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勾勒網絡謠言由生到滅路線圖 多數為追逐商業利益

2020-12-14 承德新聞網站

  漫畫/喻萍

  11月24日,我省高考報名啟動的前夜,一則所謂「河北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裡引發瘋傳,直到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通過《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等傳統媒體澄清真相,一場攪動全省學生、家長、教師等諸多人群神經的網絡謠言才偃旗息鼓。

  從「英語退出新高考」到「APEC之後河北將被拆分」,從「H7N9疫情」到「維生素C與蝦同吃就是毒藥」……

  新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形成、傳播有哪些特點和規律?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發布者」的新媒體時代,發布者、監管者、轉發者又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呢?記者通過調查近期一些揭穿「經典謠言」的成功案例,試圖勾勒出網絡謠言由生到滅的路線圖。

  □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 王思達

  「撤銷河北省,將河北省一分為三,即環北京區域、環渤海區域、環石家莊區域……」

  這段看起來關係著河北7000多萬百姓「命運」、細思卻甚是荒唐的文字,來源於最近在網絡流傳甚廣的一個謠言帖子。

  近日,一篇標題為《APEC後的大動作——拆分河北成定局!》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內瘋傳,「高大上」的戰略規劃,頭頭是道的背景分析,天花亂墜的數據和概念,「堪稱專業」的語言表達,讓很多人對其深信「不疑」。直到11月16日,本報官方微信評論員「夜航君」在微信平臺首次亮相,發表評論文章——《你們就這樣不負責任地把河北拆分了,真的好麼》徹底揭下了謠言的畫皮,一場網絡謠言的鬧劇才落幕。

  [!--empirenews.page--]

  謠言的誕生:很多時候譁眾取寵背後是對潛在商業利益的追逐

  「很多時候,驅使公共帳號造謠、傳謠的直接動力,是商業利益。」「夜航君」首秀執筆者、本報記者郝彥鵬一針見血:「在網絡時代,一些帶有商業性質的微信公共帳號,不惜大量製造或轉發這種博人眼球的謠言,以獲取點擊量和關注度,從而達到其商業目的。」

  以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眼光分析「拆分河北」這則網絡謠言,確實不難看到它漏洞百出之處。

  正如「夜航君」在文中所言:「首先是新聞來源,『夜航君』查到的最早信息源來自於河北某市某外省商會的微信公眾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商會竟有如此通天的信息渠道?百度一下,真相貌似就出來了!請注意日期:2011年8月18日。除了標題,文章如出一轍。你把三年前的老文章標題換成APEC後的大動作,搖身一變杜撰出所謂『新聞』,這合適麼?」

  事實上,在新媒體上,出於商業目的而製造爆炸性新聞的行為屢見不鮮。也是在2011年,就曾有過一波關於南京將要直轄的高熱度傳聞——「安徽滁州、馬鞍山和揚州的儀徵、鎮江的句容劃入南京,升格為南京直轄市」。至今,該傳言還散見於一些論壇、空間。

  廣州、蘇州、深圳、武漢、大連、西安、瀋陽、青島、鄭州、徐州、洛陽……記者調查發現,僅僅是「被直轄」這一個話題,短短幾年間,新媒體上就已經流傳出十餘個不同城市的版本。

  「炮製這種無稽之談的目的,就是吸引眼球,以此獲得廣告、投資等現實的商業利益。」業內人士表示。

  仔細研究這類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記者發現,其往往是從PC端各種論壇開始,再到微博微信客戶端。那篇聲稱要「把河北一分為三」的謠言正是如此。而開篇所講的「新聞由頭」竟然是2011年的舊聞:「目前,國務院已批准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將巢湖市一分為三……」

  「隨手在搜尋引擎上一搜就會發現,這類帖子100篇裡,99篇是舊文。即使是一個普通人,只要對新聞和新媒體傳播保持一定關注,都不難發現這種帖子重複發布的蹤跡,那為什麼還會有眾多微信公共帳號跟著轉發、炒作這種謠言呢?無非是想以此分一杯羹而已。」

  在此次調查「拆分河北」這一網絡謠言來龍去脈的過程中,本報新媒體工作室發現,許多民間微信公眾大號對其進行了「狂歡式」的集體發布。「有意思的是,這回他們智慧財產權的意識特別強,沒一個說自己是原創的。」

