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疑病症,困擾身心,需要通過認知療法解脫焦慮

2020-10-30 關你健康

發現身體上有小紅點,感覺緊張,還加入血液病患者的群組,打探消息;看到病毒這個名詞,就心跳加快,不停搜索相關內容。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是無法打消心中的疑慮。如果具有類似的表現,就要及時到專業機構診斷,看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網絡疑病症

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這個概念的出現,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這個新名詞,首先出現在報紙上,因此,沒有引起專業領域的關注。不過,到了2009年,精神醫學專業的學者,開始就此現象進行討論;2014年,網絡疑病症量表問世。通過網絡檢索醫療信息及嘗試自我診斷過程中,出現的健康相關的焦慮,開始獲得更多的重視。

網絡疑病症,被定義為過度或重複性的在線醫療檢索行為模式,伴隨健康焦慮或痛苦的增加。這種疑病症,由幾個部分組成,包括重複性的耗費大量時間的在線醫療信息檢索;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狀態,或者與檢索相關的痛苦;因為檢索而導致其他活動中斷;因為痛苦或焦慮增加而諮詢醫生,希望使自己心裡踏實。通俗地總結,網絡疑病症就是因為看到網絡信息,而開始懷疑自己的健康狀態,看得越多,越不安心,陷入焦慮,難以解脫。

密切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本來是1件有益的事情。但是,由此引起的焦慮超出某種限度時,就會成為新的健康問題,屬於疑病焦慮障礙,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疑病症。這種病症的判斷,具有3個維度的特徵。第1,焦慮是否持續,或者經常發生且難以控制?第2,擔心是否超出實際危險或身體狀態嚴重性的比例?第3,這種狀況是否影響到正常生活以及與人相處?

判斷是否具有網絡疑病症,可以嘗試自問如下問題。是否經常通過搜索,檢查機體的疾病跡象和症狀?是否因為害怕生病,對於吃什麼東西或者到哪裡就餐等,特別在意?是否經常向朋友或專業健康保健人士尋求幫助或安慰? 是否會花費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的健康狀況?這些活動是否已經開始影響生活質量?這類情況發生是否已經有一段時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通過量表等方法進行網絡疑病症的診斷。

疑病焦慮障礙,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此前,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5.7%的人都表示,疾病焦慮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帶來困擾。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焦慮障礙,會帶來繼發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而且還會引起軀體疾病,比如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內向性格的人,容易出現短期的疑病症;負面生活事件影響、社會交往減少、生活穩定性受到破壞、缺乏安全感等,也是導致疑病焦慮障礙的誘因。此外,還有部分疑病症,屬於醫源性因素,比如,由大夫的不恰當言語、態度、行為等引起就診者的多疑;或者由於重複就診或檢查等,導致對檢查結果或治療方案的懷疑;由於不信任,而產生自救的念頭,於是,到網絡上不斷搜索,但是,獲得的信息越多,信念越是受到挑戰,最終,找不到可以信任的答案,陷入深深的焦慮。

應對網絡疑病症,目前認為,有效的手段是認知行為療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教授個體思考和行為的新方法,引導患者有效識別疾病焦慮的症狀,採取策略克服擔憂及無益的想法和行為。此外,對於較為嚴重的網絡疑病症,也會使用氟西汀等藥物進行輔助治療。網絡疑病症,是焦慮的1種特殊表現,而焦慮的本質是過度擔憂,所謂庸人自擾。因此,相信太陽明天還會正常升起,把心境放寬,才是避免網絡疑病症的正確且有效的思路。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相關焦點

