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佩嘉在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典禮的演講

2021-02-15 Political理論志

遠觀自己,相互扶持,航向不確定的世界

藍佩嘉

2019/6/1

各位畢業生,各位家長,各位老師,以及現場的啦啦隊、親友團,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代表臺大社會系的老師跟大家說幾句祝福的話。其實,我自從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了,自己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原因有兩個:其一,因為典禮上的致辭通常都很冗長、無聊,其二,因為我的哭點很低,在這種場合可能變得非常狼狽。今天,我會努力讓這兩件事不要發生。

首先,恭喜大家順利畢業!過去這四年來,你們很認真地完成社會系繁重而紮實的訓練,你們不僅在課堂與圖書館裡學習,也進入不同的田野操作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許多人也在社區、街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進行公共參與的實作,關心社會改革的議題。作為老師,我們從你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我在過去八年來開授《社會心理學》的必修課程(大家都有修過,有些人還修過兩次),每一年的期末作業我都請同學回顧他們的親子關係與童年經驗,並且回答以下的問題:你的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來自怎樣的階級背景,對於他們的教養方式有何影響?又形塑了你怎樣的秉性與機運?修課人數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位之間,每年我都大略統計了同學們家庭背景的分布。平均來說,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來自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也有一半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念大學,有些透過做小生意改善了經濟處境,也有一定人數的學生來自勞工階級的背景,他們的父親是黑手、司機、作業員,他們的母親是店員、菜販、清潔工。

現場的畢業生中,如果你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你應該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你的努力突破了結構的限制。駱明慶、林明仁等學者利用臺大校務資料或是全國的稅務資料,都發現親代的收入、資產愈高,教育支出也越高,而子代越容易就讀公立大學、頂尖大學。不論是在過去獨尊聯考的時代,或是多元入學的管道,都出現類似的現象。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也受到學校老師及其他社會的善意支持。許多來自階級弱勢家庭的同學告訴我,因為遇到一位相信他的老師,因為未婚姑姑的細心呵護,讓他們接觸到更豐沛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機會。當這些同學穿越階級界線或是跨過城鄉差異,來到臺北、臺大求學,這樣的經驗往往帶來許多非預期的文化衝擊。我也想告訴你們,這些不安全與挑戰所培養出的韌性與彈性,在未來都會成為你人生裡豐碩的養分。

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同學,看完我的研究論文後會驚訝地說:「啊,原來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當然,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也很努力,但是,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努力的人,他們並沒有類似的機運,因而在遇到某個瓶頸時滑落了。所以,請你記得,形式上的「公平」,並不是實質的平等。

在臺大教書、讀書的我們,其實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得利者。我們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我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譏笑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同理心」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能力,這不是要你同情不幸,可憐弱勢,而是能夠透過分析與比較,看穿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進而反思自身的限制與盲點。

菁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我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讓我們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價標準。站得遠一點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而要把世界放在你的中心。

我也要感謝在場的家長。當初,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後來,也沒有逼著他們轉到貌似較有市場價值的科系。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的角色是什麼?我想借用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比喻,我們要做孩子的園丁,而非木工師傅。木工師傅在意的是精確規劃,企圖降低混亂與不確定。但其實,教養更像照顧一座花園或菜園,我們只能定期澆花施肥,給予充分的日照與安全的環境,大自然、風土、天候都充滿不確定性,開花與結實令人驚喜,但蟲害等意外也難以避免。未來的路上,請繼續給予孩子們支持,讓他們有摸索與嘗試的機會,讓他們逐步打造自己人生的藍圖。

為人父母者,需要提醒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人子女者,也要記得「你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我不贊同父母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承擔感恩或回報的義務,但我也不認為子女有把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支持當成天經地義的權利。待會請抱抱你的父母與家人,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與困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讓我們摸索照護彼此的方式,尋求相互滋養的可能。

各位畢業生,你們即將離開這所系館、這個校園,甚至這個國家,航向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出發前我想送給大家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希望它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陪伴你,就像我時時提醒我自己:

