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教育行業的既定節奏,順應社會期盼,新泰市教體局高度重視、快速決策、科學統籌,提前謀劃了延遲開學後的教學實施路徑,充分發揮「網際網路+」教學優勢,開展網絡教學,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對教育教學的影響。起於1月28日的線上教學至6月1日結束,我市中小學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了「停課不停學」。
一、未雨綢繆,線上教學回應社會關切。
我市教育系統有16.3萬名學生和萬餘名教師,延遲開學關係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市教體局黨組高度重視,把疫情防控工作當做最重要的工作,切實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市教體局幹部黨員第一時間建起了「應急、督查、義教、輿情應對、物資保障、網格防控」6支「疫情防控黨員先鋒突擊隊」,嚴防死守校園疫情防控。黨員義教先鋒突擊隊積極應對、未雨綢繆,穩步推進延遲開學後的網絡課堂建設工作。16名隊員晝夜不停地連續奮戰10多天,制定網絡課堂方案、保證資源供給、督查指導、協調網絡平臺、提供技術保障、設備支持、落實「一校一案、一鎮一策」方案等,緊張有序地推進網絡課堂第二戰場籌備工作。
1月28日,市教體局印發《新泰市「網絡課堂」線上教學服務工作方案》;1月29日,發出《「同舟共濟 共克時堅」的網絡教學倡議書》;1月30日,整理備齊開學後一周內網上教學資源,同時組建教師志願上門送教隊伍隨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截至1月30日,全市6所高中、29所初中學校因地制宜,開設了網絡共享課程、校園專題課堂、教師個性課堂;小學階段學校實行「一鎮一策」,教學點提供教育部配套數字教學資源。2月3日後,全市中小學全部實現網絡課堂搭建,並與學生進行磨合。2月10日,全市中小學生正式運用網絡課堂上課,實現「停課不停學」。
二、化危為機,線上教學成就教育新樣態。
及早部署、及早行動、及時調整,教研室指導全市200處學校制定完善線上教學服務方案,開展在線教學。疫情期間,全市平均每天進行線上教學的班級約3200個,授課教師有7700餘名,學生15萬餘名。疫情參與在線教學的老師累計55.3萬人次,參與在線學習的學生累計1169萬人次,課程資源共計126萬個。依託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全市網絡課堂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學生全覆蓋。全市線上教學於1月28日陸續啟動,2月初組織的網絡教學服務調研發現,仍有部分學生因網絡覆蓋不全面、學習終端缺乏等實際問題不能上網學習。2月2日全市不能在線學習學生共751人,市教體局印發《關於做好網絡教學全覆蓋保障行動的通知》,相關學校分別採取送學習終端、送手機卡、送教上門等幫扶工作,保證「一生一案」,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至3月16日,全市網絡教學實現學生全覆蓋,做到「一戶不漏」「一個不落」。
二是學習內容全。在網絡課程搭建工作中,市教體局實行「多元供給,個性選擇」的思路,制定全市「大課程表」,安排好早晨、日常課程、自習等內容,課程資源分為全市網絡共享課程、校園專遞課堂、教師班級個性課堂三大類。在教育主題方面,學校組合式推進疫情防控教育、國情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等,巧用社會事件,優化教學材料,最大化實現情感認同。在課程錄製方面,除了對傳統文化科目做出課程安排以外,市教體局對音體美等課程也作出了明確要求。音樂、美術需錄製鑑賞課,體育以健康教育課為主,倡導學生每天幫助家長做家務、居家鍛鍊一小時,據2月14日發布的《新泰市教育和體育局關於網絡教學活動的調查報告問卷調查》顯示,95.06%的家長(學生)反饋學校對學生進行了防疫安全教育和音美勞動等教育,97.32%的學生能夠做到每天參與家務勞動。
三是活動形式廣。線上教學使得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更加豐富、靈活、開放,疫情期間,全市中小學每周定期舉行各類主題班會、線上升旗儀式;引導學生進行室內體操運動,舉行雲端運動會;結合疫情期間湧現出的先模人物,開展主題手抄報、線上書畫比賽等;針對愛國衛生月、清明節、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讀書日、世界地球日、「五一」勞動節等紀念日和節假日舉行多種線上宣傳活動。獨特、新穎地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
四是反饋效果好。全市開展線上教學期間,教研室不定期組織教研員深入網絡課堂,開展線上視導。依據視導情況,及時教學管理調控。網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1.58%的學生反饋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對每一個學生都關注到位,99.2%的家長反饋孩子的聽課效果能夠達到「合格」以上等次。從網絡課堂的反饋來看,線上教學極大降低了家長在疫情期間的焦慮感,提高了家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克服弊端,實現線上教學效益最大化。
經過四個月的社會實驗,網絡課堂作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問題,這同時為學校推進信息化教學積累了寶貴經驗。
1.受限於網絡條件。線上教學依賴於網絡條件,網速、信號以及教師、學生對技術使用的熟練程度,都可能影響教師進行正常的網絡教學。線上教學伊始,APP崩潰、畫面卡頓、教師直播「翻車」等現象時有發生,無不表明網絡課堂的順利進行極大程度依賴於網絡條件。