  「先是讚美此文邏輯清晰,語句流暢,措辭規範,論證有力,儼然就是一篇『有關部門的紅頭文件』,然後來一句『在此小編我實在是不敢妄加論斷』的『免責聲明』。『夜航君』就奇了怪了,不確定真假你就敢發送給你的用戶看啊?」正因如此,嬉笑怒罵的同時,代表權威媒體首度發聲的「夜航君」不得不在文中正告那些不負責任的公共帳號:「『微信十條』規定的很明白,未取得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公眾帳號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這個別說你也不知道!」

  「微信十條」即今年8月7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中的十條規定。

  「『微信十條』規定了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需取得資質,要求公眾號審核備案,並對時政新聞發布設限,同時明確了違規如何處罰。」河北省網絡信息辦負責人表示,將依法督促網站負起管理責任,及時刪除、堵截謠言信息,控制謠言傳播範圍,並充分發揮河北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網、河北網絡闢謠平臺等作用,鼓勵廣大網民積極舉報網絡謠言。

  [!--empirenews.page--]

  謠言的證偽:用不可辯駁的事實揭開「想當然」的假面

  「網絡謠言的來源很複雜,除對潛在利益的追逐,也有的是競爭對手之間的互相打壓,還有人只是為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只不過是想要譁眾取寵,惡搞一下試試網絡的效果。在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的今天,大範圍的傳播強化了謠言的欺騙性,又進一步加劇了接收者的迅速擴散,最終形成『鎖鏈式傳播』模式,加大了監管難度。」河北省公安廳網絡安全保衛總隊副總隊長方國表示。

  但即使如此,對網絡謠言的快速證偽也並非不可能。

  今年夏天,關於一個「傳說中的河北人」的另一則網絡謠言,也曾經在全國新媒體、特別是醫療界人士微信圈中轟動一時:

  6月26日晚,一篇名為《北京一醫生在火車上救助急產孕婦,被南京法院認定為非法行醫並判決賠償1.4萬餘元》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等網絡上廣泛流傳。而帖子的悲情女主角——李芊,據說正是「河北保定人」。

  雖然後來被證實純屬子虛烏有,帖子中這位樂於助人的「河北老鄉」卻具有完全足以令家鄉人民為之驕傲的專業背景:「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研究生,婦產科執業醫師,執業地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圍繞著這位後來被證實並不存在的「河北老鄉」,帖子講述了一個典型的「好心沒好報」的故事:某年某月某日,李芊在列車上偶遇一孕婦急產,便出手相助。不料,胎兒產下後,卻被診斷為羊水吸入性肺炎。孕婦家屬把李芊告到了南京市雨花臺區人民法院。法院審理認定李芊非法行醫,被判賠償1萬多元。

  「短短兩天內,該帖在網上、特別是在醫療界中被大量轉發,許多醫務工作者對法院的判決產生強烈不滿,當時醫生的朋友圈『轉瘋了』,我們的很多醫生朋友也是『瘋了一般』的心情——但這其實是一條非常容易辨別的假新聞。」雖然已經過去近4個月,回憶起「李芊事件」,中國最大的醫學藥學生命科學專業網站「丁香園」副主編夏志敏仍記憶猶新。

  「在你瘋了之前的5分鐘,你只要想想:這個倒黴的李芊,我要找到她,安慰安慰她,幫助她……」很快,「丁香園」在自己的微信公共號也推出了專門的闢謠文章,用一種不無調侃但安撫人心的行文方式,介紹了自己對謠言快速證偽的方法:「上衛計委的執業醫師資格查詢網站,在北京找不到任何一個叫李芊的醫生。到北醫三院官方網站,找不到任何一個叫李芊的醫生。上各種收錄醫生名錄的網站,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找不到一個叫李芊的醫生。在萬方醫學文獻資料庫,找不到李芊醫生發表的任何一篇相關文獻(你幫我找出任何一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臨床醫師連掛名文章都沒有的看看?)……」

