收納整理的概念是什麼?以前我對整理的概念就特別淺顯,認為就是整理房間呀,整理自己的物品呀,但從來沒有把它跟思維的整理結合在一起,今天,讀了《收納,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才發現其實小小的整理裡面可有著大大的學問……
  • 《收納的藝術》:適合「懶人」的輕鬆收納大法
    譬如,如今身為日本生活整理收納協會的資深生活整理師,從事整理收納顧問工作的鈴木尚子,在娘家過單身生活時,房間凌亂得經常讓母親和祖母看不下去,只好輪流替她整理房間。這樣的生活一個人過也就罷了,父母長輩雖然會嘮叨,但還是會包容自己。但在成家生了孩子之後,自己被不熟悉的育兒弄得手忙腳亂,家裡總是亂七八糟。
  • 孩子的房間這樣做整理收納,好習慣自然養成
    有序的收納方法讓寶貝的好習慣自然養成高效的空間規劃,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地盤。 開關儲物櫃根據空間量身定製的組合家具,能收納孩子的玩具和學習用品等不同物件,讓學習和生活兩不誤。L形的多功能組合家具。
  • 房間太小?只要巧妙利用抽屜,收納可頂幾個柜子!家裡不再亂糟糟
    大家認為家裡最雞肋的收納家具是什麼呢?小編我詢問了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之後,得票最高的是抽屜!一般正常的抽屜放幾個物品就滿了,根本儲藏不了什麼東西。但小編我卻不這麼認為,房間太小?只要巧妙利用抽屜,收納可頂幾個柜子,家裡不再亂糟糟。不信的話,隨小編來看看如何利用抽屜巧妙收納~抽屜巧妙收納法1:巧妙利用抽屜分隔器抽屜如果隨便塞的話,放個幾件就滿了,有了這個分隔器的話,抽屜空間的利用率會會大大提升。
  • 家裡有娃室內亂糟糟?父母付首要責任,從娃會爬學會收納整理
    而反觀我自己家裡,到處亂糟糟的,沙發上扔著女兒的布娃娃,靠背上擺著繪本,茶几上堆滿玩具和零食,地上到處是各種說不清的東西。臥室裡更是髒亂不堪,床上地上全是玩具衣服,書櫃早已不叫書櫃,成為百寶櫃。我問同樣有兩個寶寶的朋友,是如何保持窗明几淨如此整潔的,她告訴我很簡單,從孩子會跑就開始教他們學收納,這樣他們還會幫你幹活,省你好多力氣和時間。經過一番求經驗,我趕快回家實施,雖然大寶有些晚,但是和小寶一起做,會更有趣。
  • 被忽視的生活教育: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獨立管理自己
    可見,孩子會做家務不光體現生活能力上,還會影響未來職業、收入、健康、家庭和人生發展等等。說到這裡,自己還真有點慚愧,家務吧還湊合,可整理就有點困難了,一直都做不好,教孩子更不知道從哪兒下手了。剛好遇到《教孩子學整理》,簡直太及時了。
  • 會整理的孩子,收穫的不僅是好習慣!4招讓孩子快速學會自主收納
    把它們放到固定的位置,想看它們就可以很快找到它們;3、收納讓你不會忘記你喜愛的東西。如果家裡亂糟糟,你會很容易忘記了新買的玩具和好看的書本。但是我們收拾好後,它們就不會被忘記;4、整潔的房間和客廳,會讓我們有位置玩耍。我們看到整潔的環境,發現家裡變得更美麗,心情也會好起來。這些理由從孩子角度出發,讓孩子明白收納的重要性。
  • 孩子的獨立,從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開始
    在媽媽嘮叨了無數遍都沒有好轉的時候,到底怎樣才能教會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何說服孩子保持房間的整潔呢?第一,充分理解孩子:孩子收拾不了,很正常房間裡堆滿自己喜歡的東西,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樂園,所以說,他的腦子裡沒有整理房間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
  •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日本媽媽的超級收納課》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為苦於孩子不愛收拾房間的父母,提供一點解決「整理問題」的思路。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書中的三個方面,分別是成長價值、榜樣力量和寓教於樂。讓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收拾起來,結果是只把東西換了一個地方,而沒有收拾好。我們平時總是和孩子說:「這件事不需要你做,你只要把學習學好就行了。」可是現實生活中,看到孩子的房間總是亂七八糟,物品總是丟三落四,條理總是不夠清晰,你是否對曾經說過的話有所懷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