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之「名師訪談」系列-----陳君書老師

2021-02-07 繼康文學四度空間

序:

   菏澤一中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歷經曹州中學堂、省立六中、冀魯豫邊區中學、菏澤中學等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還有簡易師範初中部、國立六中三分校等特殊時期,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百餘年來,這所中學的教育弦歌不輟,教學薪火不息。


   我從2008年開始撰寫校史人物風採,2013年《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出版,2015年再版。2011年國家級期刊《基礎教育參考》設立「百年名校風採」專欄,我校是全國第一所被報導的學校;2013年齊魯晚報策劃「百年中學的前世今生」系列,我校是全省首個被宣傳的中學。我在書中努力宣揚「名師情懷」「母校情懷」「青春情懷」等內容,也收到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教育乃國之命脈,大師為教育之魂魄,莘莘學子為教育之碩果,也是學校精神的繼承者與光大者。這麼多年,堅持挖掘學校歷史過往,書寫校史人物風採,是一件很「個我」的事情,其中頗多困難,也有退縮之心。一次測繪院蔣公寶府對我說:「什麼是校史,它是一所學校的『家譜』!倘若一所學校沒有清晰的『家譜』,歷屆學生如何知道自己的來路和去路!」我聽後,如芒在背。文字寫作之路實苦,我希望能夠趟出一條道來,至少可以讓後來的、後代的莘莘學子在他們回望學校歷史的時候,能依稀看到一條沒有隔代、沒有斷層的校史之路。為了避免歷史的失憶,為了避免被忘記,為了尋找一種證據,抑或就是為了記下來。


菏澤一中的一代代教師,用心血澆灌著這片熱土,這裡曾經大師雲集,王鴻一、叢禾生、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都在這裡留下許多教育佳話;菏澤一中的一代代學子,用能力和智慧奉獻家國,何思源、趙佩川、徐鵬翥、張含英…都代表著一中自強不息的精神風骨。


習總書記指出,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開展「堅持立德樹人,回歸教育初心」教育理念的討論活動,何為「教育初心」?我認為教育的「初心」應該是「有根」的,菏澤一中有著百餘年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觀瞻這些校史人物,或許就能發現教育的「心根」上永遠是家國情懷。


2018至2019學年,我從學校近千名教師中,選出7位任教30年以上,至今仍堅持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採訪。通過他們的教育經歷和故事講述,努力還原並呈現學校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的教育生態和場景。同時,我將近年來陸續收到的歷屆校友「我的菏澤一中歲月」徵文做了整理,篩選來自北大、清華、北師、南師等部分校友的稿件,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高中時代及母校風採。


近期,「繼康文學四度空間」公眾號將陸續推出《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之「名師訪談」「曾經芳華」「此物最相思」系列文章,每周一篇,敬請關注。同時歡迎老師們及四海校友積極留言或投稿交流。  

   dongxiaokang2006@163.com


《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之

           「名師訪談」系列


君子重然諾,言出必行;

        「反哺」卅餘年,無怨無悔


          ---- 菏澤一中陳君書老師採訪實錄


(陳君書,菏澤一中高級地理教師,山東省高考專家庫成員。1984年從教,教齡35年。)


前言:陳君書老師是我非常敬重的老教師。他曾是一中的學生,大學畢業後義無反顧回母校執教35年,我常常感動於這種「反哺」。1月25日我與陳老師聯繫,在他的工作室裡進行了今天的訪談。




董:陳老師,您好。感謝您今天接受我的採訪。

陳:應該感謝你才對,你要做的事很有意義,很有心。


董:謝謝陳老師認可。我聽說您曾是菏澤一中的學生,那是哪一年?

陳:我是1958年生人,老家曹縣莊寨。1974年在村裡的初中學校畢業後,到工廠當了四年工人。1978年參加菏澤地區第一次高中招生,當時面向十個縣招考360人,那年曹縣只有3人考中,競爭是相當激烈的。


董:您在當時一定是佼佼者了,您後來考取什麼大學?還記得當時考多少分嗎?

