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蘭向記者展示其製作的手工皂。
李旺蘭製作的手工皂。
李旺蘭在家裡的實驗室製作手工皂。
平日裡,他掌管著玉林市兩家著名的印刷包裝、汽車配件企業,公務繁忙。閒暇之餘,他卻喜歡靜下心,待在工作室裡潛心研究手工皂製作。他是李旺蘭,廣西正泰印刷包裝集團董事長,也是玉林民間屈指可數的手工皂製作工藝傳承人。現在,對手工皂有著特殊情懷的他,準備申請將手工皂製作技術列入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深諳玉林手工皂發展史
17歲便獨當一面
「我很小就開始接觸手工皂製作了,因為父親就是從事這個行業。」在正泰集團辦公室,說起與手工製作肥皂的緣分,李旺蘭滔滔不絕。
解放前,李旺蘭的父親李英在廣州灣(現湛江市)紹昌肥皂廠工作,擔任技術員,是肥皂製作行家。上世紀40年代初,玉林土紗土布生產遠近聞名,產品遠銷桂東南和粵東地區。而生產土紗土布的主要原料是舊棉胎,但需要用肥皂洗滌、拆解後方可進行紡織。當時,在玉林城區大新村,實業家陳渭宗開辦了一家紡紗織布廠,肥皂需求量大,但玉林沒有肥皂廠,生產受限;為降低生產成本,陳渭宗決定在玉林生產肥皂,並親自到湛江重金聘請李英回玉,生產雪梨牌肥皂和棉被梘,由此創辦了玉林第一家肥皂廠——玉林麗華梘廠,玉林肥皂生產由此起步。
解放前夕,陳家人不願繼續持有生產設備,玉林麗華梘廠倒閉,李英只能改行另謀出路,與人合夥組建玉林天龍化工廠,生產酒精、蘇打等化工產品。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玉林組建玉林縣化工廠、肥皂廠,玉林市肥皂廠等。李英一直承擔技術工作,直到退休。1986年,玉林市肥皂廠關閉併入玉林市毛巾手帕廠,肥皂生產在玉林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肥皂廠幾經更名、變遷,但李英依舊是廠裡的技術核心。
「父親在家裡做肥皂,我就在旁邊看。」李旺蘭說,原料就是從市場上買來豬油、牛油、椰子油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非常匱乏,家裡自製手工皂,一來可以自用,二來可以拿去賣,補貼家用。李旺蘭回憶,那時,父親技術觀念很強,經常帶他到廠裡觀看各個生產過程,認為「家有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所以很有意識傳授他手工皂製作的技能。
正是從小耳濡目染,使李旺蘭年紀輕輕就基本掌握了手工皂的製作技能。
1968年,17歲的李旺蘭在家待業,那一年,蒲塘鎮手工業社籌備生產肥皂,專程請李英去做技術指導,但因特殊原因,李英不便出面,李旺蘭便毛遂自薦去該鎮手工業社指導手工皂生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旺蘭踏上了去蒲塘鎮的道路。在生產中,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李旺蘭就打電話向父親請教,甚至請父親親臨指導,終於成功製作出首批手工皂,在當時的蒲塘鎮引起很大的轟動。
「這是我第一次獨當一面,對手工皂製作更有信心了。」李旺蘭感慨道,他在蒲塘鎮手工業社連續做了3個月,月工資達50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為正式員工的月工資也才20元。
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玉林的土紗土布恢復生產,手工製作棉被梘又派上用場,以滿足土紗土布需求;兩三年後,隨著土紗土布退出市場,手工製作棉被梘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