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一雲
ID: yidianxinlixue123
(文末有福利哦)
其實一直有回答網友的問題,最近打算每周末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問答,做個匯總,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筆芯!
問:有沒有和我一樣?面對疫情感覺到自己身上哪哪都不舒服?
答:很多人都和你一樣。
最近宅在家多日的人,很多都焦慮不安,看新聞、刷朋友圈,感到恐懼、心慌,甚至感覺自己渾身不舒服,懷疑自己有疑似症狀。
關於這種情況,可以用「感覺剝奪」的實驗來解釋,這個實驗是心理學家1954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的實驗室進行的。被試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被試的學生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24小時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時間儘可能長(只要他願意),他們有吃飯的時間、上廁所的時間。
同時,每個參加實驗的學生都戴著半透明的塑料眼罩,戴著袖套和手套,他們所待的房間也是隔音的,這一切都是為了限制他們的觸覺、視覺和聽覺。
剛開始,參加實驗的學生很開心,覺得躺著就能把錢掙了,還能趁被隔離的時間寫寫論文什麼的。
可是,幾天之後,被試學生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他們報告說,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感到煩躁不安,甚至出現幻覺。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長期的宅,再加上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人出現焦慮等症狀是正常的。
如果你也和題主一樣,感覺身體不舒服,就需要做一些身體和心理的調節。
首先,要減少過多信息攝入。最近的負面消息太多了,每天看這些,是人都會有心理負擔。建議大家只從官方渠道和平臺獲取信息,屏蔽其他的小道消息。科學地看待疫情,也要對國家、對政府有信心。
其次,在家也要進行體育鍛鍊。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開合跳之類的運動,讓身體動起來,有利於情緒的調整。
再次,找點事情做,不要讓自己太閒。人閒著的時候,難免想東想西,在家工作,或者做點感興趣的事情,心情會好很多。
問:別人不如你,你會自信,反之,你會自卑,自信就是比較出來的嗎?
答:不,越自信的人,越不會和別人比較,因為他的自我價值,不靠別人來評價,不需要外界認可。
他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他對自己的認可,不是建立在某種身份、地位或者別人認可上的,也不是從和別人比較的優越感中得到的。
他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不會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發生變化,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感。
相反,靠和別人比較來獲得自信,是極度的不自信。這種「自信」是虛空的,隨時可以崩塌,因為比他好的、比他強的數不勝數。
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一定不能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之上。
問:抑鬱症不想說話,偏偏身邊同事說話喜歡開玩笑,每天應付他們感覺好累,怎麼辦?
答:親,你需要一點「被討厭的勇氣」。
抱抱你,患上了抑鬱症,自身情緒都難以排解,還要去應付人際關係,的確很累。
但你也可以試試改變,對於不想開的玩笑,不回應,看看自己的心情有沒有變化?
很多人覺得和周圍同事打成一片,搞好關係很重要,合群比較好,至少不會被排擠在集體之外。但如果合群,是用自己的隱忍換來的,不如不要。
《烏合之眾》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我引用這句話,當然不是說你沒有是非感,而是說你在自我感受和集體歸屬感之間,選擇了後者。也許有人對於應付玩笑遊刃有餘,但你不一樣,你不喜歡應付這些,那麼,勇敢地做自己,在他們開玩笑的時候,你不說話,試試看。
人不要為了維繫關係而委屈自己,尤其對於你。
我們需要大膽地表達自己,才能在關係裡感到舒服,才能有一段真實的關係。這個「真實的關係」,指的是和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不迎合,不擔心對方拒絕,不害怕他們不喜歡我們,我們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不過分用力去維護關係。
在這個基礎上的關係,才是健康的。
另外,你要多關心自己的情緒。
多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抑鬱、會焦慮,試著分析這些情緒的來源,想一想自己曾經有過什麼成功的解決情緒的辦法,有必要時,寫下來,一定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這期的問答匯總就是這些啦,第二期回答會在下周六發布。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周末愉快
作者簡介:楊一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掌控情緒》作者。微信公眾號:一點心理學(ID:yidianxinlixue123)。
常常有讀者在後臺留言,想學習心理學,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關於自學,看書(尤其是經典書),是最好的入門方法,可以讓你對心理學有基本的了解。至於心理學專業人士,讀經典書目,當然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為回饋讀者,我們特地準備了一份大禮包:100本經典心理學電子書。
免費領取辦法:掃描(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一點菌微信,即可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