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類人活得很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還有心理上的。他們身體有一點兒不舒服就懷疑自己得了大病,看電視、網絡上提到一些疾病,也會把那些症狀往自己身上套,每天都很焦慮,憂心忡忡。導致頻繁出入醫院做檢查,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這麼害怕疾病,也不知道如何回歸正常的生活。下面我們就請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朱偉老師,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疑病」的現象,搞懂「疑病症」。
醫學解釋,究竟什麼是「疑病症」?
醫學上的疑病障礙或疑病症,它指的是過度關注軀體的異常現象,然後給予一定性的解釋。患者懷疑自己得了嚴重的疾病或者多種嚴重的疾病,甚至於達到堅信的程度,然後通過反覆做檢查、查閱相關資料來證明疾病的存在。
如何把握「疑病」的程度?「疑病症」的診斷標準?
首先,「疑病」的程度在於所關注的問題,或者一些生理現象和體徵跟所擔心的疾病是否吻合。第二,反覆得做相應的醫學檢查,即使結果陰性加上醫生反覆的解釋甚至於保證,仍然不能消除顧慮。仍然堅信疾病的明確存在,反而懷疑是醫院沒有檢查出來或者醫生醫術不夠。
通常確診「疑病症」需要到精神專科,因為它是歸到精神障礙裡面的。如果說患者確實有這種病,其實對個體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為他的主要精力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異常和不適,不斷的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訴說自己的病症。還會不斷的去看醫生,反覆求證,希望得到依據來支持所疑疾病的成立。
什麼原因導致疑病症的發生?有哪些誘因?
導致「疑病症」的主要因素是有「疑病」或強迫的特徵,患者心思敏感,對於一些蛛絲馬跡容易抓住不放,對疾病錯誤理解和認識恰巧遇到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後,導致產生了對於疾病的擔憂和顧慮。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疑病」問題,檢查結果排除疾病就放心了。但如果存在「疑病」觀念,患者始終會找其他的理由來認為疾病的存在,達到堅信的程度,並且無法消除。
患了「疑病症」採用什麼方法進行治療?
疑病和強迫都屬於精神領域內比較頑固和複雜的一個症狀。治療的重點可以用藥物來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鬱,更重要的是需要進行一些心理治療,來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尤其是不科學的推斷思路。否定現象到結論這種推斷理論,要讓患者認識到這個問題並糾正他。
這是精神治療工作者的重點,非常不容易,因為患者普遍先入為主稱為先佔觀念,想法比較頑固、執著,喜歡給自己貼標籤、對號入座,這會導致一系列的後果,甚至於身體也會在頑固的觀念支配下,使得症狀越來越重。但是患者並不認為是大腦精神功能的問題,只認為是軀體所疑疾病造成的後果。
「疑病」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人身體總處於負面情緒下,生理功能包括免疫系統容易受到嚴重影響,有的甚至出現接近於所疑疾病的症狀,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實質上並沒有得這種病,天天亂吃藥會造成身體損害。
面對「疑病」這類精神疾病,有什麼預防的措施?
我國2030健康規劃裡面提到,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對疾病和生老病死要有科學的認識。如果出現了一些症狀或者體徵,當然要去做相應的檢查,但是要尊重醫學的科學性判斷。不要道聽途說,尤其是自己上網找信息對號入座、自貼標籤。要聽從專業人員的意見,避免一些不良的暗示或聯想誤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