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眼下,全國小麥大面積收穫正在由南向北展開。農業農村部預計,全國將投入64萬臺聯合收割機參與小麥機收,機收率超過95%,可以說「三夏」基本實現機械化。伴隨著裝備總量的增加,跨區作業半徑趨小,一些「麥客」也就是農機手也在轉換作業模式。
在安徽阜陽阜南縣的麥田裡,31歲的農機手肖根根已經連續7年參加小麥機收,他告訴記者,剛開始那幾年以長距離、跨區作業為主,從安徽到山東再到河北,一年收入五六萬元。不過這兩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各地收割機數量都在迅速增長,有些地方年增長量超過10%,跨區機具趨於飽和,這就產生了有機器沒活幹的現象。
安徽省阜陽市久順農機合作社農機手 肖根根:現在車太多了,以前在外邊跨區一個地方可以幹三四天。這二年每到一個地方只能幹個一天半天就結束了,收入也減少了一半。
肖根根說,如今,再以個人單打獨鬥的模式參加長距離跨區麥收已經很難有好的收益了,他和父母商量後決定帶著農機加入當地一家農機合作社。合作社通過農機作業託管服務與周邊村鎮進行有效對接,今年共籤訂了近兩萬畝的土地託管協議,吸收農機60多臺。
合作社負責人代其濤表示,農機託管實現合理配置機械,由過去無序、無固定地點的流動作業,轉為訂單式的有組織、有計劃作業,不僅加快作業進度,降低作業成本,還通過增加秸稈處理、產後烘乾等綜合服務提高了機手的收入。
安徽省阜陽市農民 孫利紅:現在六十多畝地大概兩個小時就可以收完,原來的話大概得五六個小時。原來收割一畝六七十元,現在五十元就可以了。
安徽省阜陽市久順農機合作社負責人 代其濤:就是說農機手幹活兒輕鬆了,在秸稈打捆這塊還能掙到錢。所以說機手收入共有兩種的費用,不是以前單一的光收割,合作社的社員一年能掙到六七萬元。
安徽省阜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付景軍:阜陽市全程託管土地八十萬畝,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記者了解到,當地小麥機收正由單一服務向全程機械化以及綜合農事服務升級,越來越多的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農資統購、機收、秸稈處理、產後烘乾、糧食銷售對接等一站式綜合服務,農民省事又省錢,機手增效又增收。
數據顯示,安徽省今年農機託管合作社有2800家,比較2018年增加500家,預計今年夏收提供農機託管面積達到3200萬畝,比較2018年增加600萬畝,增幅為23%。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