首先,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十多年前我開了一場小型眼部手術,當醫生剝開我的角膜,完全沒有光的那一刻,我感到極端的恐懼,突然我想到可以這樣鼓勵自己:「你就當作在做田野觀察好了!」瞬間我勇氣充滿,細心「觀察」(雖然看不到)醫生說話的口氣與動刀的方式,好像回去可以寫兩頁田野筆記。我跟大家保證,未來的人生絕對比統計考試、研究法團體報告來得困難許多,你一定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你難免會經歷失敗與挫折,你必定會有時感到彷徨無助。這些時刻,我希望你能帶著做田野的心情來面對人生,不論研究發現為何,過程本身便是重點。祝福你內心中有不滅的田野魂,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燃起勇敢與堅持的火苗。

第二,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不安全與不確定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常態,產業與科技日新月異,全球與在地交互影響。大學教育能提供給你的,不是人生的地圖或說明書,而是探索的羅盤與工具箱。我希望你們的眼神中能永遠閃爍好奇的光芒,視不安全與不確定為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不斷質疑單一的框架或二元的分類,同時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家庭組成,因為,唯有在生態多元的菜園裡成長,我們才能欣欣共榮。

第三,時時遠觀自己,重建結構的磚牆。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社會學學得越多,越感到無力。課堂上談到的問題,父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大家要記得,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結構」,我們就是「結構」的一部份。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也就是說,結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做性別」,複製種族刻板印象,漠視階級不平等。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重建。改變絕非一蹴可就,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

最後,我期望你們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扶持他人,做一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也許有一天你會成為父母,或者,你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拉拔下一代的孩子。你不需要發大財,成為臺灣之光,甚至徵服宇宙,但祝福你們能成為更好的照護者,滋養自己,也扶持他人。謝謝大家。

(轉載自公眾號 食菠蘿不吐葡萄皮。 食菠蘿不吐葡萄皮經藍佩嘉老師同意轉載自其個人臉書頁面)

點擊下圖,了解關於(梅雨)6月上旬理論志專輯

「史丹福大學周雪光老師論文專欄「信息



Political理論志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李立

文獻審核 | 謝曉峰 託克齊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本文為Politcal理論志轉發

圖片來自網絡,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歡迎投稿,投稿請聯繫

uctqll2@ucl.ac.uk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即可一鍵關注

對國內外,不管是洋的,還是土的political theory與sociology theory進行介紹與自我評述,定期組織各科大佬參與評論:翻譯、科普、評論是我們的三個小目標。