陳:兩年後(那時候高中兩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我當時高考396分,超一本線8分。(當年高考共有333萬人報考,共錄取28萬人)我當時報考的是工科機械學,後來被調劑到地理專業。


倒數第二排左七


董:當時的本科是很難考的。您是哪一年來當老師的?教齡有多少年?

陳:菏澤地區那一屆本、專科學生一共才一百多人。我是1984年畢業。算到今年,教齡35年。


董:當時為什麼來菏澤一中了?工作包分配嗎?

陳:對,那時候都是分配工作,基本上回原地。當時,菏澤一中校長劉家起選老師,問我願不願意回母校。我笑著說:「願意啊!」但也沒太當真。後來念分配名單時,沒有我的名字。一問才知道當天劉校長就把我的檔案給提走了。因為我是菏澤一中的學生,回母校不需要講任何條件,沒什麼好說的。就這樣來一中了。


       (1986年,參加工作第三年)


董:您的這張照片真是太帥了。像李連杰一樣。這是真正的芳華之時啊!

陳:年輕真好,這是參加工作第三年。


董:你來一中還是有些戲劇性的。您還記得第一次登臺上課的情形嗎?緊張嗎?

陳:不緊張,因為我們師範就是「幹的這個」,以前的教學實習,登臺上課都很正規。


董:您來時,菏澤一中有多少老師?

陳:當時學校教職工大概有76人。


董:還記得第一個月領多少錢工資嗎?

陳:本科畢業的,一個月工資是59元。


董:您一共經歷了幾任校長?

陳:上學時是曹丹雪校長,工作後是蔣斌、劉家起、徐培榮、儀忠民、王可正、李志獻等校長。


董:您都稱得上是「六朝元老」了。這在咱們學校真是不多。咱們學校最初有初中部嗎?大約什麼時候取消的?

陳:哈哈。那時候有初中部,我剛開始就是帶的初三,1988年取消的。


董:您還記得學校最初的辦學條件嗎?有哪些主要的風物?

陳:當時候學校條件不是很好。老校區東南角有一部分被劃為六完小,後來收回。當時的鐘樓還在使用,1937年大地震留下一道裂痕,但不影響使用。我記得鐘樓的磚很特別,六面磨光,質量非常好。後來廢棄時,有廚師要取走幾塊磚砌煙筒被制止,取出的磚再想塞回原處就放不進去了,因為那個石灰縫非常細,基本沒有多出來的空間。可見當時磚好,做工也好。鐘樓上的鐘是德國造,現在學校應該還保留著。


董:學校大禮堂建於1934年,八十年代怎麼樣了?

陳:1978-1980年,我在學校上學時,禮堂是300人的集體大宿舍。都是雙人床。



大禮堂照片


董:那是不是很難管理?

陳:沒有,反而很好管理。大家都很自覺。當然,熱鬧的時候也是很熱鬧的。


董:您對老校區教學樓後的兩棵梧桐樹有印象嗎?

陳:有印象,我上學的時候就有。現在還有。樹齡在50年以上,甚至更長。那時候就覺得泡桐樹的花香比牡丹花還香。


董:80年代,地理學科還有哪些老教師?

陳:蔣國屏老師,也是我的班主任。印象深刻的還有王效熹老師,王老師57歲上課前仍然精心備課。

董:王老師我知道一些他的經歷。他是老六中的學生,後來是老師,1937年與學生一起南下6000多裡去了四川綿陽國立六中三分校,1948年返回母校。

陳:對的。王老師老實本分,業務水平很高。


董:那時候老師上班時間緊張嗎?有沒有嚴格的管理?有沒有雙休?