2.學習效果兩極分化。接受網絡課堂的青少年群體具有個體差異大、學習力參差不齊等特性,在參與線上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疏於監管,部分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容易被手機其他娛樂性軟體吸引,降低學習效率。通過開學後的質量檢測結果來看,學生網絡學習的效果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3.課堂交互速率低。線下的課堂教學學生能夠立即反饋知識掌握情況,線上授課的教師通常選擇關麥等手段提高課堂效率,但這同時也關閉了師生課堂合作的重要途徑,學生的思考和表達空間少,學生間、教師與學生間互動和情感傳遞不足,導致線上課堂「老師講得很熱鬧,直播間很繁華」,最後卻上成了不少「夾生飯」。
四、線上指導線下,指明未來教育治理新方向。
「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實踐,使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在今天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更加重要。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的利器,是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的重要手段。它推動了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使未來教育正在走向一種新的教育生態和教育體系。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勢不可擋,我們應該抓住此次機會,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推動教育深度變革。
線上教學要樹立長期性、立體化思維。「停課不停學」驗證了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來區域、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將不再取決於環境和師資的差別,而是取決於擁抱信息化的心態,以及應用在線教育資源的能力與水平。建設一個優質共享的資源庫。整理整合國家、省市、出版機構等方面的優質資源,建立學校課程資源庫。利用優質資源,結合學校實際,關注校情、班情、學情,做好課程資源的二次開發,凸顯學校、教師、學生的主體性,推進學校信息化教學研究和實踐。完善一份科學合理的教研計劃。探索在線教研升級新思路,建立基於網絡的「智慧教研」,突出「以研促教」,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突出學科研修重點,充分考慮線上教學中學科的薄弱環節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挖掘在線學習期間的好做法、好經驗。組建教師課程開發共同體進一步加強對課程標準、教材、教學、作業、輔導和測試評價等關鍵環節的研究,豐富 「三四四三」課堂實踐,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課堂轉型。
線下教學要回歸因材施教的教學本質。後疫情時代,我們做好線上教學轉線下教學的銜接,開學後設置銜接過渡規範期。進行一次全面精準的學情排查,創新排查形式,通過學生、家長問卷調查與學業檢測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通過查看作業、筆記等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召開年級組、備課組、班級任課教師交流會,進一步了解學生居家學習的狀態。學情排查結果分析指導年級、班級、學科等制定系統全面的銜接方案、切實可行的分層輔導方案,充分考慮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需要,切忌依賴分數「一刀切」,做到降低起點,放緩坡度,逐步提高。將培優與輔困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輔導、分層作業、個性化學習活動設計等,幫助學生儘快適應線下模式,激發學習熱情和動力。實現一種理解信任的家校合作關係。居家學習是診斷、摸底與深度總結家校合作的重要契機。這期間家長成為孩子最長時間的陪伴者,深度參與到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家長也在了解中更加理解教師、學校。利用家訪、家長會等引導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挖掘家校合作的潛力,引導家長更多、更深地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來,提高家校合作的默契程度,構建「網際網路+」家校共育新體系。
在這場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中,儘管網絡信號有時不太穩定,儘管部分教師對線上教學技術不太熟悉,但是在全市教育系統全力抗擊疫情、實現「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從學生到教師,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繪就了當代教育史上一幅別樣的感人圖景。「行源於心,力源於志」,有了16.3萬學生對學校和課堂的堅定嚮往,有了萬餘名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堅守和奉獻,新泰教育必定行穩致遠,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