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鼠,首先要講老鼠封相,傳說玉皇大帝過生日時要封十二位輪值官,誰來的早就封誰。老鼠天性聰慧機敏,又是夜晚活動的先鋒,一夜沒睡急行軍,但總歸短腿短胳膊小身板,無論如何超不過牛高馬大的其它動物,黎明時分一條大河橫亙在眼前,正當老鼠無計可施之時,一頭大青牛哞哞的走了過來,老鼠小眼睛一眨巴縱身跳上牛背,老牛憨厚老實懶得計較,小老鼠便一路晃晃悠悠隨著青牛渡河順利到達天庭,玉皇大帝欽點,老鼠第一個跳到前面,鼠頭牛二就這樣定局了。
老鼠可以說與我們人類一直相伴而行。據史書記載,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老鼠就已經在地球生活4700萬年了。研究表明,老鼠的骨骼90%與人類相同,基因80%與人類相同,所以人類許多醫學成就都是拿老鼠做實驗的。而且據民間傳說遠古時代,宇宙尚未形成,天地混沌一團,是老鼠憑藉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將混沌咬破,從而使天地分開,宇宙成型,才有了人類生存的環境,因而就有「鼠咬天開」之說。
按說老鼠是人類的救星,古人把老鼠視為「鼠神」感恩有加。那麼老鼠是如何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呢,以至於給老鼠強加了好多貶義詞,諸如「賊眉鼠眼」、「鼠竊狗盜」、「鼠目寸光」。說起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老鼠憑著其敏銳的洞察力鑽鼠洞,在人類棲息的居所登堂入室;憑著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啃噬成癮,突破人類製造的一道又一道防線,偷油盜糧給我們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老鼠還是病毒,流行性疾病的傳播者,老鼠本身常出於泥土及汙穢之地被人們列為「四害」之首,儘管在人類無情打壓之下,貓狗天敵圍剿下仍然以驚人的繁殖力在地球生物群落裡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老鼠自古也是和文學沾一點邊的,有褒有貶詩文兼有如:" 咬文嚼字 " 。李白有詩云:「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陸遊在《村居書事》裡也寫道:「書收鼠齧猶堪讀,柿拾鴉殘亦自甜。」納蘭性德的詞句「夜闌猶未寢,人靜鼠窺燈」更是把它的蠢蠢欲動描摹的活靈活現。鼠,永遠是書之大患,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老鼠可是既煩又無法擺脫的夥伴,夜半三更你在翻書,老鼠在黑暗中串來串去窸窸窣窣啃食。而《菜根譚》中「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之教誨應該是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典範。記得小時候讀過《西遊記》二十二集中描寫唐僧被陷空山無底洞的老鼠精所捉,孫悟空四探三入才救得。總而言之,鼠者一直讓人打也打不得,恨也不值得恨的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