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甫的「門泊東吳萬裡船」,到馬可波羅的「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錦江水悠悠,船隻來往,載著成都的歷史故事。
而今,泛舟錦江將再次實現。作為「夜遊錦江」項目的亮點業態,今年春節,錦江遊船將在部分河段下水,市民可先期體驗到望錦江流水悠悠,坐著畫舫,聽著古樂,順江而下欣賞沿岸美輪美奐的光影秀。
27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文旅集團旗下的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了解到,8艘古色古香的搖櫓船已經下水試航,為正式載客遊江做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現場
「夜遊錦江」項目以「錦江故事捲軸」為主線,串聯都市休閒、東門集市、鬧市禪修、錦官古驛四大片區,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六大主題場景,繪製出老成都、蜀都味、國際範的生活美學地圖。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下水試航的8艘搖櫓船從東門碼頭一直到慶齡碼頭,已經來回試航了4趟。
↑準備工作現場
「在試航過程中,我們對水流、水深都進行了勘探,行船安全必須要保障。」項目負責人介紹,每艘船可容納8-12人,並且在正式開放時還會給市民遊客配備一名駕船的工作人員和語音講解。
「目前開放的遊船來回行駛路線是從東門碼頭到慶齡碼頭,全長約1公裡,用時約30分鐘。」待到錦江遊船項目項目正式開放時,市民遊客盡可乘船看錦江流水悠悠,聽著古樂,順江而下欣賞沿岸美輪美奐的光影秀。
↑資料圖(圖據視覺中國)
上述負責人表示,泛舟錦江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作為錦江綠道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錦江水生態治理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從天府文化上來說,泛舟錦江也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載體。「『窗含西嶺千秋雪』,這些年隨著成都空氣品質的提高,已經成為了現實。而『門泊東吳萬裡船』,也將隨著夜遊錦江的落地,成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
同時,作為全國優質的旅遊名城,成都的文化和旅遊早已聲名遠揚。上述負責人表示,正逐步呈現的「夜遊錦江」,旨在進一步創新,開啟成都夜遊新業態,給本地的市民和外來的遊客帶來新鮮有趣的生活場景和消費場景。
夜晚泛舟江上,當然不止船隻搖曳的樂趣。錦江兩岸的光影,將進一步點亮「夜遊錦江」。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光影秀是「夜遊錦江」吸引眼球、有趣互動的亮點。整個光影秀分為四個部分:
其中長約200米的光影走廊,將採用LED技術,用大型投射屏,為遊客展示天府文化和錦江故事。「這個春節,光影長廊將部分呈現。」
此後還有河堤上一個約100米的星光大道即將呈現。
投影將雪地、鞭炮等場景直接投射在綠道上,市民遊客走入星光大道,投影會有所感應,進行有趣互動。通過虛擬投影,岸上的樹林間還將出現「小鹿」和「野獸」,讓人們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十足野趣。
同樣深受期待還有「熊貓爬塔」光影秀。
在「339」電視塔附近的遊客,夜間會看見熊貓爬塔的動感影像。「熊貓從塔底爬到塔頂的過程中,會加入動態玩樂、趣味變換等效果,並搭配背景音樂、光影切換等與遊客互動,成為吸納人氣的重點部分。」
上述負責人介紹,光影秀的設計初衷,是首先體現具有成都特色的天府文化,將夜遊賦予文化內涵,讓文旅有機融合。而選擇正處於商業圈的「339」塔為主要體驗地,將讓人流量相互促進,提升人氣,構建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讓市民和遊客歡樂過年。
除了光影秀,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春節期間,合江亭上還將上演「合江亭二十伎樂演出秀」,再添古時年味兒。
↑資料圖(圖據視覺中國)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理念打造的錦江綠道,也通過「夜遊錦江」項目,賦予了成都有名的「老公園」以新活力——成華公園,將在初一到十五辦起民俗文創夜市,還有各種川渝名小吃等你品嘗。
成華公園舊址實質上為始建於1985年的成都遊樂園,在那年的兒童節正式開放,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全市最大的以兒童遊樂為主的遊樂園,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給成都人休閒娛樂生活帶來了無限的美好回憶。後於2008年經改造為成華公園,成為了市區內奢侈的大片公園綠地。而此次的「夜遊錦江」項目,又通過光影秀和市集,給這個老公園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
據悉,公園內的光影秀設計將以「天府境界」為主題,通過現代體感技術融合視覺科技表現手段,用時間線索將天府文化分為三個階段,古代-現代-未來,每個階段選取部分生動的故事傳說或文化詩歌作為創作元素。通過恢弘大氣又靈動夢幻的光影展項,讓參觀者感受到天府文化魅力,同時沉浸在濃濃的年味和喜氣中。
而春節期間大年初一至十五在成華公園裡連續「擺攤兒」的民俗文創夜市,將結合新春光影秀,邀請多個市區代表性文創項目,給市民遊客帶來集非遺文創、手工藝品、文玩把件、餐飲美食等內容為一體的全新濱河夜市體驗。
別致的景觀、新鮮的業態,「夜遊錦江」正成為成都城市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我們還在深度挖掘綠道具備的生態、經濟、人文、生活、社會等多重價值。」上述負責人表示,隨著錦江綠道繼續建設,其增值效應還將持續放大,錦江綠道最終會形成一個集旅遊、文化、生態、體育等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集群,在為市民遊客呈現詩意生活的同時,也為城市「造血」,實現永續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尹沁彤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