  不可辯駁的事實,一下子抓住了這個純屬虛構的「河北老鄉」李芊的馬腳。

  「任何謠言被瘋傳,背後一定有其原因。」夏志敏為記者逐一分析了「李芊謠言」背後的要素:「事實上,醫生在火車上、飛機上行醫是否屬於非法行醫一直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而李芊所謂北大醫學博士、北醫三院的背景則被用以強調其遭遇的不公。至於在謠言裡背了黑鍋的南京,很明顯地指向了當時引發廣泛關注的南京打醫事件,還與曾備受爭議的『彭宇案』遙相呼應。」

  後經公安機關查明,謠言的始作俑者河南網民尚某,正是一名醫務人員。他竟是因為覺得有關法律中的相關條文對醫護人員的保護不夠充分,為發洩不滿,吸引眼球,才於6月26日晚10時許憑空捏造該虛假帖子並在朋友圈發布的。

  「謠言很有可能與現實相接近,但這仍然無法改變其本質。」法國學者卡普費雷在《謠言:最古老的傳媒》這樣寫道。

  [!--empirenews.page--]

  謠言的終結:及時詳細的權威發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11月25日,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相關工作人員緊急闢謠:網傳「河北中高考改革方案落地」系虛假消息。

  此前一天晚間,一則消息突然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內並迅速被網友們瘋狂轉發:河北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出臺,2016年英語將正式退出新高考,等等。消息來源被標註為「河北省出版總社」。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入學考試,高考的絲毫變動都牽動著千萬學子和家庭的心,一時間人心惶惶。

  記者事後調查發現,這條攪動河北人心的消息此前已在網上流傳,名為「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真可謂「忽悠完北京接著忽悠河北」,而所謂「河北省出版總社」根本就不曾存在。

  「一條漏洞百出、毫無根據的消息,可以在一夜之間如此廣泛傳播,這是因為在新媒體時代,謠言已經從以往口口相傳的人際傳播,發展成為了大眾傳播。」省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天的媒介已經不再局限於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甚至是門戶網站,也包括BBS、博客、微博、微信這類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平臺式媒介。人際傳播中的謠言影響範圍非常有限。但一旦進入到媒體時,經由大眾傳播,立刻就會爆發出來。」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國良教授創造過一個著名的謠言傳播公式:流言速率=事件重要性×狀況模糊性×技術先進性÷權威公信力÷公民判斷力。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謠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而他所處的背景,還只是謠言第一次搭上報刊快車的時代。

  面對虛假高考改革方案謠言,我省教育考試部門的權威發聲及時終止了謠言的擴散。在「李芊事件」中,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經調查後公開發表聲明闢謠,並向公安機關報案,也成為整個事件廓清真相的關鍵性轉折點。

  「及時詳細的權威發布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方國表示,當網絡謠言出現後,「謠言涉及的地方和部門儘快澄清,公布事實真相,這是平息謠言傳播、消除不良影響最好的辦法。」

  然而,新媒體突破傳統地域、部門界限的傳播特性,有時確實為權威信息及時發布製造了困難。有業內人士笑談:「好比『被直轄』這種常見的謠言,涉及到如此高規格的行政區域調整,難道請國務院出來闢謠嗎?全國十幾個城市輪番『被直轄』,『年年歲歲被直轄,歲歲年年忙闢謠』,一則忙不過來,再則高射炮打蚊子,也顯得不夠嚴肅啊。」

  事實上,當「拆分河北」在新媒體甚囂塵上數日之後,本報官方微信評論員「夜航君」的評論文章,正是權威主流媒體對該謠言事件的首次闢謠,不失為傳統主流媒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一次成功嘗試。

  [!--empirenews.page--]

  謠言的真正終止:「手抖」之前你只需要多想一秒

  「假如一個國家穿了60年秋褲,就再也沒可能脫下它了。」曾幾何時,這句幼稚到可笑的話,卻在網上、手機上廣泛流傳並被許多人津津樂道。

  這個更像「段子」的經典網絡謠言,最早出自2011年的一篇著名網帖《秋褲陰謀論》。這篇確實頗具「陰謀論」色彩的網帖不僅煞有介事地為「秋褲」杜撰出一個「秋明毛褲」的「全稱」,進行了一番完全「演義」性質的考證,還特意在文末「大聲疾呼」:「為了阻止秋褲對於中華民族體質毀滅性的損害,我們必須緊急對我們的腿部抗寒性進行與秋褲保暖效果相反的受寒鍛鍊。讓我們甩掉秋褲,告別愚昧,融入主流文明!」