陳:緊張,但那時候老師上班全憑自覺,沒有量化,也沒有考評。晚上辦公經常都到11點12點才走,那時候只有周日一天可以休息,但很多時候老師還都來學校辦公。我剛來那幾年,像冬天吧,早晨7:00前我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投開爐火,燒上開水,晚上11點之後再封爐子。


董:您那時候就很勤快。

陳:年青老師就該這樣幹,現在的青年教師也得保持好傳統。


董:那時候老師們住宿條件怎麼樣,聽說都住筒子樓?

陳:我記得是84年的時候分的宿舍,兩個人一個屋。結婚的分1間半,半間指的是和另一家共用一個廚房,因為空間太小,很多就直接在過道裡支爐。筒子樓就是學生宿舍,樓上住學生,樓下住老師。


董:我聽說過很多筒子樓關於做飯的趣事,哪一年開始不再住了?

陳:因為那時候都是公用廚房,誰家要是做好吃的,炸魚、燉肉時就會滿樓飄香,想藏也藏不住。大家關係都很好,正好碰上就互相嘗一嘗,很正常。94年完全結束。還是挺懷念筒子樓的。


董:您認為自己從教三十餘年最重要成長期是哪一段?我覺得這對青年教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還是最初工作的幾年吧。那時候更認真,備課很充分。我1986年就獲得菏澤市青年教師賽課一等獎。從教時間越長,越會有一些沉積,對學科規律的總結會更多,更成熟。


董:您擔任過多少年的班主任工作?那時候班額好像非常大?

陳:我共擔任十多年,十二次左右吧。最大的班額在90--91年的復讀班,當時班級有156人,我還有那時候的照片。當時沒有擴音器,全憑嗓子,絕對讓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聽清。


1999年前後,年度優秀班主任外出學習,途經黃山


董:這張照片,我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陳:對,那時候他們都很年輕。


董:您認為自己班級管理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您教學上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陳:班主任的方方面面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用心管理是首要的。管理班級用學習好的同學帶動其他同學,發揮他們在班級中的優質影響很重要。要想一塊地裡沒有雜草,就是種好莊稼。我在教學上的注重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願意聽。


董:您感覺70後、80後、90後、00後的學生在學習態度、吃苦精神有什麼不一樣嗎?

陳:差別特別大。70、80的學生學習是真學習,真刻苦。當然不學的大多是真學不會的。現在的情形非常複雜,學生特點更加多樣,受教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明顯。


董:您在班級管理中有怎樣的趣事?學生私下裡怎麼評價您?

陳: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最多的時候一年教8個班,趣事、難忘的事有很多。那時候對學生也是真心實意,學生對老師也猶如對待父親。有時候真像父親一樣極力保護學生,誰「得罪」了我的學生,我會讓他公開在班裡給學生道歉。


董:一句老話您這叫「護駒子」。

陳:該護的護,該挒的也得挒(笑)。



董:您這三十多年裡,有沒有難忘的學生?

陳:很多。90-91年,有一個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有些抑鬱,又跟同學發生一些口角,回去就吃了100片安眠藥自殺。搶救過來後就絕食,一口水也不喝。後來我去了,勸她喝點水。再後來,我去她就吃飯,我不去她就不吃。就這樣一直做她的心理工作,幫她打開心結,關注著她的病情。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好轉。後來她說:「老師,我之前寫了兩封絕命書,一封給家人,一封是給您的。對家人是愧對,對您是感謝……」後來,這名學生考入大學,畢業後在上海工作,發展很好。這個學生讓我挺難忘。


董:其實,很多老師都有相似的難忘經歷,幫助學生度過青春時代的最難的一個坎,甚至救過學生的命。

陳:是啊,當老師能真正幫到或改變學生學生的命運,哪怕只有一個也是了不起的。


董:您是哪一年來人民路校區的?當時這個校區是什麼樣子的?西面的湖一開始就有嗎?