我們期待

政治學與社會學人

「熱愛生活,熱愛中國。」

含情脈脈地摸索中國的政治與社會

相關焦點

  • 藍佩嘉老師在臺大社會系畢業典禮的致辭
    遠觀自己,相互扶持,航向不確定的世界藍佩嘉2019/6/1各位畢業生,各位家長,各位老師,以及現場的啦啦隊
  • 北大社會學系畢業典禮∣我是學社會學的
    我是學社會學的 楊小冬 2017.7.2(作者近照) 首先,我很榮幸被邀請參加各位師弟師妹的畢業典禮!恭喜你們圓滿完成學業! 我今天早上6:00 起床,穿上新熨的襯衣,趕早班機從上海飛北京,參見北大社會學系2017年本科研究生畢業典禮。我被邀請代表畢業生發言寄語,這讓我受寵若驚。在飛機裡等到11:30終於被告知「由於航空管制原因」航班取消。完了!今天下午想說的話已經在腦子裡排練了很多次了,只好儘早給晶晶老師電話表示遺憾。國鑫老師來電話問是否可以寫成文字代讀?當然!我欣然同意!
  • 社會學系2018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
    2018年7月7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8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共有190名2018屆社會學系畢業生、系黨政領導班子全體成員,20名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近400餘人參加了本次典禮。典禮由社會學系2017級碩士研究生張恆主持。
  • 龍應臺:我們的村落—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演講
    據臺灣媒體報導:6月10日,臺灣暨南國際大學前校長、現任臺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的李家同,應邀出席金門大學畢業典禮,在致詞時因臺下學生進進出出
  • 龍應臺:我們的村落——2011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演講
    據臺灣媒體報導:6月10日,臺灣暨南國際大學前校長、現任臺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的李家同,應邀出席金門大學畢業典禮,在致詞時因臺下學生進進出出,走了一大半,忍不住直接在臺上「炮轟」學生和學校對演講者的「相當不尊重
  • 畢業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9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順利舉辦
    6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9年畢業典型暨學位授予儀式於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順利舉辦。系黨政班子全體成員,21位教師代表,155名2019屆社會學系畢業生,家長代表等近400餘人參加了本次典禮。典禮由黨委副書記石長翼主持。畢業生原創話劇《田野路上,守望初心》為典禮拉開序幕。
  • 光明日報:畢業典禮校長演講彰顯大學精神
    原標題:畢業典禮校長演講彰顯大學精神   優秀的大學校長致辭,絕不僅在於會說「漂亮話」,會模仿幾句「網言網語」,更在於以恰當的方式將大學精神表達出來,並對時代與社會的精神、風氣,有敏銳的把握和回應能力,讓人從中感受到一所大學之於時代和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如此也才能體現其「大」所在
  • 李開復臺灣大學畢業演講:臺灣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情味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大學6月4日舉行畢業演講,邀請創新工場創辦人暨執行長、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以「金字塔‧魔法棒‧愛心─進擊的AI時代」為題,發表演說。 李開復表示,AI(人工智慧)在未來十年,能在任何任務導向的客觀領域超越人類,將取代人類 50%左右的工作。
  • 希拉蕊·柯林頓耶魯大學2018畢業典禮演講
    希拉蕊·柯林頓重返母校參加耶魯大學參加2018年畢業典禮活動 Class Day 並發表演講。希拉蕊是耶魯大學校友。
  • 2014大學校長畢業典禮演講:新官話與套話並存?
    大學畢業演講走入公眾關注視野,似乎始於2010年,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在畢業典禮上一篇充滿網絡熱詞的演講,不僅贏得掌聲,還迅速成為眾多校長競相模仿的範本,此後的演講動輒引用網絡語言,內容煽情且多有重複。
  • 最有影響力美國大學十佳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最有影響力美國大學十佳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2016-06-21 10:57 來源:英語沙龍雜誌 作者:
  • 藍佩嘉:教養的目標不只是私人的成功
    今天的單讀訪談,單讀編輯劉婧將對話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揭開當代年輕人「生育焦慮」背後的社會癥結。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性別、家庭、國際遷移與社會不平等。
  • 蘋果公司CEO庫克在史丹福大學2019年畢業典禮的演講
    耶魯大學校長2019年畢業典禮演講:你們的追求是什麼?蘋果公司CEO庫克杜蘭大學2019年畢業典禮演講Facebook營運長2018年麻省理工(MIT)畢業典禮演講給畢業生的小建議:正視你的無知希拉蕊在亨特學院2019年畢業典禮的演講哈佛大學校長2019年畢業典禮演講
  • 史丹福大學邀蘋果CEO庫克為畢業典禮致辭,14年前賈伯斯也曾演講
    有趣的是14年前,蘋果創始人賈伯斯也曾經受邀為史丹福大學2005屆畢業生發表畢業致辭,那次演講非常經典,其中賈伯斯的至理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心若愚)就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提到的。
  • 蘋果CEO庫克在2019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蘋果CEO庫克在2019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2019-06-18 14:2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蒂姆· 庫克2018年杜克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請和我一起歡迎蒂姆·庫克Please join me in welcoming Tim Cook,我們2018年的畢業典禮演講人our 2018 Commencement speaker大家好,「藍魔」們Hello, Blue Devils.
  • 2013奧普拉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2013奧普拉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視頻) 2013-08-14 14:30 來源:網絡 作者:編輯整理
  • 她是馬裡蘭大學優秀留學生,因畢業典禮的演講,成為中國人的恥辱
    而且這句話的來源還是一位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優秀留學生,簡直讓人唏噓震驚。據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發表畢業演講時,可謂口無遮攔,在畢業典禮上大言不慚的說「美國的空氣都是香甜清新的,是奇異的奢華,」還說什麼自己被完全震驚了。
  • 臺大社會系畢業典禮演講: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 【畢業季】12字「臨別的希望」——羅俊校長畢業典禮演講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以校友身份參加典禮,並以「母愛」為題演講。陳建華還代表市政府向中山大學贈送《廣州大典》。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是「男神」羅俊校長上任以來首次參加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其堅持了與畢業生一一握手的傳統,並為畢業生留下了難忘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