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都在哪裡生活——藏民活動區域大揭秘

2020-12-25 火雲雜談

網紅丁真是藏民,家怎麼在四川?為什麼好多省份都有藏民,想要了解這幾個問題,看完這篇文章你就全明白了。

藏民活動區域俗稱「藏區」,「藏區」即指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等地的藏民活動區域。

按省級分有雲南藏區、四川藏區、甘肅藏區、青海藏區。

青海的藏族自治州有六個,分別是玉樹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兩個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還有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印度侵佔中國的兩個中小型藏區即拉達克(清朝後期英屬印度搶佔的)和藏南地區(1948-1960年步步侵佔的)。

另外,在國際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不丹王國和錫金也屬於藏區。

三大藏區

三大藏區是衛藏、康巴、安多。

衛藏

衛藏:吐蕃時期曾設「衛藏四茹」,一向被視為吐蕃本部。元朝、明朝稱為烏思藏(藏文:,威利:dbus gtsang),烏思指前藏,藏指後藏。清朝以來稱為衛藏,烏思在清朝改稱為衛。

衛藏指的是西藏拉薩、日喀則一帶。

衛藏包括:

衛,又稱前藏,東起怛達拉山,西到崗巴拉山。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拉薩市、那曲市、阿里地區,山南市和林芝市西部(林芝、工布江達、米林、朗縣四縣);

藏,又稱後藏,由崗巴拉以西,直到尼泊爾交界。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日喀則市(北方小部除外)。

康巴

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裡藏族自治縣,西藏的昌都市,那曲東三縣,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等地區)。藏區有典: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

(ps:丁真的家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縣,屬於康巴地區。)

安多

安多藏區的

範圍,包括四川阿壩州(部分)、甘肅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縣、青海除玉樹藏族自治州。它們全部位於藏族分布區的邊緣地帶。最權威的藏傳佛學院拉卜楞寺就位於甘肅甘南州,十世班禪大師同樣出生在青海安多藏區,全球聞名的可可西裡、藏北羌塘無人區、久負盛名的熱貢唐卡藝術,以及紅軍長徵最艱苦的草地穿越,都在這片土地孕育。

藏族古代對整個藏區有多種地理劃分法,如衛藏四如、阿里三圍、多康六崗等,再如衛藏、康巴、多麥(安多)的劃分。後一種劃分法,在元代就已出現了。並對三個地區的特徵,概括為「衛藏法區,康巴人區,安多馬區」,其義為衛藏是佛法興盛之地,康巴的人長的高大英俊,而安多是產寶馬的地方。這種概括,已不單純是一種地理概念,而給地域賦予了一種文化的內涵,即三區的劃分是以文化特徵為依據。安多地區有廣闊無垠的大草原,黃河上遊的草原、環青海湖草原,都是優良的天然牧場,藏族地區最豐美的草原均在安多。草原為藏族遊牧民提供了生存空間,並相應地產生了高原遊牧文化,即適宜於高海拔地帶的一種生活方式,積累了豐厚而實用的高原生存經驗。「安多馬區」顯然概括出了其遊牧文化的特徵。

藏文化區域歷史演變

藏文史籍《青史》記載,遠古,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歲月的變遷,海水漸縮,大地隆起,遂有人類生息繁衍。根據考古發現,喜瑪拉雅山脈北側定日地區有眾多古海洋動物化石出土,新舊石器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在青藏高原各處多有發現。

藏人遠古傳說"鬼神"橫行雪域,進而十二邦國、四十二小邦國並立,互相徵伐不已。7世紀初,活躍在雅隆地區的悉博野(今山南境內)王松贊幹布一統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統一政權。

吐蕃政權的建立、興旺,使西藏高原上分散的各大小邦國(部落)逐漸統一,形成了今天稱之為藏族的民族。公元634年,唐朝首次派遣使者馮德遐出使吐蕃。

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崩潰,西藏地方形成十多個分散割據勢力,互不統屬,延綿400餘年,史稱分裂割據時期。13世紀,中國北方興起強大的蒙古汗國,徵西夏、滅南宋,建立了西藏地方在內的多民族統一體--元朝。西藏地方政教勢力薩迦在元朝支持下建立薩迦政權,治理西藏地方事務。此後西藏地方歷經帕木竹巴、藏巴第悉、噶丹頗章等三個地方政權。