陳:我是07-08學年來這個校區教學,但是這個學校建設的時候,我們都來這裡監工。準確的說,這裡原來是大屯的窯廠。東面是莊稼地。

這個湖建校的時候就有,應該是當時修新兗鐵路時在這裡取的土,它的深度有十多米深。

董:這個湖起初沒有名字,學生喜歡叫「西大坑」或「西湖」,後來學校稱「未名湖」。「未名」還是沒有名字啊,我曾給它取名「醒湖」傳播也挺廣泛,取「眾人皆醉我獨醒」意。

陳:嗯。很好。北京大學的湖叫未名湖。咱該有個自己的名。


董:您如何看待教師這個職業的,您認為教師最大的幸福感是什麼?

陳:最大的財富就是學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曾經的學生們都還記得你這個老師,都認可你這個老師,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董:您經歷過幾次大的學校教育改革?

陳:數不過來,我們曾經到處學別人的,變來變去就是沒有自己的方法。教育一走向模式,就像帶了鐐銬,就很難真正有輝煌。


董:您個人的教學風格是怎樣的,或者說教學特點?

陳:探究學科的原理,搭建學科知識的金字塔,冒進不行,也急不得。

另外,課堂上有輕重緩急,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其中有大學問。生活中的地理和學習中的地理知識要互相聯繫,互相融匯,學以致用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董:你對當前教育最大的困惑是什麼?

陳:我們的很多老師不知道如何用明確的高考考向來引領教學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的學生整天瘋狂地做題、刷題、背題,實際上做了很多的無用功。要研究好考綱、考向,研究好考題怎麼樣出法才是巧法。


董:您如何看待當今時代師生關係、母校情結日漸淡薄這個現象?

陳:這裡面有社會原因,也有學校原因。以前的老師對學生能嚴能愛,學生對老師既畏更敬,師生關係也很好。學校模式像十幾年來頻繁的分班,最終傷害的是師生情和母校情,以前的學生誰是自己的班主任,誰是自己的哪科老師,壓根不用想,張口就來。現在的很多學生高中畢業就不跟老師聯繫了,過上兩年連老師的名字也叫不出了。所以,我說,母校情感首先是靠師生情誼來維護的,不是靠高樓和新的建築物,那是冰冷的。

董:我聽說這樣一個故事,省立六中的校友何思源擔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期間,有一次回曹州,先去了另一個地方辦私事,然後又去學校看葛象一老師,葛老師很生氣就是不讓何思源進門,讓他在外面「罰站」一個多小時,多名同學求情才又準許他進來。

陳:哈哈。那時候的老師是非常有威嚴的。


董:您平時教育子女的方式是什麼?

陳:因材施教吧。不硬性給孩子施加要求,他有什麼特點就朝哪個方向引領。


董:你對學校有怎樣的期待?

陳:期待學校明天更好。菏澤一中作為自己的母校,學校只要有需要,絕對沒說的。曾經是一中的學生就永遠都是。

董:經常聽到一句話說「母校情結就是容不得外人說她一句不好。」

陳:那是必須的。多想想母校給了自己什麼。滴水之恩需要湧泉相報。母校的教育之恩,是多大的恩情。


董:能否談一談您從教30餘年的教育感言。

陳:我想說三句話: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明天;為了一切學生。一直堅持這麼做就是好學校,就是好老師。


董:再次感謝陳老師接受我的採訪。

陳:也要感謝你讓我有時間追懷自己的教學過往。

 

歡迎老師及歷屆校友們留言,講述您所知道的陳老師人物風採、教學軼事、名言語錄,共同追懷那些曾經和過往……




董曉康,筆名繼康,中國致公黨黨員。現為菏澤一中語文教師;山東省經典誦讀骨幹教師;全國中學生誦讀大會優秀指導教師;全國N項作文大賽優秀指導教師;海峽兩岸高中生辯論賽指導教師;山東省中學生演講比賽優秀指導教師;山東省「國學小名士」電視大賽指導教師;菏澤開發區作家協會副主席;菏澤詩詞協會、朗誦藝術協會會員;文學社指導教師;醒湖詩社發起人。詩、詞、散文、小說作品散見各級報刊,已出版歷史文化散文集《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詩集《有沒有讀首詩的時間》。 

