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年輕人們意氣風發地奔赴全國各地,目的只有一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設工業化的新中國。
1958年,「二五計劃」開局之年,以興建鋼鐵企業為主的工業生產建設高潮,席捲全國。這一年,湖南湘潭鋼鐵廠、漣源鋼鐵廠、衡陽鋼鐵廠……相繼破土動工。
張良莊,第一代漣鋼人,當年響應國家號召,1958年來到漣源鋼鐵廠,希望為自己家鄉的工業化建設做點貢獻。
「剛來的時候,黃泥塘還是遍地黃沙,我們就睡在幾根柱子撐起的工棚裡,吃的是南瓜藤。也沒覺得苦,只想著能早一天用上自己煉出來的鋼鐵。」
1958年9月17日,漣鋼一號高爐流出的第一爐鐵水,改寫了湖南木炭煉鐵的歷史,奏響了現代鋼鐵工業前進的序曲。第一代漣鋼人憑著滿腔熱血,用青春與奮鬥在這片荒野之上建設起了十裡鋼城。
那是一個如火如荼的年代,從貧窮的廢墟上站起來的中國工人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與幹勁,投身於祖國建設。在這些鋼花四濺的熱浪中,揮釺鏖戰的爐前工人,成為了當時中國工人的標誌性形象。
作為那個年代的青年偶像,「修爐狀元」張良莊忘我的勞動熱情和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漣鋼人。
痴迷於制氧工藝的伍平華就是其中的代表。憑藉著對機器的無限熱愛,對生產技能的狂熱崇拜,這個初中都沒有畢業的農村青年,自入廠起就深深地扎入了改造設備的長久戰中。
學電腦、學繪圖、學工藝、學修理……他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鑽研熱情,大膽創新、精益求精,帶領大家開闢了公司制氫、制氬、醫用氧等全新領域,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如今,年入古稀的伍平華仍然會出現在項目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中國匠人的精神。
如今已年近80但精神矍鑠的張良莊老人一直珍藏著一枚全國勞模獎章,承載著幾代鋼城人無怨無悔地付出與奉獻。對他而言,這份建設新世界的雄心、千錘百鍊的決心、追求卓越的匠心,就是他懷著赤子之心,奉獻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從天塹之橋到雲端大廈,從九星攬月到深海油田……今日的中國鋼鐵在無數「超級工程」中大顯身手,挺起了中國製造的脊梁,為新中國工業的砥礪與騰飛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這些激動人心的捷報,與那個火熱的年代遙相呼應,書寫著一個民族的自強神話。50年代,共和國的拓荒者們,用鋼鐵般的意志,默默澆築起新中國繁榮富強的基石。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歷經一個甲子的風吹雨打,依然激發著億萬人民用勞動託舉夢想的豪情,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