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一直以來都是不太均衡的,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師資源,都更傾向於城市。城市的教育資源與農村的教育資源一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地區現如今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到城市打工,爭取花個幾年時間在城市立穩腳跟,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的時候,就把孩子接到城市裡來讀書。但事實上很多人到了城市才發現想要在城市站穩腳跟不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城市的房價高昂,僅僅是靠打工連首付都支付不了。所以把孩子留在農村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農村的教育資源落後,很多人的教育意識也比較淡薄。一些老人非常溺愛自己的孫子輩,對於孩子的教育看管並不嚴格。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地區的孩子在受教育水平方面比不上城市裡的孩子。
如今這個社會學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要考上一所好大學,不僅在於高考的成績,更在於平日的積累。如果連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得比較牢靠的話,高考發揮得再好,也很難考上一所好大學。不同的人對於大學的好壞定義不同,有的人覺得只有985和211大學才是好大學,有的人則覺得只有一本大學及以上的學校才是真正的好大學。但是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學生眼裡看來,二本大學也可以被稱為好大學。可能有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二本大學在一部分城市學生的眼裡只能算作一個備選項,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選擇去一所二本大學。可是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能夠考上一所本科學校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一、能夠考上二本大學的農村孩子不一般
城市裡的孩子在學生時代可能會專心於學習,家長們也會給予大力支持。除了正常上課以外,很多家長還會給孩子報補習班。只要對孩子的教育有幫助,家長們會竭盡全力給予經濟支持。但是在農村地區就不一樣了,很多孩子放學之後需要幫家裡幹農活,或者是做飯,等這些工作都做完了之後,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一些孩子的父母早早地就到了其他地方打工,家裡只有爺爺奶奶看管他們。有些比較淘氣的孩子不願意學習,也不聽爺爺奶奶的管教。所以很多農村孩子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就不願意繼續上學了,早早地就進入社會開始打工。在教育資源本就貧瘠的情況下,真正能夠考上二本大學的孩子,往往都是學習意願非常強,並且自律的孩子。
二、能考上二本大學的孩子,有可能是當地的佼佼者
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一個班上50多名同學,有可能只有四五個學生,最終會考到二本院校。因此,大多數人覺得二本學校中的學生一般都是高中時代的「吊車尾」。但是這種結論套用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身上,就顯得有些太不公平了。一個地區的大學錄取情況是要根據全省考生的綜合排名來定的,因此,農村地區的孩子不僅要和當地的學生競爭,還要和全省其他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孩子一起競爭。這些孩子的起點就比別人慢了一步,即便他們學習再努力考了一個,他們自認為很高的分數,但是與那些城市裡的孩子相比,仍然被落在後面。
但其實這些孩子即便去了二本院校之後,也仍然會成為所在學校的佼佼者。因為這些孩子在上大學之前接觸的教育資源和其他孩子相比是不公平的,但上了大學之後,大家開設的課程都一樣。而這些農村孩子本來就有著非常強的自制力,學習習慣也很好,成績肯定很快就能提上來。其實曾經的成績也只會停留在過去,到了大學之後,周圍的人只關注你在大學期間所獲得的成就。而且如今有很多二本院校的實力非同小可,教師資源也很豐富。哪怕是到一所二本院校讀書,在自身比較努力的情況下,周圍的老師會給我們提供很多的資源。
二本院校對於很多農村地區的孩子來說,已經算是名校級別了。這種現象遠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小編也希望未來教師的流動性能進一步加強,給農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