專注原創,歡迎關注

「繼康文學四度空間」


相關焦點

  • 《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之「名師訪談」系列(3)--王麗娟老師
    序:   菏澤一中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歷經曹州中學堂、省立六中、冀魯豫邊區中學、菏澤中學等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還有簡易師範初中部、國立六中三分校等特殊時期,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百餘年來,這所中學的教育弦歌不輟,教學薪火不息。   我從2008年開始撰寫校史人物風採,2013年《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出版,2015年再版。
  • 菏澤一中老校區的杏樹成「網紅」,這其實是一種珍貴的情懷
    2018年又撰寫「此物最相思」系列,選取校園風物十處進行文字留影。據說中間經歷很多的「建言」「請命」「商討」……2014年9月《菏澤一中初中部規劃建築設計方案》公布,菏澤一中老校區將改建成菏澤一中初級中學(初中部)。之後,又面對諸多問題,往屆校友中亦有極力保留高中部的呼聲,認為老校址歷時百餘年,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陣地,凝聚著古曹州的靈性智慧和文化脈氣,蘊藏著獨特的人文精神。
  • 蔡澄清:《蔡澄清口述:點撥教學法的前世今生》前言
    本書醞釀之初,編委會及任彥鈞主編建議邀請一位中青年學者參與訪談,就我個人的學習、工作經歷與學術生涯
  • 輪迴的實證:貝滿中學老師的前世今生
    左邊是前世照片,女校國文老師;右邊是今生照片,某部門副總編左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某部門主編邊前世照片,女校算術老師;右邊今生,某部門主編左邊是前世照片,還是個名人,康有為的外孫女--羅儀鳳,在女校當英文老師;右邊今生照片,成普通人了,某部門核心員工。這世跑到自己前世的墓前轉了轉,不過貌似也沒得到啥靈感。
  • 臺北孔廟的前世今生
    臺北孔廟的前世今生 2019-02-17 03:56:45參與互動    臺北孔廟的前世今生
  • 「直播南陽」雲播臺邀你走進「黨媒訪談廳」名師學霸面對面 系列訪談「碼」上看
    ;聽訪談,和「學霸」過招。直播南陽「黨媒訪談廳」直播系列訪談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了廣大網友好評。截至目前,訪談活動已成功舉辦三期,總瀏覽量達30餘萬人次,通過音視圖文一體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在新華社現場雲、抖音、西瓜視頻、快手等平臺實現了同步播放。並通過「南陽日報南陽頭條」微信公眾號、新華號、人民號、今日頭條號、搜狐號、百家號等500萬粉絲矩陣,讓傳播效果實現了疊加擴散。
  • 菏澤一中召開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
    魯網9月10日訊(記者 洪常良 通訊員 汪濤)9月9日下午,菏澤一中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在菏澤一中南京路校區舉行菏澤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李志獻出席活動並講話,菏澤一中全體教工參加活動。活動現場,對2019-2020學年度先進黨支部、先進集體、全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範教師、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十大師德標兵、十佳高級教師、十佳班主任、十大創新人物、優秀學科教研室主任、模範教研組長、模範班主任等進行了表彰,教師代表作了典型發言,全體教職工進行了宣誓。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齊魯名師 |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張斌:「有效教與學」,讓教育充滿...
    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澎聚傳媒、界面新聞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
  • 系列(8)高秉涵《回家的路》
    這一階段,再次將「高秉涵先生的詩歌賞析」系列進行了編輯,在公眾號中陸續推出。收到老師們和各地文友們很高的評價。我想,這也是一種傳揚高秉涵先生事跡的一種方式吧。2013年4月,菏澤一中舉行「春天送你一首詩」大型詩歌朗誦會,我根據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高秉涵的事跡,特意撰寫一首長詩《高秉涵之歌》,這首作品由六位語文教師面向學校7000餘名師生誦讀,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被評為第五屆朗誦會「最具震撼力」作品。2013年,為迎接學校110周年校慶,我歷時五年創作的《菏澤一中的前世今生》一書出版,書中選取高秉涵作為簡易師範時期的校友代表進行重點介紹。
