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吧上有人問「只考上二本,有必要去上嗎?」作者陷入思考
近年來,在各大網絡社交平臺裡,似乎都存在一條學歷鄙視鏈 985→211→一本→二本→大專
985認為211的根本沒必要去讀,211認為一本以下的不算本科,一本認為二本的院校不是有手就能考上嗎?
在知乎、抖音等社交APP,評論區裡是人均985、211啊,動不動就是清華北大等985名校畢業的,整得沒上過985就好像是沒上過學一樣。
其實本科學歷的人數只佔中國人口總數的4-5%左右,雖然每年有將近800萬的大學生畢業,但是架不住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上到80歲老奶奶,下到3歲小朋友,刨除一大部分過了教育年齡的和沒到教育年齡的,大學生比例真的不算多。
在和你同齡的群體中,擁有本科學歷的僅佔總人數的20%。注意,這裡的本科學歷包含了大專學歷,二本以及上學歷的只有10-13%左右。
如果你是農村的孩子,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二本,那麼恭喜你,你戰勝了80%以上的同齡人,你絕對是相當厲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以作者的一個朋友為例子,以下情況發生在2000年:
朋友他有一個姐姐,姐姐沒有讀書天賦,中考考不上高中,由於家裡條件不好,只能早早地輟學打工去了。朋友小學的成績還不錯,初中時候被分到了重點班,同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學:需要交一筆錢才能在重點班讀書,不然只能去普通班。
因為作者朋友是農村人,家裡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加上朋友父母覺得只要肯努力,在普通班也能學得很好,就沒有繳納費用,於是朋友就被放下普通班了。
上了初二之後,朋友因為用眼健康問題近視了,朋友向班主任反映了情況,希望能把座位調到前面一點,不知道什麼緣故班主任對朋友不理不睬,只是丟下了一句話:自己的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因為家裡條件不好,也沒那個錢去配眼鏡,朋友只能咬牙堅持,只是近視的度數越來越深了。慢慢地,開始看不清老師的板書,學習變得更加艱難了。有不懂的地方只能下課問其他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這個同學被問煩了就問另外一個,被人家呵斥是常有的事情。
到了初三,朋友班主任開始「語重心長、敦敦教導」班裡的同學,「成績不好的同學可以擁有分流的機會,不用中考也是可以獲得初中畢業證的,只需要來老師這裡報名,機會只有一次啊。」後來偶然得知,分流不過是去工地就業了,工地搬磚、工廠流水線、海邊曬鹽……
在這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朋友硬是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通過中考上了高中,後來高考上了二本。
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農村通過中考、高考考入大學的孩子真的不多。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城裡的天差地別,一方面,農村的師資隊伍都是高中畢業、專科畢業的,大學畢業的老師都不多見;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學壞就行了,等年齡一到,就跟著父親去工地打工。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們並不在意。甚至是現在,農村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讀書是沒有用的。
在這種條件下,考上二本的孩子真的相當厲害了,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