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新中國辦起來的第一個新型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
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圖為劉少奇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
1950年10月3日,北京鐵獅子胡同一號院子,3000多名青年學生安靜地坐在小馬紮上,等待著一個屬於中國人民的大學的誕生。
這個在近代中國歷經大場面的古老院落,曾經是滿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袁世凱的總統府這裡開張、段祺瑞的執政府設在此處。
這一天,原段祺瑞執政府大樓的西側,搭上了一尺多高的木板戲臺,主席臺上正中坐著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朱德,教育部部長馬敘倫,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吳玉章,中國人民大學蘇聯顧問安德裡昂諾夫,政府副主席張瀾,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等人。臺下坐著數千名師生以及來自少數民族的代表——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第一屆開學典禮。
劉少奇開宗明義地說,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們新中國辦起來的第一個新型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
「上大學就要上人大」
1948年春天,華北聯大校長成仿吾到西柏坡去見周恩來,看到周恩來桌上放著一二十面彩色國旗樣稿,他意識到,中央已在做建國的準備了。周恩來此次約見成仿吾,告訴他為迎接新中國的到來,國家需要培養大量幹部,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大與北方大學合併,擴大為華北大學,吳玉章任校長、范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
華北大學是按共產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建立的大學,快速培養幹部隊伍,是中共1948年在西柏坡時就制定的教育規劃。
1948年10月間,在華北大學研究生班攻讀馬列理論的高放得到通知,設在正定縣的華北大學準備進京了。華北大學由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所解放區大學合併而成,是解放區的最高學府、中共管理人才的培訓基地,22歲的高放得到的通知是,華大進京,接管舊大學。
半年後的1949年3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
華北大學是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圖為華北大學畢業紀念章
建立新政權,急需按共產黨的理論來創辦屬於自己的大學,培養大批懂得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學、懂技術和管理的新型人才。1949年6月,劉少奇秘密訪蘇時向史達林提出:「我們想請蘇聯政府建立一所專門的學校,它類似於過去的中國勞動大學,來為新中國培養建設和管理國家與企業所必需的幹部。一開始,在這個學校中學習的學生可達1000名。在這個學校中可設置下列各系:工業、貿易、銀行業務、法學和教育等」。史達林看過這份報告後,還在「這個學校中可設置下列各系」的旁邊,劃了著重線,從此後史達林對人大科系設置的指導來看,他對劉少奇的想法的確經過一番思考。
毛主席在7月25日給劉少奇的復電中,表示贊同他的提法。
劉少奇將主席的電報原文轉交史達林:「一、我們同意在莫斯科建立一所中國學校,並同意系的劃分和要講授的課程。我們正好也需要向蘇聯學習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理論、原理、各工作部門的體制,所以創建這樣的學校是極為必需的……二、我們同意派一些同志到蘇聯去參觀,以便在那裡看一看和進行學習,並獲取經驗。參觀可以現在就開始進行……」
對此,史達林的反應是積極的,他回覆說:「這是好事,有困難,但可以辦。」
史達林認為,中國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可由蘇聯提供專家和教授,幫助中國建立一所建設人才和管理幹部的新型正規大學,學校就設在北平。8月7日,主席復電劉少奇、王稼祥:同意「中國大學設在北平,由蘇聯派教授」。
原擬定由華北大學來接管的舊大學,交給軍管會接管了。華北大學又有了新的政治使命。這所由中蘇兩國首腦商洽、並根據史達林的建議設在首都的大學,有一個響亮的校名:「中國人民大學」。
