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個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描寫秋天美景的詩句。(😤現在居然改成流行歌曲,唱的象學生早讀一樣,真擔心把白居易老先生從墳裡氣爬起來。)
龍棲百鳥園裡面雖然沒有什麼楓葉,因為是溼地,所以種植了很多荻花。(😊其實很多是野生的。)
現在正在秋風中搖曳,煞是好看!這些天,很多來遊玩的小朋友問家長,這是啥,這又是啥?結果家長也一頭霧水,所以今天很有必要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蛇老闆也不擅長的植物。
如今城市公園中,蘆葦和蘆竹(一般用變葉蘆竹)均有人工栽培,用以營造水邊景觀。
蘆竹(也稱作蘆荻,蘆柴Arundo donax Linn)
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蘆竹的葉子茂密近似於對生,幹較粗大,高度和真正的竹子也差不多,不過由於莖裡沒有木質化,所以比真正的竹子還差一點。
蘆葦的葉子比較稀疏,個子也要小很多,穗子也不像蘆竹那樣怒髮衝冠,而是自然的垂下來。
古代人愛蘆葦,墨客們通常滿腹風騷,一見水邊的蘆葦叢就按捺不住詩興大發,有事兒沒事兒也得扯兩句,這習慣自打先秦就有了。詩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即指蘆葦。古人給蘆葦起的名字還有很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蘆葦的重要性,古代蘆葦(也可能是蘆竹,那是重要的物資,有很多的用途嫩芽和地下莖可以吃和入藥。蛇老闆小時候還有很多房屋的建設要用到蘆席之類的)。
我高度懷疑古人分不太清蘆葦和蘆竹,當時還沒有林奈老先生的分類法🙄也許合併在蘆荻之中亦未可知(古人連赤麻鴨和鴛鴦都分不清,誰知道白居易,劉禹錫寫詩的時候看到的是什麼草?🙄)。何止是古人分不清,現代人更可能不認得,如果你用「蘆花」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的多數結果都是荻或者芒,以及近緣種。要分辨芒和荻可不是一件易事,面對實物時還算容易,對著照片說明白就很難了.
上圖中的植物就是芒(Miscanthus sinensis),本是荒野亂草,現在被選育為觀賞草。而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並不是被稱作蘆荻的蘆竹,而是一直未被人類馴化,仍在野外辛苦討生活的一種野草。芒和荻的花序頗為類似,但又有區別;按前人的歸納,芒像掃帚而荻像拂塵。但是,到底像啥還得問問風,風大了也能把芒刮成拂塵,關鍵還是看細節。
荻花:
第一,芒之所以叫做芒,乃是因為小穗的 「第二外稃裂片間具1芒」,荻的小穗無之。這裡要注意分辨「芒」和「毛」,前者是硬的,後者軟。荻的花序雖無芒,但密布柔毛。第二,荻的稈「節生柔毛」,而芒的稈無毛。
或在花序以下部分疏生柔毛。圖中的植物就是荻,雖是遠景,但節上的「柔毛」清晰可見,圖中葉子與稈連接處的白色小毛團即是。是不是太難了?來現場看看吧。
雖然我不擅長植物
但是做科普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