  • 網絡疑病症:40%的人有這個病卻不自知
    也正是因為這些對於健康或者說生存的焦慮,我們的祖先才能更好地把基因傳承下來,而那些沒有生存焦慮的傻大膽老祖宗,早就滅絕了……但是這種積極的健康焦慮需要跟一種神經症區分開,那就是——疑病症。疑病症和網絡疑病症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也作疑病性神經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慮病症,是指對自身出現的一些身體狀況作出不合實際的解釋,擔心自己身患重症的病。
  • 疑病症都有這些症狀,你有嗎?
    疑病症的病因有哪些疑病症包括內外因。內因:性格因素、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生理現象不合理的認識。外因:家裡人或朋友患某種疾病,常懷疑自己也會患此病。夫妻中存在神經症或人格障礙者。網絡上一些信息或者事件影響。接受過多的醫學檢查、過度的治療。
  • ─疑病症患者的世界
    生理到心理的「痛症」   包斯威爾在廿多年後,斷定困擾自己一生的是疑病症。事實上,疑病症的定義一直在演變,在包斯威爾的年代,疑病症非常普遍,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的「痛症」。疑病症(hypochondria)一字源於希臘文:hypo-(下面)chondros(胸骨),古希臘人認為胸骨之下、小腹之下的位置是大部分痛症的源頭。
  • 大多數疑病症的人都有嚴重的焦慮症?如何克服疑病症帶來的痛苦?
    疑病症確實很是痛苦,它的痛苦就是自己太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了,過於擔憂自己有什麼重大疾病,而有什麼不測,以至於把自己搞得整日裡活在恐懼、焦慮、害怕、緊張高度緊張的狀態裡。其帶來的行為有:「坐立不安、反反覆覆的網上查病、不斷地去醫院檢查、反覆詢問醫生自己的問題,其實問題就是一點點亞健康而已」。
  • 疫情之下,謹防把自己嚇成了 「疑病症」!
    據彭熠介紹,這次疫情來勢洶洶,確實導致很多人在應對疫情時精神過度緊張,出現了一些心理紊亂甚至是患上了「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也叫做病理性健康焦慮,是軀體形式障礙的一種類型,主要是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持久的、先佔的觀念。
  • 什麼原因導致疑病症的發生?有這些誘因
    他們身體有一點兒不舒服就懷疑自己得了大病,看電視、網絡上提到一些疾病,也會把那些症狀往自己身上套,每天都很焦慮,憂心忡忡。導致頻繁出入醫院做檢查,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這麼害怕疾病,也不知道如何回歸正常的生活。下面我們就請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朱偉老師,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疑病」的現象,搞懂「疑病症」。
  • 現代人形成的疑病症4大真相!
    疑病症就是人們常說的「自己可能有病」,是心理科疾病的一種。疑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就是多疑、焦慮和抑鬱。如果患者不及時做治療,將會誘使自己的心理越發的不健康,從而就可能會使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進而就會與社會脫節。那麼,疑病症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 反覆在醫院做檢查,小心這是疑病症
    本病重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治療之前需要排除器質性疾病,經過積極治療可以緩解症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心理治療、生活方式幹預以及藥物治療。本病早期治療,預後較好,如果不能及時發現本病,並且病程超過兩年者,將導致治療困難。
  • 2020年鄭老師開年強迫症社交恐懼焦慮 方向認知衝突心理講座
    認知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吃藥,生物反饋,閉關,甚至宗教療法,佛教等。他們用了說的出來,說不出來的各種流派,他們發覺會有些效果,但最終好像還是如影隨形。原因就是在這裡。他們針對症狀本身。幻想通過思考研究或者怎麼樣,通過一種心理療法,可以把這個症狀解決掉。所以說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如果病人只具有強迫思維,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認知治療;如果病人具有功能獨立﹝非強迫思維推動)的強迫行為,通常治療的重點在於行為治療;如果病人合併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則要聯合認知和行為療法即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兩種典型的治療策略是:㈠延長暴露㈡ 反應阻止,前者常應用於可引發痛苦的強迫觀念,後者常用來阻止儀式行為。反應阻止系統地應用於減少焦慮的情景(行為和心理的儀式行為),以及中和或消除強迫觀念的情景。對功能獨立的強迫行為,包含塑造、逐漸接近、積極促進的程序已經被證實是有效。