  雖然該謠言已被專業媒體多次闢謠,但這個關於秋褲的「傳說」就像個「打不死的小強」,每年秋冬季節,都會「如約而至」,流傳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最終不僅使「秋褲」這個內衣品類登上了諸多國際著名奢侈品品牌流行發布趨勢的T臺,還使「秋褲」這個詞的英文俚語,從西方文化自我調侃式的「long Johns」變成了帶有明顯漢語音譯色彩的「chill cool」——網絡謠言的影響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相比時政類、疫情類、恐怖襲擊類等別有用心的謠言,秋褲這種生活類謠言對社會造成的負面作用不那麼明顯。這類生活謠言不但能滿足他人獵奇的心理,往往還帶有一定的利他性,因此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在相對私密封閉的微信朋友圈,這種利他型謠言則更容易為人相信,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來源於人們信任的熟人。」河北省網信辦負責人表示。

  研究表明,謠言很多時候不是從陌生人那兒得來的,恰恰相反,是從我們熟悉的人那裡來的。社會生活建立在信任和委託他人核實的基礎上,原則上,我們是不會懷疑自己的親戚在杜撰、臆造的,這也正是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從一出現就易變成謠言集散地的原因。

  「在謠言的傳播鏈裡,可以說絕大多數普通轉發者是出於好心——為了親友的健康和權益。」著名泛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主編徐來告訴記者。「弔詭的是,正是因為大家『出於好心』,這些謠傳才得以在人群中經久不息地流傳。許多人正因為覺得自己是利他的,所以在傳播謠言時不僅沒有負罪感或心理負擔,相反他們還覺得是在做好事,最終反倒導致了謠言的猖獗。」

  「當網民和手機用戶獲知網絡謠言後,基於不同的心理動機,除了利用網絡媒體傳播,也會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將消息轉告親朋好友。如果一則謠言在新媒體上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又可能成為大眾媒體的報導對象,此時,網絡謠言便從虛擬世界進入現實世界,成為新聞議題,許多不使用網絡的人也可能得知消息,影響的層面更為擴大。謠言就這樣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表示。

  「拆分河北」的網絡謠言就是謠言在特定人群中迅速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個發生在記者身邊的真實故事,更能反映經過專業化偽裝的謠言的殺傷力:當一位媒體人試圖告訴其母「拆分」只是一個謠言,根本沒有任何依據時,其母卻仍將信將疑地問:怎麼會是假的呢?你看人家帖子裡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雖然『拆分河北』謠言的製造者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但由於該謠言經過了看似專業的包裝,又契合了許多河北人的心理期待,因此為許多普通人深信不疑並大量轉發。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公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河北省網信辦負責人分析。

  一個本來經不起推敲的假新聞,只是因為參與者「手輕輕地一抖」,就加速了謠言的傳播。

  「因此,有必要讓公眾破除那種幻覺:傳播未經證實消息常常並非利他,相反,其最終結果是『害人』。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由於每個人知識的局限性,確實很少有人能分辨一則消息是否屬實,但每個人至少可以做到一點:盡到自己委託核實的責任,在這個消息被正式證明屬實之前,不要急於把它傳播出去。」徐來建議。