西藏歷史上廣為流傳,至今人們頻頻使用的一些地域名稱可追述到1300年前。吐蕃時期,西藏本土設置了五個稱之為"茹",一個稱之為"赤德"的行政軍事區域,即衛茹、約茹、葉茹、茹拉、松巴茹和象雄赤德。衛茹意即中部地區,轄境包括今拉薩市轄區,約茹為左翼地區之意,含今山南地區全部、林芝地區部分地方,葉茹為右翼地區之意,包含今日喀則地區昂仁、謝通門、南木林和拉薩市尼木等等縣,茹拉轄今日喀則地區江孜、拉孜、定日、仁布、聶拉木五縣和日喀則市,松巴茹核心地在今昌都地區丁青縣、轄區包括昌都地區西部和那曲地區東部,象雄地域廣闊,所轄地區包括今阿里地區、那曲大部、日喀則地區西部仲巴、薩噶、吉隆等地。薩迦政權時期,設立薩迦"本欽"(長官)制度,掌管西藏地方事務,下設13個萬戶府,以萬戶府之名呼其地名,如帕木竹巴萬戶府(今山南乃東、桑日兩縣)、甲馬萬戶府(今拉薩市墨竹工喀縣甲馬鄉)、亞卓萬戶府(今山南浪卡子縣)等。帕木竹巴政權時期開始建立宗豁級政權,最初建有13個宗和數十個豁喀,至噶丹頗章政權時期,宗豁制度逐步完善,西藏許多地方以某某宗或某某豁喀呼其地名。

歷史上從純地域角度把西藏分為四個部分:阿里、藏、衛、康。阿里原意系吐蕃王室所統領地區,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末代國王朗達瑪後裔遠走喜瑪拉雅山脈西部地區,在今西藏阿里、印度拉達克、尼泊爾西北部山區建立了眾多小王國,藏語統稱作mNgas-ris,即阿里。"阿里"有阿里二"圍"之分,也有上阿里、下阿里等之區別。今阿里地區札達、普蘭、日土等地為上阿里,今日咯則地區吉隆縣轄境為下阿里。"藏"指雅魯藏布江中上流域地區,傳統上其核心地區有今日喀則地區日喀則市和江孜、白郎、南木林、拉孜、定日、聶拉木、謝通門等市縣轄境。藏亦有藏堆、藏麥之分,意即上藏區、下藏區。"衛"意即中部地區,主要指今拉薩市轄區(不包括當雄、尼木兩縣)。"康"字有邊遠、邊境之意,西藏東部今昌都地區和與西藏毗鄰的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樹州藏區稱之為康區。康區有六"崗"之地,又有康堆(上康區)、帕康(中康區)、康麥(下康區)之分。"多康"一名,意即安多、康,為青海藏區和康區總名,今昌都地區亦包括在內。康區又有"多麥"之稱,如原西藏地方政府設在昌都的金沙江以西康區管理機構稱為"多麥"總管。

遊牧於藏北廣袤地區牧人在藏語中稱之為羌巴(Byang-pa),意即藏北人又稱之為霍巴(Hor-pa),原義指藏北之蒙古族後裔,後其義延伸,泛指藏北牧人。居住在地勢相對低下的溝谷地區的農人稱作絨巴,意即溝谷之人。又如雲絨巴、卓巴,則其義為農民、牧人。

西藏一直自稱"博"(Bod)或"博康"(Bod-kams),藏族自稱博巴(Bod-pa),千年不變,但不同地區之人有不同稱呼。一般地名之後加一個主格詞尾"巴"(pa)或"布"(po)。