  • 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
    關鍵不在「高跟鞋」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
  • 英研究:疑病症患者忍受疼痛能力與常人無異
    【環球網綜合報導】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的先佔觀念,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雖然經反覆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沒有相應疾病的證據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
  • 26歲「腋臭女孩」患上了疑病症 欲三次切除汗腺
    對此,市友好醫院心理科主任張寶山表示,女子應該是患了疑病症,需要進行系統地治療。欲三次切除汗腺「腋臭女孩」患疑病症小風是一家公司的文員。在她十四五歲身體發育時,她敏感地發現同學們似乎都離她很遠,有時還有意無意地嗅嗅鼻子。而小風自己也聞到身上散發出的陣陣怪味。
  • 【森田療法】青少年強迫症成因及主要表現
    7、衝動控制性強迫,主要是拔毛癖、摳皮症及吮吸手指、咬食指甲等強迫行為,這些行為屬於強迫症的亞型,一般是在壓力環境下,青少年內心焦慮煩躁,產生強烈的拔毛、摳皮、咬食行為衝動,並通過拔取自己毛髮、摳挖自己皮膚、咬食自己指甲等形式,來緩解自身焦慮。
  • 強迫症常見的認知歪曲
    可以說,換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強迫症狀「拯救」了無法承載過度情緒的強迫症患者。而強迫症患者之所以有很多無法承載的問題情緒,並進一步形成了矛盾反覆的心理,可能與患者自身的不合理認知有關。常見的強迫症患者的認知歪曲有:
  • 焦慮症疑病和恐懼症 - 於飛
    大部分心理障礙的背後都是焦慮和恐懼情緒,焦慮是指向未來的,是擔心不好的可能性會發生,從而迴避、控制與對抗,根據應對方式的不同,分別形成焦慮症、疑病症、恐懼症、強迫症或抑鬱症。以迴避為主是焦慮、疑病和恐懼症,再加上過多的控制和對抗就是強迫症,在迴避後失去希望傾向於放棄自己和生命是抑鬱症。焦慮情緒和心身症狀:胸口發悶或發緊,呼吸短促,心跳加快、心慌、心悸,腸胃功能紊亂,身體僵硬、表情和眼神不自然,胡思亂想,入睡困難、多夢或早醒。也會感到身體虛弱和無力,急迫、煩躁或鬱鬱寡歡。
  • 一次心慌讓他懷疑自己得了絕症 專家說這是疑病症
    一次心慌讓他懷疑自己得了絕症心理專家說,這是疑病症,科學安排退休後生活可預防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陳佳嘉)中年以後,很多人會發現患了慢性疾病,應早治療,不必過分擔心疾病。而有些中老年人往往過分擔心正常的衰老症狀,總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絕症。
  • 焦慮、癔症、疑病症……他的心理病徵如此明顯,為什麼千百年後我們...
    本文筆者不揣鄙陋,試圖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對屈原心理病態的分析,進一步挖掘影響其藝術創作的心理因素。屈原的心理病態主要是一種較輕微的心理失常病症,它雖在心理學和醫學上被列為心理的病理狀態,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把它看作疾病。它主要是由於受到重大挫折後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而受到過分的壓抑所造成的。它的主要病狀為焦慮、恐怖症、疑病症和癔病症等。
  • 神秘的認知行為療法,你學會了嗎?
    艾裡斯童年時期常常為母親的遲歸而擔憂,他變得容易焦慮,這是他個性上的最大困擾之一。與焦慮相伴而來的是害羞。他開始懼怕權威人物,怕在公開場合說話,後來則變成怕女孩,最後竟然發展成了「異性交往恐懼症」。這就是某種「自我暴露」的認知行為療法。最後他藉助自己領悟的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逐漸克服了一些心理障礙,並開始幫助他人。艾裡斯發現並發展的合理情緒療法,開創了認知行為療法的新篇章。
  • 失眠的絕世秘方,疑病焦慮與抑鬱情緒,心理訓練技術助你恢復健康
    我開始意識到我可能得心理疾病了,這屬於疑病心理,所以開始涉獵心理方面的書籍,看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床頭櫃擺滿了各種心理學著作,比如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這都是我每天必看的書籍,每次睡不著就看一會,告訴自己擺正心態,有時候確實就能睡著,但管了幾天用,過幾天心情又開始焦躁抑鬱了,心理諮詢的流派太多,什麼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正念療法等,但是對於失眠的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