相關焦點

  • 德媒:歐盟勾勒與美「重啟聯盟」路線圖
    他說,歐盟應為拜登領導下的美國新政府提供「積極的貿易議程」。12月初的歐盟峰會將就此進行戰略辯論。米歇爾認為有五個優先事項要與拜登更緊密合作:除貿易外,還有抗擊新冠大流行、氣候保護、多邊主義和維護和平。米歇爾建議與美國在中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和世界其他地區問題上採取共同路線。他在文件中說,歐美在恐怖主義、網絡安全和混合威脅方面也有共同利益。
  • 2014選調生面試熱點:遏制網絡謠言
    中公選調生考試網今天為大家整理的面試熱點是有關網絡謠言的相關內容,希望參加選調生考試的考生們好好掌握,做好備考工作。【理論分析】網絡謠言的可怕,主要有四條:其一,突如其來、不可預知、傳播速度極快、範圍極廣、防不勝防;其二,卸下真實身份的包袱,網絡制謠、傳謠者也就卸下了責任意識,參與傳謠者,往往跨越國界、洲界、種族,甚至跨越語言障礙,呈爆發性、超大規模的傳播現象;其三,傳播目的複雜多變,既有利用網絡謠言實現政治意圖或經濟利益的刻意為之,也有出於娛樂目的,手揮目送的隨意與無聊,使惡意造謠者容易混水摸魚
  • 對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應有重有輕
    除此之外,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2條第一種情形明確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根據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對於網絡謠言的打擊力度不可謂之不大
  • 「螢火蟲展」遇爭議 追逐利益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原標題:周浦花海策劃「螢火蟲展」遇爭議 | 專家:追逐商業利益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每年夏天,大型螢火蟲放飛活動都會「準時」出現。今年,周浦花海計劃於本周末(29日)起舉辦首屆螢火蟲星空展。主辦方稱,使用的螢火蟲為人工繁殖,非野外捕捉。
  • 於志剛: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原標題: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網絡謠言是網絡空間的視覺汙染,也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大公害。網絡謠言在自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背景下愈演愈烈,公眾早已不堪其擾,很多人因為網絡謠言付出了名譽受損、經濟損失等代價。
  • 評論員觀察|治網絡謠言要打「七寸」
    一些網絡謠言的背後還存在利益鏈,花錢買熱度、買粉絲,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吸引流量,掠奪利益。與造謠者只靠一張嘴便能博來關注甚至換來真金白銀相對照,肆意傳播的網絡謠言讓受害者深陷漩渦。謠言猛於虎。在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中,受害者吳女士不僅因為一則所謂「鬧著玩」的謠言丟了工作,還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狀態。
  • 張雨婷動態不斷:從史睿生到陳軍,她專一的人生不需要愛情
    她不時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動態,多數是「自言自語型」。疑似安慰自己要積極樂觀,評論前排全是支持者,但也有網友都在指責張雨婷三心二意,為了金錢不惜出賣自己的節操。對此,張雨婷有自己的一套說辭:她已經不喜歡史睿生了,但史睿生說什麼都不願意離婚。所以她才會故意和陳軍發生關係,想以此刺激史睿生死心離開自己。可張雨婷這個理由怎麼聽怎麼牽強。
  • 網絡謠言傷人,真的沒「法」管?
    此後,郎某與何某分飾「快遞小哥」與「女業主」,編造不堪入目的微信聊天內容,並將短短9秒的視頻與聊天內容截圖發到車友群,後被轉發至小區業主群,「富婆出軌快遞小哥」等謠言隨即發酵。「造謠只用一張嘴,闢謠卻要跑斷腿」。在很多事件中,造謠者低成本炮製不實信息,一些人甚至花錢買熱度,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
  • 綜述:日本的網絡謠言應對
    原標題:綜述:日本的網絡謠言應對  新華社東京9月30日專電 綜述:日本的網絡謠言應對  新華社記者楊汀  和世界多國相似,日本也存在「網絡謠言」,包括侵犯隱私的誹謗中傷言論和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的言論和信息等。
  • 釋永信被實名舉報私生活混亂 網絡謠言纏身事件盤點
    釋永信屢次被造謠原因揭秘,網絡謠言纏身事件盤點。  據中新網27日報導,嵩山少林寺官方網站今日公布一份報案材料,稱有人在網上發布實名舉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老虎」的帖子系惡意侮辱和誹謗。 網帖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這隻大老虎,誰來監督》在網絡熱傳,網帖舉報釋永信私生活混亂,侵佔少林寺財產和玷汙少林寺名譽,網帖署名「釋正義」,還留有電話。
