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嗎?今年,又有畢業生入選!
據華中科技大學官微發布的消息,該校今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入職華為,並且拿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剛畢業的他為何如此優秀,他的成功究竟有什麼秘訣?「天才少年」有話說!
張霽,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計算機系統結構2016級博士研究生,斬獲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是今年截止6月30日我校拿到最高檔的唯一一位。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TC、 DAC、ICPP、SIGMOD、VLDB、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導師為周可教授。
據悉,任正非曾在華為公司EMT(經營管理團隊)內部的講話提到,每年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華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資都是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的,最高年薪達201萬元。去年華為最高檔全球招聘中,1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2014級直博畢業生左鵬飛。
01
天才:堅持初心+努力
問:你認為自己在學習上是一個天才型選手嗎?
張霽:我自認為是一個努力型選手,付出努力才會得到回報的那種。當期望與現實落差太大,我會根據現實調整目標,但是最終的目標不變,因為我覺得人走彎路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忘記初心。
問:你研究生階段曾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張霽:最大的困難是,我博士期間第一次發表論連續被拒了5次。被拒後,我按照評審的意見,不斷修改和改善,因為我總是相信下次一定會比這次好;我的導師周可老師也一直鼓勵我,一定會被接收。所以我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心情並完善論文,最終成功被接收。
問:你如何看待科研與工程項目的關係?
張霽:在我剛進實驗室的時候,周老師由於和騰訊成立聯合實驗室,所以把我派到騰訊實習,因此我的博士生涯幾乎都是在公司實習;科研和工程最大的不同就是,科研比工程更需要有一雙慧眼,看得要長遠,而且科研很容易失敗,但貴在堅持。
02
天才:目標明確+沒有拖延症
問:在學習和生活中,你是如何明確自己的目標的?
張霽:生活和學習中,我確實是一個比較有自己想法的人,這可能很大程度受到父母的影響,因為從小時候起,我做任何決定時,父母都不會給我指明方向,都讓我自己做決定,即使前方的道路可能會碰壁。讀研讀博都是我初進校園就認定的目標。另外,我對待學習時沒有拖延症,喜歡做好計劃按部就班,因為這樣常常讓我事半功倍。
問:當初你因為什麼而選擇了華中科技大學?
張霽:華中科技大學在計算機方面很強,因此一直是我的第一選項。我當初了解到,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周可老師與我希望研究的方向比較對口,而且這裡有一流的實驗設備和完善的科研平臺。中心給我的印象就像武漢的城市口號一樣——「每天不一樣」。最近幾年,中心的各項高水平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見諸於各新聞媒體,其知名度也越來越高。這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問:談一談你在這裡的學習體會。
張霽:無論從工作還是學習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關懷。課題組則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臺和氛圍,提供良好的實習機會,包括出國參加各種會議,參加各種研討會等。當項目遇到問題或者人手不足時,導師總會派遣優秀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一起參與和談論,加快科研進度。
問:談一談導師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張霽: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在紐約,買好了回國的機票,但是又幾次被取消。導師得知後二話沒說,給我打了3萬元作為生活費,讓我不要擔心,而且表示實驗室將替我負擔機票,讓我不要有後顧之憂。
03
天才:勞逸結合
問:你平時如何平衡課業和社團活動?
張霽:本科期間參加學校的各種唱歌和攝影比賽,曾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對於如何平衡課業和社團活動,我一直牢記我父母從小教導我的一句話,那就是「該玩的時候開心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學」。本科期間,平常會按時上課,周末主要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或者會和同學一起到武漢的一些景點遊玩。平時每天早上會給自己制定一個一天需要完成任務的計劃,爭取一日事一日畢。因此沒有具體的作息時間。平常喜歡打羽毛球,健身房跑跑步。如果沒有特殊事情,我有著嚴格的規律。
問:有最喜歡的歌手或者演員嗎?
張霽:最喜歡的歌手是王力宏和周杰倫,很喜歡他們創作的中國風的歌曲,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熱愛中國。我也希望自己以後在研究和工作當中可以像他們一樣,讓世界颳起科研的「中國風」。
04
天才:成功都是水到渠成的
問:在華中大的學習經歷對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張霽:養成了善於獨立思考、敢於嘗試的學習習慣,當然,博士四年時間,和實驗室學長學姐學弟學妹的合作也極大地培養了我團隊協作的能力。我也會遇到不順利的時候,這時我一般會停下來去找一些相關的文獻來讀,然後做成PPT,講給導師或項目團隊的同學聽,再聽聽他們意見,商討改進的方案。
問:研究生生活與本科生生活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張霽:本科生活一般是按部就班,老師布置作業,我們按時完成,研究生生活除了這些,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獨立思考,敢想敢做。因此研究生生活相比本科生階段而言,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挫敗感,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進取心。
問:對於學術論文的撰寫,你有什麼心得和經驗?
張霽:經過博士四年的打磨,我認為寫好一篇論文,除了語句通順,語法正確以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邏輯和題目。因此,我有個習慣就是在寫論文之前,會用一些畫腦圖的軟體勾勒出我整個文章的大綱,包括每一小節需要撰寫的內容,反覆推敲之後再進行論文的章節撰寫,這樣可以確保邏輯的合理性。第二點是給論文取一個好題目。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窗口,也是評審在瀏覽這篇文章的時候的第一印象。一個吸引眼球且可以完整描述工作特點的題目是一篇好文章成功的開始。
問:談一談你在國外的學習體會。
張霽:我在2019年10月份出國半年,在美國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訪問半年,在那裡認識了我的德國導師Sebastian Shelter。半年時間雖短,但是我的導師給了我很大的空間和很多學習的機會。比如在我寫完成論文初稿後,他都會一字一句幫我修改,還會告訴我為什麼要這樣修改,這讓我領悟到了很多論文撰寫的技巧。就在畢業前,在他的鼓勵下,我自己獨立撰寫了一篇論文,順利被ATC接受,而且評審人還對我的寫作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除此之外,他還經常資助我參加國外一些有趣的研討會,提高自身的學術能力和社交能力。經常給我一些頂會的論文幫他評審,並和他的評審意見進行對比,同時還需要說明我的判斷理由。這種訓練極大地提高了我的學術敏感度。
問:求職時,你為什麼選擇了華為?
張霽:由於科研項目比較多,我基本上沒有刻意去找工作;甚至沒有主動投遞過簡歷,都是企業或者高校聯繫我。除了華為,我還拿到了騰訊、IBM、阿里巴巴、深信服、以及兩個初創公司的offer,其中最高的年薪超過360萬人民幣。選擇華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想這在很多我了解到的公司是很難具備的,但是華為可以做到。
問:可以結合你的經歷分享一下「天才少年」的招聘過程嗎?
張霽:華為「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一般需要經歷7輪左右的流程:簡歷篩選、筆試、初面、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在這每一環節中都會經過嚴格的考核和篩選,因此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和阻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失敗,難度非常大;華為招聘,我認為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華為最為看中的。當然,科研能力也是華為特別看重的,論文、專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體現。但華為不是一個唯論文、唯學校的公司。
這位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的座右銘是什麼?他說: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