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創造「知乎」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0-12-16 虎嗅APP


90年代就能玩386筆記本,周源揭開原生家庭的面紗


何潤鋒:你是貴陽人,在90年代初就接觸到了計算機,這在非一線城市是很少見的。


周源:我第一次接觸電腦是在小學,是我父親工作用的一個386筆記本。我當時覺得很興奮,開機後屏幕會亮,機器啟動後,它會一行一行顯示加載的字符串。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但是我覺得它跟我以前玩的車、泥巴完全不一樣。它代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會產生一些新的信息和機制。

    

何潤鋒:父親有教你最基本的一些計算機知識嗎,比如DOS系統?


周源:沒有,他不讓我碰,怕我搞壞了。但我一般等他午睡時,把電腦拿出來觀摩一下。

    

何潤鋒:走到今天,當年的周源成為今天的周源,你覺得原生家庭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周源:我父親是一個工作非常認真,而且非常嚴厲的人,他對工作的要求極高。他從頭到尾沒有幫我做過任何決定,從小到大,我有什麼事情問他,他就會反過來問我,說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如果最後這個事情你決定了,你自己承擔事情的責任和後果。

      

何潤鋒:父母有沒有哪句話,讓你銘記到現在?

   

周源:當年考研時,一開始自己的預期非常高。考完以後,我預感結果不太好,臨近公布分數的那段時間,我的信心很差。父親當時給我發了一個簡訊,他說: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昂揚之氣。你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能會考得很好,去了你特別想去的學校;也有可能考得很差,但是你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沒有那種昂揚向上的狀態,即使你取得一個很好的結果,可能也不一定真的很好。這句話對我影響至今。



周源的熊心豹子膽:全身家當1萬6就敢裸辭創業


何潤鋒:當記者當得好好的,促使你最終決定出來創業的初心是什麼?


周源: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情況很慘,當時銀行帳戶裡不到1萬6千塊錢,那是我所有的積蓄。當時是在沒有找到投資人和創業夥伴的情況下,裸辭創業。


我的核心驅動力是,能不能創造更大價值。如果一些有價值的事兒,你能跟它產生直接的關係,能去影響它,我覺得很好,哪怕這個事情不一定是我直接做的。


我去媒體行業做IT記者,是因為在第一份工作裡,我作為程式設計師沒有強烈感受到創造價值的成就感;在我做記者的階段,我看到大量科技公司生生死死的變化,在其中會形成自己很多判斷,覺得換作是我,應該怎麼弄;但我當時只是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我做不了這些事。怎樣能夠讓這些浪潮翻滾,讓這些事情發生變化,這其實是我真正想要的,這是我辭職創業的原動力。

 

初次創業失敗的教訓:產品要解決一個真實的需求


何潤鋒:你第一次創業,做了Meta搜索,為什麼會做這樣的產品?

   

周源:我們選擇的領域是大數據的方向,幫助在網上賣貨的公司做數據分析。每天,用戶從各種地方來,到網站上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就涉及到數據分析。我們當時一方面做數據分析,另一方面我們嘗試做模擬,模擬的意思是,比如現在突然來了兩萬個人去你的店裡買牛仔褲,我們會模擬看網站會不會掛掉,會不會出什麼問題。Meta搜索這個事兒最後沒有做成。

 

何潤鋒:為什麼?

  

周源:我們選擇的切入點是電商的發展。2008年,電商正好處於一個跑馬圈地的階段,第一優先級是佔領市場,而不是進行數據分析和優化,不需要數據分析來驅動商業決策,需求偏弱,沒有強烈的付費意願。作為一個To B的公司,一開始不能把這個閉環給拉起來,我們很快就遇到了現金流的問題。

   

何潤鋒:如果一個年輕人要創業,他最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技能?

   

周源:你到底有沒有理解真實需求是什麼?你構想出來的需求和用戶真實需求,距離也許很大。


我的第一次創業,放到一個更大的時間緯度上來看,可能大家覺得這個事情很有用,但是在2008年,大家不會覺得那麼有用。所以創業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明確你做的產品是不是能解決一個真實的需求。


創業者要明確商業的三個要素:第一,用戶價值到底是什麼;第二,如何提升競爭門檻;第三,如何商業化。而前者是基礎。



創造「知乎」是一種什麼體驗


何潤鋒:創辦知乎的靈感從哪裡來?

  

周源:2007年,iPhone發布了,我跟幾個朋友做了一個網站叫apple4.us。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群對蘋果特別感興趣但背景不一樣的人,在一個郵件組裡,每天會有人提出關於蘋果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每個人只能回答其中的一部分;但當你把大家的回答加在一起,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新的內容。這個東西可能是一個產品邏輯,不過當時大家都在工作,這個事沒有實質性的下文,但是它有點像一個種子,就種在我們心裡了。


2010年8月,我從西藏回來,跟張亮吃飯,當時他是apple4.us的發起人。我們當時看到了一款Facebook前CTO做的產品叫Quora,發現有很多矽谷科技創業者都在裡面分享,而這些人平時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當時,我們一下就把apple4.us和這個事情打通,那天的飯局上,我們就決定要做知乎了。


第二天下午,我們開始寫了三頁紙,第一頁寫商業計劃書,每個月要幹些什麼;第二頁是這個月的計劃和預算;第三頁是你投多少錢,給你多少股份。晚上,我們帶著三頁紙去見了天使。


如何選擇投資人?周源霸氣回應:我們不是要找金主


何潤鋒:你選擇投資人有什麼標準嗎?   