《舊唐書》、《新唐書》謂藏族乃為漢代西羌之後裔。至唐代,藏族建立的政權被稱之為吐蕃,把吐蕃政權強盛時期統領的今青藏高原,稱為大蕃。宋代沿唐代之說,曰西藏或藏族為吐蕃。元代曾用吐蕃、西番、西域等稱呼,更多採藏語中"衛"、"藏"二詞的變音譯"烏思藏"來泛指西藏核心地區。烏思此乃藏文"衛"(dBus)字轉音,思系後加字"薩"之(Sa)讀音,指西藏中部,即後來的前藏地區。藏為藏文"藏"字(gTsang)音譯,指稱後來之後藏地區。以"納裡速古魯孫",即阿里三圍,稱今阿里和日喀則地區吉隆縣縣境。康區稱作"朵思麻",乃藏語"多麥"之古音譯。如元代設在西藏本土的軍政機構稱為"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尉使司都元帥府",康區的稱為"吐蕃等路宣尉司"、"朵思麻宣尉司"。明代仍以"烏思藏"、"朵甘"呼作西藏的不同地區,並設有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明代行政機構名稱)指揮使司。清初藏區皆稱土伯特,或圖伯特,此乃襲用蒙古人對西藏的稱呼,而用唐古特稱藏族。康熙年間始用"西藏",可能從烏思藏中取"藏",泛指衛、藏、昌都、阿里、藏北等地區,又因西藏地處中原之西之緣,從漢字習慣名稱西番、西域、西吐蕃等中納西字,合成"西藏"之名。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先後冊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第五世班禪洛桑益喜後,以達賴居住的拉薩及傳統的"衛"地區被稱作前藏,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及傳統"藏"地區被稱為後藏。

英文譯西藏為Tibet,乃原自吐蕃--土伯特或吐蕃--圖伯特一詞。蒙古、阿拉伯等人向來把藏族稱作土伯特或圖伯特,後西方人把土伯特或圖伯特一詞在英文中轉寫成Tibet。

1965年9月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地區--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東西最長處相距2000公裡,南北最寬處相距1000公裡。面積為122萬平方公裡,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人口260多萬,主體民族為藏族,佔94%,還有門巴、絡巴、漢族、回族等民族。它位於中國西南邊疆,東面、東南面為金沙江,與四川、雲南隔江相望,西部和南部是喜瑪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北界為崑崙山、唐古拉山,與新疆、青海毗鄰。現今西藏自治區轄1市6地區,即拉薩市和日喀則、昌都、那曲、山南、林芝、阿里。這種行政區域的設置是在傳統的地域基礎上形成的。拉薩、日喀則、昌都的各自轄境基本上是傳統的衛、藏、康(金沙江以西)地區;那曲、山南、林芝各自的轄區是傳統的羌搪、洛喀、工布地區;阿里轄有轉統的上阿里地區。

中國除西藏自治區以外,藏族還分布在川、青、甘、滇。這些地區的藏區成立有地、縣兩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四川有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青海有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哈薩克、藏族自治州,甘肅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雲南有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青海玉樹、雲南德欽藏區傳統上與西藏昌都合稱康區,以上地區的藏族被稱作康巴,四川阿壩、青海海南和黃南及海西、甘肅甘南等藏區稱之為安多,其地藏族被稱為安多瓦,即安多人。

