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進行時】安徽:農機數量快速增加 「麥客」轉型正當時

2020-12-25 西部網

央視網消息:眼下,全國小麥大面積收穫正在由南向北展開。農業農村部預計,全國將投入64萬臺聯合收割機參與小麥機收,機收率超過95%,可以說「三夏」基本實現機械化。伴隨著裝備總量的增加,跨區作業半徑趨小,一些「麥客」也就是農機手也在轉換作業模式。

在安徽阜陽阜南縣的麥田裡,31歲的農機手肖根根已經連續7年參加小麥機收,他告訴記者,剛開始那幾年以長距離、跨區作業為主,從安徽到山東再到河北,一年收入五六萬元。不過這兩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各地收割機數量都在迅速增長,有些地方年增長量超過10%,跨區機具趨於飽和,這就產生了有機器沒活幹的現象。

安徽省阜陽市久順農機合作社農機手 肖根根:現在車太多了,以前在外邊跨區一個地方可以幹三四天。這二年每到一個地方只能幹個一天半天就結束了,收入也減少了一半。

肖根根說,如今,再以個人單打獨鬥的模式參加長距離跨區麥收已經很難有好的收益了,他和父母商量後決定帶著農機加入當地一家農機合作社。合作社通過農機作業託管服務與周邊村鎮進行有效對接,今年共籤訂了近兩萬畝的土地託管協議,吸收農機60多臺。

合作社負責人代其濤表示,農機託管實現合理配置機械,由過去無序、無固定地點的流動作業,轉為訂單式的有組織、有計劃作業,不僅加快作業進度,降低作業成本,還通過增加秸稈處理、產後烘乾等綜合服務提高了機手的收入。

安徽省阜陽市農民 孫利紅:現在六十多畝地大概兩個小時就可以收完,原來的話大概得五六個小時。原來收割一畝六七十元,現在五十元就可以了。

安徽省阜陽市久順農機合作社負責人 代其濤:就是說農機手幹活兒輕鬆了,在秸稈打捆這塊還能掙到錢。所以說機手收入共有兩種的費用,不是以前單一的光收割,合作社的社員一年能掙到六七萬元。

安徽省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付景軍:阜陽市全程託管土地八十萬畝,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記者了解到,當地小麥機收正由單一服務向全程機械化以及綜合農事服務升級,越來越多的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農資統購、機收、秸稈處理、產後烘乾、糧食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農民省事又省錢,機手增效又增收。

數據顯示,安徽省今年農機託管合作社有2800家,比較2018年增加500家,預計今年夏收提供農機託管面積達到3200萬畝,比較2018年增加600萬畝,增幅為23%。

