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吳朝香 通訊員 宋黎勝
秋高氣爽,桂花飄香。透過明亮的玻璃,27歲的婧婧(化名)久久凝視外面美好的世界,滿是回憶和憧憬。
婧婧剛剛戰勝了一場兇險的疾病:馬凡症候群。上世紀80年代,美國女排名將海曼,就是因為這種疾病,突然離去。
「像世界排壇明星都沒搶救過來,我還有多大希望?真是萬念俱灰。所幸遇到了貴人!」婧婧口中不斷念叨的貴人,是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臟及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崔勇及其團隊。
自幼因手腳細長被人羨慕
婧婧老家湖北。
「婧婧自小就被誇,跳舞的身材,彈鋼琴的手(憑藉手指修長,就能彈到我們普通人很吃力才能彈到的大跨度琴鍵,演奏出更複雜的和弦),絕對沒想到如今……」婧婧母親說著,似乎又想到了什麼,忙拍拍女兒的背,安慰道:「現在好了,可以放心了!」
「我從小一直是同伴羨慕及周圍大人稱讚的對象。」婧婧笑著說,記事起,自己就明顯高小夥伴一頭,那個時候沒有覺得異常。
婧婧大學讀的是教育專業,畢業後如願所償成為當地一名語文老師。兩年前,喜歡杭州的婧婧在一家培訓機構擔任老師。
「20多年來身體一直不錯,但回想起來,這種可怕的病在身上還是有蛛絲馬跡。」婧婧扳著手指說,脊柱側彎、視力異常,像高度近視,角膜剝脫等。
戴著眼鏡,梳著馬尾辮,文文靜靜,瘦高是婧婧給人的第一印象。身高 173釐米,體重僅90斤出頭,絕對是當今眾多女孩夢寐以求之目標。但仔細看她的手指、腳趾,都很細長,這是馬凡症候群病人最具代表性的「蜘蛛指(趾)」,俗稱「蜘蛛人」。
「醫生告知,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家族遺傳率約 80%,但女兒不幸屬於這20%,我們整個大家族都沒有得種病的,所以沒有任何的這方面思想準備。」婧婧父母對此難以置信,痛苦萬分。
發病時身體被撕裂般疼痛
去年夏天,婧婧因胸悶、氣急,在杭州一家醫院診斷為氣胸住院治療。
細心的醫生檢查中發現,婧婧患有升主動脈瘤、脊柱側彎、自發性氣胸,又是身形高瘦、四肢修長、視力異常等,而這一切,高度吻合一種可怕的疾病——馬凡症候群。「這種病,身上像綁了炸彈一樣,不知何時爆炸就會索命,但 『拆彈』風險也很大,非頂尖高手不可。」
上世紀80年代,與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同年代、同為世界著名主攻手的美國女排海曼,1986年1月24日在日本的一次比賽第三局快結束時突然倒下,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心臟停止跳動,經搶救無效去世,時年31歲。經診斷,海曼很可能死於馬凡氏症候群引發的心血管疾病。而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佔馬凡症候群已知死因的90%……患了這種病的平均自然生存壽命在32歲。
「幾乎是死神來敲門」。婧婧說,當時一下子掉進冰窟窿般,恐懼頓時瀰漫全身。一段時間,她晚上胡思亂想,難以入睡,不知明天還是意外誰先來。
該來的還是來了。
今年6月的一天,婧婧突發胸痛,「胸背部像撕裂開般疼痛,感覺將死去一樣。」
她去了附近一家醫院就診,對方推薦她去浙江省人民醫院,找崔勇主任。
「她的主動脈出現了破口,且升主動脈已經嚴重擴張,主動脈瓣重度反流,』夾層』一直累及到腹主動脈遠端,如不及時治療,血管一旦破裂,將會瞬間斃命。」崔勇主任回憶道,當時情況十分危險,「考慮到這種疾病的兇險,我們當即決定為她施行急診手術,用人工血管替換掉自心臟到主動脈弓部的血管,以及供應腦部和上肢的血管,重建主動脈根部,還要跨過腹腔,從心臟上重新接起一根血管到腿上,保住性命還保證雙下肢的血供。」
兩次手術,她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三個月以前,一個27歲的馬凡綜合症小姑娘急性主動脈夾層……我們不光把命救活,還會根據不同的病人特點,制定個體化方案,照顧到遠期療效。總體宗旨是。不光要活,以後還要避免終身吃藥。要活得像正常人一樣的有質量!」國慶前夕,崔勇主任為婧婧手術後,在朋友圈表達了成功和喜悅。
「由於血管的結締組織發育缺陷,『夾層』已經把患者全部主動脈撕破,如同水管都已被鏽蝕,脆弱不堪。第一次手術保住性命,但不用人工血管徹底替換全部的主動脈,殘存的主動脈仍有破裂的風險。」崔勇主任解釋說,今年 9 月下旬,患者再次入院接受第二期手術,實施了全胸腹主動脈人工血管替換術。
「相比前次手術,這次創面更大,手術切口從肩胛骨下靠近胸椎位置,一直延伸到左下腹部,長度接近100釐米;為保證患者重要生命器官的活力,還重建了通往脊髓、肝脾臟、胃腸和腎臟的血流通道……『工程』浩大,國內也少見,通過這兩次手術,患者體內的不定時炸彈算是徹底解除了」。 崔勇主任說, 無論是主動脈夾層手術,還是全胸腹主動脈置換手術,都是心臟外科領域最大的手術之一,每一個手術耗時都在 10 小時左右,因此除了心臟外科醫生高超技術和嫻熟操作外,麻醉師、體外循環師、手術室護士及術後管床醫生和護士默契配合缺一不可。
手術後的婧婧百感交集,站在玻璃門前看著外面的她,輕輕地說:「我比海曼幸運。」
新聞連結
注意這種罕見病報警信號
馬凡症候群因1896 年法國兒科醫生安東尼馬凡(Antoine Marfan)對一個5歲女孩的診治過程中第一次發現並描述了該病而命名。馬凡發現這個小女孩的胳膊、腿、手指和腳趾不成比例的細長。此後有醫生發現有類似的骨骼改變並存在眼科情況的病例。1931年該病正式稱之馬凡症候群。
2018年5月,馬凡症候群被我國列入第一批罕見病。這是一種發病率低但死亡率極高的疾病,發病率為4~10/10萬。該病致病基因攜帶者有一半的機率將其傳給下一代。大多數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有家族史,但同時又有15%~30%的患者是由於自身基因突變導致。
馬凡症候群以骨骼、眼及心血管三大系統的缺陷為主要表現,其特徵為患者身材高,四肢及指(趾)細長,稱為蜘蛛指(趾);眼部表現主要有晶體狀脫位或半脫位、高度近視、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主動脈血管壁的結締組織病變,而使管壁的強度和韌度均下降,90%的患者死於心血管併發症,常見為動脈瘤破裂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動脈夾層破裂,患者當場死亡的概率是25%。劇烈運動更容易發病,導致死亡。除了美國海曼,我國也有因此死亡的運動員。
崔勇主任提醒,對於身材特殊細長的人,特別是有可疑家族史的人,要仔細進行體格檢查,注重檢查眼睛及手指、腳趾是否有蜘蛛腳樣改變,同時也要做心血管系統的檢查。儘早發現,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