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開心地享用午餐。
每天上午7點、中午11點左右兩個時段,晉江羅山街道前沿社區小沿塘片的不少老年人都會從家裡出門,朝小沿塘老人活動中心走去,他們要在這裡吃早飯和午飯。記者了解到,從7月1日開始,小沿塘的7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去設立在老人活動中心的居家養老站的食堂內吃免費早午飯。
01
食堂內每天免費吃早午餐
「太好了,太好了,我特別開心,實在是太方便我們老人家了。」帶著保溫桶來盛飯的71歲老人曾玉珍說,丈夫腿有殘疾,子女又都在外做生意,照顧老伴的擔子平日裡都由她擔起來,原來每天早上要做飯、照顧丈夫、買菜等,感覺像陀螺一般忙得不可開交。「從7月1日開始,居家養老站內設立了食堂,每天上午7點和中午11點這兩個時間段,向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早午餐。」
和曾玉珍一樣帶著保溫桶來盛飯的還有蔡紅潭老人,她說,「老公中風了,來不了,我來幫他盛一些飯回去。現在我們兩個老人一天只要做一頓晚飯,太省事了,我的負擔一下子就減輕了,這個做法讓所有的老人都受益。」
當然,還有不少老人就在食堂內吃飯。昨日記者在食堂內看到,老人家們幾人一桌聚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聊聊家長裡短,非常開心。
02
老人食譜大有講究
記者在食堂內看到,昨日中午老人們的午飯是芋頭鹹飯配鴨蛋紫菜湯,白粥配腐乳,老人們可自由選擇。這看似簡單的家常菜,中間可是有不少講究呢!
「老人家吃飯其實比小孩還講究,我也是盡力滿足老人家的需求。」食堂的義工「大廚」鄭炳奎告訴記者,57歲的他平時是個幫廚,廚藝「還過得去」,為此就接到了食堂「大廚」的活兒。為了做好這個活,他可是做了不少「功課」。「老人家吃的飯菜,有三點特別重要:第一是要衛生,第二一定要做到軟爛,第三不能太鹹。衛生不用說了,肯定要做到的,飯菜要軟是因為老人的牙不太好,而且很多老人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狀況,所以飯菜一定不能太鹹。」
儘管是個沒有工資的活,且每天早上6點多就要到食堂內,一直忙到12點多,過了中午才有自己的時間,可鄭炳奎依然樂此不疲。「老人愛吃你做的飯,就是一種成就感啦!」兩個月來,鄭炳奎帶著其他義工一起,盡心地為老人們翻新菜單花樣,饅頭、包子、面線、滷麵……
03
錢款來自村民捐資
每天都為70多位老人提供兩頓飯菜,雖然都是家常飯菜,可每個月下來也是個不小的花銷,這些錢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所有的錢都來自村裡的熱心人士,有普通村民,也有做生意的,也有部分來吃飯的老人會定期捐個千八百的。」老人會會長鄭永遠告訴記者,居家養老站的食堂每個月的花銷在一到兩萬元,「其實可以說大家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啦!這兩天很多村民不時送來幾桶油、幾包米,還有醬油什麼的,一位在山區做生意的村民特意快遞來了香菇、木耳等山貨,說給老人家們嘗一嘗。」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只要還有一點能力,就會把這個食堂繼續辦下去,爭取越辦越好,讓我們這兒的老人生活也越來越好,老有所依。」老人會的吳玉英老人說。
前沿社區小沿塘這一居家養老的做法,也得到了羅山街道的肯定。「這樣的居家養老不僅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之間相處融洽、協調,也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羅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模式也讓老人和社區之間、老人和老人之間彼此關照,老人們也有了更多相聚的機會,不再孤單。(記者 曾舟萍 陳巧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