相關焦點

  • 藏民虔誠的朝聖—磕長頭
    心之所向就是信仰今天去夏河的路上,我們親眼目睹了藏民敬虔的朝聖—磕長頭。我把車遠遠地停在她前面,然後行走返回去。就想近距離地觀看她。藏民磕長頭朝聖的目的絕非是為自身祈福,而是在「祈求未來世界更美好,祝福世間所有生靈平安吉祥」。不得不聯想到,我們經常所看到的燒香拜佛之人,破財免災,保佑發財、保佑升官,是他們永恆的祈福主題。其實質僅是在為了自己的私慾,與敬拜的神靈做私下交易。這與藏民的信仰目的,大相逕庭。
  • 甘南州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學校文化建設
    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在古老的大夏河畔,有一所書聲朗朗、生機盎然,培育民族人才的搖籃——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在拉卜楞藏民小學文化建設中,盛鼎文化設計師採取拉卜楞藏民小學理念文化和特色文化相結合的模式
  • 藏民朝聖的別樣「聖寺」,來一場心靈的洗滌之旅吧!
    岡仁波齊是一部反映藏民一路朝拜的電影,他們的目的地在西藏拉薩。除了在西藏之外,在西北的青海省也有這麼一座藏傳佛教的寺廟,它就是塔爾寺。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距離省會西寧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塔爾寺先有塔後有寺,故名塔爾寺,它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中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所建的, 它是中國西北的藏傳佛教活動中心,在中國甚至東南亞地區都有崇聖的地位。五月末的青海還帶有些許冷意,經過黃河的支流湟水也水勢不豐。我們來到了塔爾寺的門口,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八座白塔。
  • 氣球:精緻沉穩影像風格 貼近藏民生活
    再上一部《塔洛》,提前徵戰金馬,拿下最佳改編劇本,時光君至今還記得金馬給它的頒獎題詞——「聚焦藏人生活景況,以黑白影像粗糲質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蒼涼,更縮影這一代藏族青年的內心迷惘。在心靈的高原上壯遊,以為走得那麼遠,其實仍躊躇傳統原生文化與現代文明間,欲離何曾離,雲空未必空。」  用以引述其大部分作品,都不為過。
  • 川藏線上的藏民看見「窮遊女」就笑,原因令人噴飯
    跟藏民拉了些家常,問問平時吃什麼飯,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等等,藏民們也都很熱情。正在聊天時小編突然發現了一個身影,看著很熟悉。遠遠的,藏民們便開始笑起來,有人說,又來了一個,今天這是第三次了。原來藏民們正在笑的就是傳說中的「窮遊女」。
  • 藏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有人買來當紀念品,你見過嗎
    去一個地方旅遊,人們都喜歡買一些當地特色的東西回來,以此當作是紀念品。如果你去到西藏旅遊,你會帶紀念品回來嗎?藏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有人買來當紀念品,你見過嗎?藏民藏刀,又稱為「折刀」,為了紀念藏族英雄折勒幹布而命名。藏刀已經有1600多年的生產歷史了,是西藏人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用具。
  • 青鐵通車將改變藏民閉塞生活 阿媽可去拉薩(圖)
    扎西叫小兒子給記者倒奶茶喝,在進藏前,朋友就說,要多喝藏民家的奶茶,對適應高原有好處,也許是心理作用,喝下去後,確實感覺好多了。  坐了一會兒,雙方的溝通越來越「困難」。還好,扎西及時催小兒子找來了「翻譯」。不一會兒,一位藏族婦女走了進來,懷裡抱著一個小男孩。她裹著頭巾,只露出眼睛,因此看不出她的年齡,更欣賞不到她的秀麗姿容。
  • 一個「安全套」引出的藏民故事——信仰與現實衝突下的「性壓迫」
    導演藉助氣球這一道具,描繪出藏族女性遭受的「性壓迫」以及生存困境,她們的愛與痛,掙扎與覺醒;更探討了傳統藏族宗教、信仰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隔閡與激烈衝突,勾勒出這片神秘遙遠土地上,藏民內在精神的撕裂與搖擺。這部電影成功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的「地平線」競賽單元,在平遙電影節上頗受好評,曾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等多項重磅提名及獎項。
  • 90後女孩徒步79天,翻雪山時曾斷糧,被藏民收留過年
    照片中的這位女孩子叫張月絢,是一名大四的女學生,96年出生的她也是一名熱愛徒步旅行的90後。今年2月10號,她和男朋友從香格裡拉徒步出發,一路翻山越嶺途徑德慶、梅裡雪山、丙察左、來古冰川等地,來到了西藏的波密縣。這一路下來,他們可謂歷盡千辛萬苦。
  • 青藏高原沸水達不到100℃,藏民是怎樣把飯煮熟的?解開多年疑惑
    估計大家都聽說過,在青藏高原上麵條是煮不熟的,煮的時間短了不熟,煮的時間長了就成了糊糊,米飯煮出來也是夾生的……這是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壓低,導致水的沸點比較低,不到100℃就沸騰了,沸騰之後水溫就維持在沸點溫度,不會再上升了,根據測量,拉薩沸水溫度還不到90℃!
