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葉起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同時中國也是一個產茶大國,我們常常以此為傲。
但是在世界其它很多國家,儘管產茶歷史不長,卻也後來居上,躋身茶葉出口前茅。
今天就來聊一聊一個和中國同樣人口眾多的國家—印度的茶葉歷史及現狀。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近年來,軟體金融各方面都表現突出;同時各種「奇葩」的事情頻繁發生。
人們往往關注的是這個國家又在如何開掛,而忽略他還是個茶葉大國。
01印度茶起源傳說—達摩禪定
印度是一個佛教國家,關於茶葉的起源,也有一個禪意的傳說。
達摩,印度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禪宗的始祖。相傳他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卻熟睡。
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便割下眼皮,扔在地上,幾天後,眼皮所在的地方生出兩棵小樹,生意盎然。
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但在還差一年的時候又想睡覺,為了使自己不困,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
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的神農嘗百草,還是印度達摩禪定的傳說,茶葉最初被發現,都和它提神醒腦、治療百病的功效息息相關。
02真正的種植起源
當然,以上都是流行民間的傳說,印度茶真正的起源是和英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十九世紀初的時候,英國盛行飲茶,但是英國本身不產茶,因此大部分都靠從中國進口。
由於當時中國茶葉和相關技術受到中國當朝的保護,外國人不能隨意進入到中國內地的產茶區,更不能把茶樹苗和茶籽帶出中國國土。
所以英國人開始抱怨:
我們消費了中國五分之一的茶葉,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中國根本沒有透露關於茶葉生產的任何秘密。
迷上喝茶的英國人為了為了讓茶葉變得廉價易得,想打破中國對茶葉市場的壟斷以此擺脫中國對茶葉生產的控制,於是考慮在它殖民地種植茶葉。
印度因為自然環境適宜,成為最理想的地點。
當時英國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從中國引進茶樹或者茶葉種子,另外一種是考察印度當地的野生茶樹狀況。
公元1830年左右,印度茶樹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印度阿薩姆東北方的叢林之中,但委員會印度本地的植物不具信心,堅持要引進中國的茶葉樹種。
所以直到現在,有很多茶園園主都以自己有多少中國茶樹而自豪。
為了從中國獲取茶葉種子,英國人開始了從中國的「獵茶計劃」。1833年,東印度公司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他們從中國收集了80000顆茶種子連同加工技藝一起,偷偷從中國帶到了印度,從印度的阿薩姆和大吉嶺地區開始種植。
1888年,英國從印度進口的茶葉首次超過了中國。
03儼然的產茶大國
印度的茶區分布廣泛,全國範圍內共有22個邦均生產茶,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孟加拉邦,北部比哈爾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和北印度的喜瑪偕爾邦卡蘭薩拉,較為出名的有阿薩姆邦、孟加拉邦。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印度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產茶大國。拉吉夫羅禪在第三屆茶業經濟年會上說:
「球上每個人每天消耗1公斤食物和5克茶,5克茶可以衝兩杯。大致來說,一杯來自印度,而另一杯則來自中國」
2016年印度茶園面積52萬公頃,印度茶葉產量約為120萬噸,僅落後於中國的227.8萬噸,居世界第二位,紅茶出口量世界第一;
茶葉總產量和出口量都曾一度超過中國,位列世界第一。
近一個世紀以來,印度茶葉產量增加6倍,而出口量僅增加60%。這說明印度茶葉市場是一個以內銷為主的市場,印度的茶葉消費一般隨人口的增加而增加。
茶葉在印度早已不是一般的飲料,而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其重要性大大超過咖啡。
04拍賣—獨特的貿易方式
印度茶葉的貿易方式是通過拍賣進行的,這在中國是完全沒有的,茶葉拍賣是茶葉作為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出售的重要一環。
其實除了印度,像斯裡蘭卡也差不多有95%的茶葉是通過拍賣進行貿易交易的,斯裡蘭卡的科倫坡茶葉拍賣市場幾乎壟斷了錫蘭紅茶的茶葉貿易。兩個國家都有完善的茶葉拍賣交易規則和管理制度。
拍賣完全公開透明,價格是行業的標尺。茶葉拍賣目前仍是印度的一個主要交易方式,因為印度的茶類比較單一,基礎上都是紅茶類,因而拍賣交易進程絕對程序較簡略。
普通來說,拍賣市場每周拍賣兩次,在拍賣之前,拍賣市場宣布拍賣信息,其中包含產品信息,價格信息及詳細拍賣日期,所有參拍的茶葉等。
這些信息都由各經紀人公司提前把拍賣茶樣經由編號發放到競拍人手裡,印度的茶葉公司或貿易公司個別都在拍賣市場領有席位。
結 語
中國頂級茶葉的製作,基本都是與傳統手作相連,但是對於印度茶園來說,英國人始終貫穿著讓機器代替人力的努力。所以在印度,基本沒有所謂全手工制茶的概念。
在下一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關於印度茶加工、分類等獨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