  • 齊魯名師|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張斌:「有效教與學」,讓教育充滿生命...
    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澎聚傳媒、界面新聞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
  • 張永亮老師談前世今生姻緣路之謎(上)
    略談前世今生姻緣路之謎(一)緣起自從做深層溝通個案以來,已經做了五十多個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我的大多數關於前世今生的姻緣問題和靈界其他存有的,在和朋友分享之餘,有好幾位朋友讓我寫出來分享出去,遲遲沒有寫,而這階段來了感覺所以寫出來,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藉此了解,前世今生的業力糾纏,如何從中清理心中的掛礙,面對內心的恐懼,活出內在生命的智慧,是相當一部分人需要探索的
  • 前世今生因果輪迴
    世界如此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生活在這美好的世界裡,人生在世是否真的會有前世與今生。每一個人都在猜想,都在找答案。如果真的有前世,就會想到有沒有來世。前世與今生如果真的還有今生,那麼今生無法報答的恩情等到來世再報 。人世間是如此美好,今生修來的福分是前世的因果。好人必有好報。前世的因果,決定了今生的命運。
  • 實拍:菏澤一中老校區
    1903年,初名曹州官立中學堂,歷經山東省立第六中學、冀魯豫邊區一中等主要發展階段,1954年改為菏澤一中。菏澤一中老校區處於菏澤市區中心地段,為曹州府衙舊址,融聚了古曹州的靈性智慧和文化脈氣。菏澤一中是百年名校,走出的學子遍布世界各地。
  • 人人值得一看——談前世 | 贈書《前世今生》
    佛在經上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這前世的因果,你看看現在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來世什麼樣的果報,現在造的因就是。 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這果!你就曉得前世造什麼樣的因;再看看現在社會大家造的因,我就曉得將來社會會有什麼果報。歷史是一面鏡子!這決定不是假的。
  • 菏澤一中教師之胡冰——教育是播種愛的事業
    他是菏澤一中高級教師的傑出代表,從教23年來,先後任數學老師、班主任、教研組長、級部主任等多項職務。在教學工作中,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積極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組織完成校級課題200多個、市級課題50個、省級課題20個,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教師行動研究能力。
  • 菏澤一中舉行2020秋季開學典禮
    >  9月4日,菏澤一中舉行2020至2021學年開學典禮。開學典禮由菏澤一中副校長、人民路校區校長朱效同主持,菏澤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李志獻,黨委副書記宋超、李佑東,副校長吳福彪、孫國銳、晁保平等出席活動。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菏澤市長陳平看望慰問菏澤一中教師 並為菏澤一中教育集團揭牌
    魯網9月7日訊(記者 洪常良)9月7日,教師節前夕,菏澤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平到菏澤一中走訪慰問教師,給廣大人民教師送去節日的祝福在菏澤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李志獻和副校長、人民路校區執行校長朱效同引領下,陳平市長一行來到高三年級教師辦公室一一和教師握手,陳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感謝大家為全市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
  • 牡丹區交警大隊為菏澤一中一佳校區2020級新生軍訓圓滿結束
    2020年8月30日下午4時整,菏澤一中人民路校區2020級新生軍訓閉幕式在操場隆重舉行。菏澤市交警支隊政委張俊福、牡丹區大隊副大隊長智慶昌,菏澤一中「警訓」總教官郭良營、菏澤一中校領導出席活動。立正 、跨步、向左向右轉、敬禮,一系列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