  • 新村新氣象,藏民融入現代社區新生活
    走進川藏|新村新氣象,藏民融入現代社區新生活 從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縣城駕車沿著318國道一路往西北駛去,不到20分鐘便可到達該縣的江達鄉唐丁村。
  • 我要上觀網|新時代藏民磕長頭有保障 朝聖方式多樣化
    隨手找找舊日傳記、筆記,老照片記載到處都是,比如「1940年冬,四個康巴漢子正在拉薩街道上吃飯。他們是從康區朝聖而來的。吃飯很簡單就可以解決。拍攝者是Harry Staunton」,看看他們襤褸衣衫,是貴族還是英雄? 既然這位同學都列出這麼明確的證據了,小編自然也去找到了這張照片。
  • 西藏風俗:有藏民向你吐舌頭,不用緊張,你可以這樣回應
    藏民一般來說,「吐舌頭」的這個表情動作,都出現在少女和小孩的身上,表示害羞或者俏皮,總而言之,算是比較可愛的表情。尤其相當一部分關於西藏的描述都披負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像《狼圖騰》一書中提到的「狼」和「天葬」,作為外地人的作者就提到很多藏民的忌諱。又比如一個可以騎馬放羊,有著我國四大草原之一那曲高寒草原的地方,在當地釣魚或者吃魚甚至要挨揍?這都讓許多朋友對西藏心懷神往之餘,又生出一股濃濃的敬畏之心。
  • 《岡仁波齊》展映一票難求 真實呈現藏民朝聖之旅
    《岡仁波齊》海報  搜狐娛樂訊 由張楊導演執導、歷時一年深入藏區拍攝,首部從西藏當地藏民視角出發製作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生活在西藏小村莊裡的尼瑪與同村親友一行11人前往拉薩與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首次以記錄的方式完整真實地呈現出了藏民自己的朝聖之旅。  當晚,張楊導演出席了映後見面會,與現場觀眾暢聊影片創作歷程。影片《岡仁波齊》曾在加拿大多倫多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影片講述心靈朝聖的故事震懾人心,斬獲不俗口碑。
  • 尊敬的韓老師,我是一位藏民對於您的解答我深深的表示敬意,客觀...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有的藏傳佛教寺院,以誰能拉到錢誰就是好僧侶為標準,寺院越建越大,以致寺僧大多不願學習經典,反而熱衷社會活動,整天遊走於富豪巨賈之間,以此獲得大量供養錢財。  至於假僧,最關心的是從您的口袋中掏出多少錢財,這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  2016年10月16日,今日世界糧食日,總第366答。
  • 川西路上的動物世界,藏民真實遷徙之旅,你不曾看過的另一種風景
    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來說,看過最多的動物就是小貓小狗,而在川西,一路上隨處都可見一種特別的動物群,這就是犛牛。犛牛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很陌生的動物,但是對於川西的藏民來說,犛牛卻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最親密的夥伴。
  • 天津援甘體育教師在藏民小學組建足球隊把足球種子播撒到高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在高原上,普通的行走都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胸悶頭疼,來自天津的樊永哲老師卻在這裡開展校園足球,組織了一支「校隊」。樊永哲是本市南開區鹹陽路小學的體育教師,2019年8月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藏民小學支教。初到這裡時,樊永哲高原反應十分嚴重,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逐漸克服困難,適應了這裡的一切。樊永哲是足球運動員出身,曾效力於天津青年隊。
  • 以藏式犛牛酸奶為切入點,措瓦想打造體現藏民文化的生活方式品牌
    文藝青年們在城市生活久了,似乎總想去西藏看看。藍得驚心動魄的天,虔誠的教徒,手工藝人精美的作品和孩童泛紅的笑臉,藏式文化在某種方面成了現代人的一處心靈棲居地。 子民也是一個深受西藏文化衝擊的人,除了喜愛當地的文化,他還希望能給當地社會帶來一些變化,搭建當地和外界的橋梁。於是他創建了措瓦,一個喜馬拉雅生活方式品牌。
  • 插隊的知青喜歡繪畫,英語0分考上美院,後來畫藏民一舉成名
    插隊的知青喜歡繪畫,考上美院後,畫藏民成名知青,是上世紀60年代一個特殊的稱謂,全稱叫做知識青年,意思是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但那個年代比較特殊,絕大部分知青只有初、高中文憑。但僅有文憑還不能作者知青,因為他們還有一件任務。
  • 去西藏旅遊時,如果看到藏民對你吐舌頭,千萬別生氣
    也正是因此,所以當你去西藏旅遊時,導遊總會提醒:如果發現當地藏民向你吐舌頭的話,千萬別生氣,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都非常的好奇。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吐舌頭,並不是一種禮貌的行為,而且在很多人看來向陌生人吐舌頭的話,更像是一種調戲以及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