編輯:鍾瑩

相關焦點

  • 「奶牛的麵包」每噸600元 山東麥客說麥收
    防火,是這位麥客給記者上的夏收第一課。麥客不只是割麥縣道西側的麥田裡,立平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駕機馳騁。天空湛藍,麥浪金黃,遠處一排綠色的樹影分開天空與麥浪。每輛半掛車裝滿麥稈包後載重24噸,隨即發往附近的熱電廠,進行焚燒發電。「用於發電的麥稈每噸300元左右,是價格最低的。質量最好的麥稈作飼料,業內俗稱『奶牛的麵包』,每噸售價高達600元。」周保光是立平農機合作社的合伙人,專門負責經營合作社的麥稈銷售業務。「如果說料理麥地是夏收的上半場,老周這裡的業務就是麥收的下半場。」
  • 夏收「麥客」忙
    6月16日,在山東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官路東村,「麥客」王小昌駕駛收割機在收割小麥。夏收時節,在素有「魯南糧倉」之稱的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活躍著一大批來自本地或周邊地區「麥客」。  6月16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官路東村,「麥客」王小昌將剛收穫的小麥交與麥農。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 時值夏收夏種夏管的關鍵時刻,「三夏」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搶收...
    又是一年夏收夏種時。「三夏」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搶收搶種,各地氣象部門在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的同時,深入到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採取積極措施、提供特色服務,幫助廣大農民有效、合理安排好農業生產活動,為保障農業生產和夏糧豐收提供服務。
  • 2小時內遭小偷光顧6次 「麥客」衣食住行不離卡車
    十幾名村民正散落在田間,挑回剛收下的穀子,每張樸實臉上都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每年7月初,廣東水稻成熟時,駕駛著收割機的農機手們都雲集於此,進行「收割大業」。他們大多來自外省,被人們稱為「機械麥客」、「鐵麥客」或「現代麥客」。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稻也已經成為「機械麥客」的主業之一。
  • 蚌埠市夏收「大頭落地」
    6月3日下午,在懷遠縣徐圩鄉徐圩村的優質品牌小麥萬畝示範片,藍天之下,大地披金,三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剛下麥地一大片小麥就被吞入「腹中」,經過一個晝夜的奮戰,2000多畝小麥夏收任務就已經接近尾聲了。截至6月4日下午4時,蚌埠市夏收「大頭落地」,小麥收割面積已佔實際播種面積的98%,提前實現了節點轉換。
  • 河北喜開小麥機收「第一鐮」 智慧農機成今年「三夏」新寵
    人民網石家莊6月7日電 小滿麥金黃,夏收正當時。6月5日上午,河北省小麥機收「第一鐮」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試點啟動儀式在邯鄲市成安縣大郭莊村舉行。這標誌著河北省3305萬畝小麥收穫將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全面展開,預計到6月21日前後在唐山結束。
  • 吉利:夏收基本結束 夏種大頭落地
    又到麥黃時,民盼好收成。一年中最忙碌的麥收時節來了,收割機在大田裡穿梭作業,農民利用晴好天氣爭分奪秒地搶收成熟的小麥。  又到麥黃時,民盼好收成。一年中最忙碌的麥收時節來了,收割機在大田裡穿梭作業,農民利用晴好天氣爭分奪秒地搶收成熟的小麥。
  • 麥收時節聊「麥客」,遠去的身影記憶深
    另有一篇文章介紹說「麥客起源於哪朝哪代,無法考證。但至少在明清時,中國史料就有記載。」我的家鄉在陝西寶雞市,古稱「陳倉」。一說到這個地名,就會讓許多人產生聯想。是那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指的陳倉嗎?對的,正是這裡。
  • 以《麥客》為例 NHK怎樣記錄中國?
    當我們的神劇中充斥著「徒手劈鬼子」的畫面時,我們很難說對於日本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有多少了解。當然,更談不上理解。為了了解中國,自1974年開始,日本NHK拍攝了大量中國題材紀錄片,從自然到社會,涉及到中國的方方面面。據不完全統計,其數量迄今為止已超過5000部。
  • 《麥收時節·雙行線》第一篇《最後的麥客》
    第一篇《最後的麥客》。14-6-16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馬萬全(歌聲):天上嘛下雨,地下滑呀,走到那路上滑不怕呀……    2002年6月,42歲的麥客馬萬全手拿鐮刀,弓著腰,在河南鞏義的農村一邊割麥子,一邊唱起歌。
  • 安徽小麥主產區全面開機收割 黃金收割期10天左右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當前,安徽4300萬畝小麥自南向北陸續開機收割。夏收期間,全省將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臺,預計機收水平穩定在98.5%以上。截至5月26日17時,全省已收穫小麥514.8萬畝,進度為11.97%,當日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4.1萬臺。其中阜陽140.5萬畝,進度為18.7%;六安59.4萬畝,進度為12.5%;淮南54.5萬畝,進度為16.33%;合肥35萬畝,進度為19.5%。
  • 麥客電臺#37 | 面對GAS費暴漲,麥客存儲逆流而上
    鏈上的所有操作都需要GAS費: 封裝扇區、交單號、誰GAS費高,誰就先上鏈; 近期GAS費猛增,幾千萬倍的增加,導致存力無法增長; 時空證明也要付GAS費; 轉帳(提現、充值、互轉)也需要
  • 中國智能農機走到了哪一步
    例如,在北方農田面積大的地區,它可以高效地完成打藥、巡田等工作;而在地塊分散,且多山地、丘陵地形的南方,它能快速進入原本人工難以進入的區域進行作業。在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加速的大背景下,無論是農戶、生產基地還是政府層面,都需要新的工具對農田進行集中有效的統計、管理。無人機是能給出解決方案的硬體之一。
  • 中聯重科牽人工智慧公司Landing.AI:「AI+農機」,洋氣又接地氣?
    如此「洋氣」的團隊為何會牽手「接地氣」的農機呢?今年4月,吳恩達來到中聯重科總部所在的湖南長沙,後又去中聯重科農機主要製造基地安徽蕪湖參觀。彼時,他感慨說:「小時候,爺爺帶著我一起在香港的農田幹活,讓我知道做農民是很辛苦的工作。如果有機會,我就用技術去幫助農民,讓農業更方便、更有效。」
  • 麥客CRM五周年,發布廣告推廣中心
    2018年9月14日,表單信息收集和聯繫人管理平臺 麥客CRM 迎來正式上線五周年紀念日。五周年之際,麥客團隊宣告推出全新產品線—— 「廣告推廣中心」 ,用戶不僅可以用表單來收集信息,現在還可以直接用表單進行廣告投放,一站式開戶,可投放至騰訊廣點通、朋友圈、360、微博粉絲通、陌陌等眾多平臺。
  • 麥客CRM斬獲「2019中國信息技術優秀產品」大獎
    本次大會以「賦能.數位化轉型」為主題,麥客CRM作為優秀的企業信息化服務產品,受邀出席本次大會並與來自政府相關部門領導、業內知名專家和學者、信息化領域一線服務機構、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等1000餘人共聚一堂,圍繞物聯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IT架構優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全方位解讀企業數位化轉型之路。
  • 從「麥客」到家庭農場主靠奮鬥過上好日子他還想「試水」高效農業
    2004年,魏春明花了6萬多元從外地買回一臺二手收割機,從此開始告別了祖輩從地裡刨食的方式,成了一名「麥客」。「第一單是在沭陽幫農戶割大麥,掙了幾千塊錢。」魏春明後來又去了淮陰、沭陽等地收割麥子。剛買收割機那一季,魏春明並沒有掙到多少錢,因為自己不會開收割機,要聘請師傅幫忙操作,還得另外僱一輛卡車載著收割機跑生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麥客」到家庭農場主,他從莊稼地裡獲得...
    2004年,魏春明花了6萬多元從外地買回一臺二手收割機,從此開始告別了祖輩從地裡刨食的方式,成了一名「麥客」。「第一單是在沭陽幫農戶割大麥,掙了幾千塊錢。」魏春明後來又去了淮陰等地收割麥子。  剛買收割機那一季,魏春明並沒有掙到多少錢,因為自己不會開收割機,要聘請師傅幫忙操作,還得另外僱一輛卡車載著收割機跑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