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今年春節電影市場分外火熱,春節七天長假的票房總成績突破18億元,刷新春節檔期票房紀錄,坐穩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位子。越來越多觀眾通過電商平臺提前購票,在線購票不僅方便、能定座,省去在影院排隊時間,更重要的是9塊9、19塊9的低價票層出不窮。
曾經被觀眾和媒體經常討論的電影票價高的話題不見,換之為電商補貼出來的低價票長此以往會否對市場產生負面作用?(根據廣電總局提供的票房數據計算,2013年全國平均票價為40.3元,而2014年平均票價下降為35.7元)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他們的網絡購票不僅沒有低價還要附加服務費,兩個市場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
眾所周知,電影發行商和影院會商定最低票價,一般在30-40元之間,觀眾僅花9.9元、19.9元就能買到,多數是由電商售票平臺及片方在掏腰包補貼,簡單地講,也就是電商和片方在「掏錢請觀眾看電影」。據了解,
《天將雄師》、
《澳門風雲2》、
《狼圖騰》、
《爸爸去哪兒2》等多部春節熱映的電影,均參與了電商平臺的低價活動。
從美團網旗下的貓眼電影,到擁有BAT背景的電商平臺,到生活信息類網站「大眾點評」,無不祭出「低價」這一必殺技。春節期間,貓眼電影以聯合發行方的身份,推出
《天將雄師》19.9元的低價票,大眾點評網主推9.9元看
《狼圖騰》;淘寶電影捆綁新浪微博預售電影票,從賀歲檔的9.9元一直延續到春節檔的19.9元。微信電影票通過微信紅包發送電影票優惠劵,並推出春節期間188元看12場電影的活動,平均票價僅15元;手機百度推出「
Angela Baby跟你約一票活動」,並大量投放電視廣告,通過手機百度購票減10元,通過百度錢包支付再減10元。格瓦拉、蜘蛛網等電影在線售票平臺也紛紛推出低價票活動。
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掀起電商爭奪在線售票市場的又一輪高潮。因為低廉票價,在線售票平臺短期內聚集了不少用戶,更多的觀眾頻繁走入影院,影院的生意也變得紅紅火火,看起來是個皆大歡喜的好事。但是部分業內人士卻對此憂心忡忡,在他們看來,低價票不僅影響影院價格體系,還會干擾排片,架空會員體系,甚至會形成行業內的不正當價格競爭。
電商「賠本賺吆喝」,9塊9的電影票還能撐多久,現在還是個未知數。除了賣票之外,在線售票平臺還能為電影產業做點什麼呢?分析美國在線購票網站的發展,會給中國電影帶來哪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