這所大學裡的年輕人被一個時代所羨慕,聽說1947年離校的高放又回北平了,他在北大讀書時的同學,紛紛跑到華北大學鐵獅子胡同一號的華大二部來看這位學習助理員(相當於助教)。高放那一身灰色的土布軍裝,成了當時最令熱血青年嚮往的裝束。當時流行的一首歌中唱道:「上大學就要上人大」。
高放,原名高元浤。1927—2018年,福建福州人。
這所備受熱血青年憧憬的大學,在1949年開國大典上是唯一被允許通過金水橋主橋經過天安門的學校。
1949年11月12日,劉少奇向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了人民大學籌備情況。他說「以原華北大學、革命大學及王明、謝老之政法大學三校合併為基礎來成立人民大學。」
以蘇為師
政治局隨後作出《關於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併由朝陽大學改組的中國政治大學,從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抽調部分幹部,創立中國人民大學。這是一所以莫斯科大學為樣板組建而成的新型大學。教育方針應是「教學與實際聯繫,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相結合。」
然而,蘇聯經驗與人民大學第一個迥異之處在於,莫斯科大學建於1755年,在沙俄時期已打下雄厚基礎,「十月革命」後列寧不惜財力繼續支持。建立一所中國的莫斯科大學,所需要的人財物力都不是剛剛建政的中央政府一時能解決的。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由於經費緊張,把人民大學建成莫斯科大學的宏願也就暫停了。後來,就連最初批給人民大學的5000畝地,落實在人大腳下的還不足1000畝,這使得建校60年之時,人大不幸成了全國面積最小的綜合性大學。
華北大學宿舍
但無論如何,人大初期,從北大、清華、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東吳大學等著名舊大學投奔華北大學,並與華大一同進城的知識分子,都對於將人大建成莫斯科大學的宏圖深信不疑。
和高放一樣,區隊長宋濤、副隊長陳共、招生辦鍾宇人、艾思奇學術秘書肖前等都是教會學校或舊大學出身,並隨華北大學遷入北京,又轉為人民大學教師的。
1950年艾思奇與夫人王丹在北京的合影
人大尚未正式成立,以蘇為師的前奏已然吹響。1949年9月15日副校長成仿吾傳達了中央指示:確定華北大學要為組建新型正規大學做準備。學校決定成立俄文大隊。從南京中央大學投奔華大的鐘宇人,英文成績尤其突出,被調入俄文大隊俄專班。28日,擁有500多名學生的俄文大隊舉行開班典禮,這個班的成立正是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成立做準備。
招生工作也漸次展開。
1950年1月3日,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鐵道部、郵電部及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出通知,對人民大學生源提出要求「勞動英雄、生產模範和生產中的積極分子、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以及有管理經驗的職員」,這一年,本科招生882名,各地必須保證本科生的圓滿成功。
史達林對這所人民的大學提出的建議是:培養國家急需要的財經政法人才。沒有上層建築怎麼接管全中國?所以在發展中國經濟建設的當口,與財經相關的系特別多。
人民大學最初設置的八個系中,五個與財政經濟有關,經濟計劃系、財政信用系、工廠管理系、合作系、貿易系,足見中國對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這些系的設置完全按照蘇聯。
由於蘇聯在「十月革命」以後取消了政治系,所以,人民大學也沒有政治系。在人大,與政法相關的系,對外是外交,對內是法律。
為了在短時期內迅速培養出一批管理幹部,大批的調幹生走進這所人民的大學。調幹生個個都是根正苗紅——其中一項條件是,必須有三年以上黨齡。有位領導幹部帶了自己的警衛員來上學,警衛員到校後就在人大警衛班擔任了工作。
不少學生的年齡比人大教師還大,20多歲的王思治給學生上檔案課時,下面坐著的一些調幹生還帶著「老八路」的作風,上課時蹺著腳,下了課跟老師要煙抽,師生之間沒太多講究,都很隨便。
1950年秋,人大已經有了41個教研室。高放所在的馬列主義基礎教室和另外7個教研室政治經濟、中國革命史、俄文、體育、教學法、漢語、數學等是非系屬的,負責全校的公共課教學。公共課教學的方式,完全照搬蘇聯大學的教學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經費佔1950年全部教育經費的1/5。來這裡上學的學生不用交學費,人大師生仍然像戰時一樣,享有供給制,供給制雖然沒有工資收入,但能夠保障師生們食宿無虞,能夠安心學習和工作。
原載於《看歷史》2012年第6期 作者:楊東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