  • 【網絡謠言粉碎機】快轉給考研族!變化要知悉,謠言別輕信,打好「持久戰」!
    越臨近考研初試,網上的謠言越多,總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考試包過」「有內部資料」「提供試題答案」等噱頭,散布網絡謠言,發布虛假信息,詐騙考生錢財。這些謠言的背後都是一些不法商家、網站甚至慣犯精心設計的騙局。
  • 治網絡謠言要打「七寸」
    劉琛近期,杭州的吳女士取快遞時被人偷拍視頻並造謠「出軌快遞小哥」,成都新冠肺炎確診女孩趙某被人造謠中傷……這些網絡造謠事件都對當事人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引發人們廣泛關注。俗話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網絡謠言違法成本極低,但治理成本卻極高。
  • [上海臍血庫內幕] 商業利益披上公益外衣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郭靜 張軍 《南方周末》朱紅軍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和《南方周末》記者經過歷時一年的深入調查發現,上海市臍血庫由一家私營公司操縱經營,為謀取商業利益,他們把200多份細菌檢測有問題的臍血存入血庫。
  • 【網絡謠言粉碎機】 慎思明辨,粉碎謠言
    【網絡謠言粉碎機】 慎思明辨,粉碎謠言 2020-04-27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喻國明:微博是謠言粉碎機,是真相挖掘機
    我認為,把網民在網絡上的一般不當行為當作亂象來治理是不對的。實際上,在網絡上,一般性的個人言論的失當,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導致社會的亂象,其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相反,倒是一些有組織的行為,比如商業推手、利益集團等,他們的機構性的組織行為更容易帶動輿論,造成有影響力的誤導,從而產生比較大的負面影響。不良的商業因素對於微博的侵蝕,這便是微博亂象的重要來源之一。
  • 網絡謠言的變異性傳播及其群體心理分析
    《網絡謠言傳播現象探究》一文中,作者給網絡謠言的定義為:網絡謠言是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網絡使用者以特定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件、人物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在《網絡謠言的危害、成因及防堵的有效機制》中,作者為網絡謠言下的定義為:「網絡使用實體運用個人網站(網頁)、電子郵件(列表)、電子公告(包括電子布告牌、電子白板、電子論壇、網絡新聞組、網絡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時通訊等網絡工具傳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與時事或人們感興趣的話題相關,在沒有確切根據的情況下通過網絡流傳。」
  • 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日之如何識別網絡謠言!
    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網絡虛假信息層出不窮。生活中,你是否被各種未知真假的信息擾得不厭其煩?是否對七大姑八大姨各種「變相傳謠」無可奈何?是否對屢被闢謠卻又屢次傳播的謠言恨之入骨?我們該如何見招拆招,準確識別網絡不實信息?柳州網警為你盤點常見的謠言類型,與你一起捍衛真相,做網絡謠言終結者!
  • 又是一條謠言:鈔票粘雙面膠存進 ATM機翻倍取出
    多數網友這樣認為。不過,還是有小部分人說不妨試試看,甚至還有人點讚,認為這是一條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記者為此向我市銀行機構相關人員進行了求證,得到的答覆是「純屬謠言惑眾」。  記者潘浩然  存取兩通道有異物無法存錢  「這是謠言,鈔票有破損、褶皺都會被識別出來。」
  • 百萬荷蘭人前僕後繼,為追逐東方財富賭上靈魂,三分之二不能歸航
    為了追逐遠方財富賭上靈魂,最後只落得無盡漂泊,永世不得超生,這就是人們對遠洋航行以及荷蘭人的某種印象,而這種印象大致上並沒有錯。當時海上航行及其艱辛,沒有導航、定位、氣象觀測工具以及精確的海圖,只能靠航海家的經驗與勇氣。
  • 新華網評三論抵制網絡謠言
    「抵制網絡謠言」在論壇引發熱議系列評論之一:有了「麥克風」不等於可以「亂放風」網際網路上的謠言、謊言已成公害,這樣的害群之馬,必須得而誅之。試問造謠制謊者,當你在網際網路上點邪火煽歪風,肆意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的時候,你的居心何在,良知何在,公民基本的社會責任何在!謠言是「看上去很美」的毒蛇,那些輕信謠言甚至傳播謠言的人也需要反省,切莫一再被謠言欺騙了情感,誤導了認知。網際網路從來就不是絕對的私人空間。帖文、博文、微言,看似「個人的」感受和表達,實則都是在公共信息平臺上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