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的地位
1)中國第一個新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兼有部分理工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和華中國人民大學學。1950年10月3日,以華中國人民大學學為基礎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先後擔任校長。現任校長為紀寶成教授,黨委書記為程天權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中國人民大學學為基礎,合併中國政法大學,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幹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胡錫奎任黨組書記。隨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同志出席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指出:「中國人民大學今天就開學了。這個大學是我們新中國第一個辦起來的新型的大學,中國將來的許多大學都要學習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經驗,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子來辦。」
2)中國人文社科的最高學府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1950年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誕生,歷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中國人民大學學之演進,經六十餘年風雨洗禮而弦歌不輟。毛澤東同志曾稱譽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進步的一幅縮圖」,還評價說:「有陝公,中國就不會亡。」。自創建之日起,人民大學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面向新世紀,人民大學與時俱進,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視察人大並向人大提出了「創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2003年,人大推出一套以「人文、人本、人民」 「三個人」為核心的新的形象識別系統。以「人大紅」為標誌的充滿時代氣息的人大新形象,以及「數字人大」工程的實施,使其再次成為時代的焦點。
人民大學是我國人文社科學科門類最為齊全的高校。一大批學科堪稱國內一流並享有國際聲譽。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以及哲學、經濟、管理、法律、新聞、黨史、外交、政治、信息管理等學科和專業都肇始於人民大學,然後由此走向全國。目前,人大擁有16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人大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擁有本科、碩士和博士學科點以及博士後流動站數量最多的大學之一,並且64個博士點中的26個是在全國率先設置的。在2004年初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的競標活動中,人民大學有10個項目中標,10名教授出任首席專家,中標率和立項數均高居全國高校榜首。多年來,人大招生實行文理兼收,面向新世紀,學校確定了「以文為主、文理滲透」 和「主幹的文科,適當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科學、協調發展的新思路,目前人大有6個理學、5個工學碩士點和1個工學博士點,2003年開始籌建理學院。將人大的人文優勢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使科研和人才培養始終保持先進性、前沿性和強烈的時代感,這將是人大向世界知名一流大學邁進的一個關鍵環節。
3)中國國民的表率,社會棟梁
把學生培養成國民表率、社會棟梁是人民大學一貫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堪稱「領導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理論工作者的搖籃」,他們當中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人文社科專家以及各級黨和政府高級管理幹部等優秀人才。這裡走出了包括肖揚、陳錦華、藤文生、馬凱在內的400多位省部級以上高級幹部,這裡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法學、新聞學博士,第一位博士留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兩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東方風來滿眼春》均出自人大學子的手筆。人大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屈一指的師資、優良的生源使人大學子具備出眾的才氣、務實的風格、堅實的基礎。一直以來,人大畢業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受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位。目前,除去主動不就業、考研和出國留學的,人大畢業生就業率可以說是100%。
4)中國學術交流和文化交往的平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人民大學始終秉中西貫通之方針的「大氣」之體現。開拓國際視野,與國際知名大學及學術界進行廣泛交流和合作,人大已大步走向世界。目前人大已同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積極、廣泛主持和參與國際間、政府間合作與交流項目;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200多名世界各國有關專家學者及知名人士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引進、翻譯出版了「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人力資源管理譯叢」、「金融學譯叢」等國際上最前沿最具影響力的教材;每年舉辦如「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等具有重大影響的高水平國際會議數十次。目前,學校平均每周有一場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召開;每20天有一位港、澳、臺和國外著名大學校長來訪;每月有一位國際知名學者、外國使節或政要來學校演講。人大已然成為我國中外學術交流與文化交往的重要平臺。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