周源:我們選擇投資人的標準從來沒變過。第一,我們不是在找一個金主;第二,他應該是我們的隊友,我們可能會幹得很好,也可能幹得很不好,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以隊友的關係來進行坦誠的溝通和交流。第三,希望他有長遠的眼光,能肯定知乎的長期發展價值。


知乎早期面試通過率不足1%,周源最看重應聘者的兩點素質


何潤鋒:當公司慢慢起步以後,你們要招很多不同崗位的人,據說你對選人的要求非常嚴格,有一次你面了403人,最後只招了3個人,你的標準是什麼?


周源:可能沒有403人,但300多個是有的,其實不是面試,是我當時整理了一個表格:這個人是誰,我怎麼找到他的,他在哪兒工作,擅長什麼,他的聯繫方式。我大概用一個月來收集了信息,隨後用一個季度,像一個保險銷售一樣,白天我就發郵件,做正式的自我介紹,說晚上我能給你打個電話嗎?晚上下班後就打電話過去談。當時我們招的大多是工程師,打電話的壓力是很大的,因為對方不愛講話,就一直沉默,你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在聽,但你還要繼續講下去。這個過程每天都會重複。   


何潤鋒:對於招聘員工,你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周源:舉個例子,我當時聯繫一個廈門的工程師,我跟他通完電話後,他沒說好也沒說不好,就說我知道了,電話掛了以後,我看他第三天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基於我們溝通交流的東西,他整理了自己的一篇思考。我當時一看文章發出來,我說這肯定有戲,這個人在腦子裡仔細琢磨過這件事,然後我電話就追過去了。他在博客裡提出的那些疑問,我也有,我就跟他很坦誠地交流。


還有一個例子,是北京的一名工程師,面試結果不是特別好,這個哥們兒主動說,我一個月以後再來試試吧。我們當時沒抱特別大的期望,只是希望他能夠挑戰一下自己。一個月以後,他真的來了,並且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覺得這樣的人,他能夠不斷去改變,這是我們特別看中的。


所以我們看中兩樣東西:一是他有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第二是他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強,改變自我的意願要強。



當精英範兒的知乎遇見「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何潤鋒:知乎的用戶群比較高端,但進入網際網路下半場,很流行這樣一句話「得屌絲者得天下」,知乎的高端屬性,能不能和屌絲需求對接起來?

   

周源:「得屌絲者得天下」是網際網路早期尤其是以PC流量為主的時代產生的,網際網路早期主要是資訊和信息,用戶等於流量,從一定程度上說,你可以認為教育良好的用戶在整個人口的金字塔裡佔的比例是少的。


但是網際網路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從2012年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始,大家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逐漸增加,用戶可能是在學習,可能是在購物,可能是交友娛樂等等,這些使得網際網路發生了非常豐富的變化。這個過程中,整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大量年輕人開始在城市中學習、工作、生活。16歲到20歲,20歲到25歲,25歲到30歲,每個階段遇到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屌絲嗎?我相信他們不都是,我們不應該再用這樣的東西去套他們,我也深知這不是尊重用戶的一種思維方式。


用戶擴張會導致知乎問答質量下降嗎?周源使出四個殺手鐧


何潤鋒:知乎的註冊用戶已達1.6億,當用戶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後,有人說知乎的問答質量不像以前那麼穩定了,你有這樣的焦慮嗎?

   

周源:我認為不應該把數量和質量直接對等起來。最重要的還是看你做的東西是不是一個基礎需求。我認為問答是很基礎的需求。當用戶數量變大以後,它會不會出現很多性價比問題和衝突性問題?這些一定會出現。比如說通過知乎去導流,發布一些不良信息的團夥是很多的,我們每天都在想辦法把他們都幹掉。

     

何潤鋒:什麼辦法?


周源:第一,我們一直都反對灌水,反對網絡暴力,反對人員八卦,這些內容是很帶流量的,但我們的核心原則是非常堅定的。


第二,產品體系和運營體系完全面向有質量的信息,並朝這個方向去演化,這一點我們也沒有變過。


第三, 到了今天這個規模,我們需要很大的技術力量去規模化解決問題。它包含了內容生產系統,也包含了分發信息流,還包含了社區治理。


我們在知乎上有兩個機器人,一個叫悟空機器人,顧名思義,它火眼金睛,是打妖怪的。你在知乎上發布不良信息,他識別出來,給你幹掉。還有一個叫瓦力,就是《機器人總動員》中打掃衛生、做垃圾分類的那個機器人。如果有虛假信息,他就把這些東西都分類,然後處理了;如果用戶老發這種虛假信息,他把這個用戶也處理了。


最後,我們有大量用戶,每天他們都在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



「文火慢燉」的知乎?周源回應:我們快著呢!


何潤鋒:請你簡單介紹一下知乎的商業邏輯和盈利模式。


周源:第一,把知乎的廣告體系構建更好。另外,我們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具化方式,幫助用戶掙錢,幫助用戶掙更多的錢。

 

何潤鋒:有人說知乎是一家文火燉湯的慢公司,融資慢,轉型也慢,兩年半之後才決定對外開放,所以未來的知乎會繼續保持這樣一種慢節奏嗎?


周源:知乎在早期的節奏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在我們開放之前,選擇迅速開放的公司其實都死了,包括很多大公司。我們有自己堅定的原因,這個原因不是為了慢,而是為了構建整個社區的氛圍和機制,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乎的產品形態是一個積累型的產品。它是一種沉澱性的內容,而不是特別實效性的內容。知乎有大量的內容可能是三年前產生的,但是今天你還是會覺得它對你很有幫助,所以知乎本身是積累性的,這是一個跟時間做朋友的賽道。


第三點,從公司角度來說,我不認為我們是一個慢公司。今天的網際網路競爭非常激烈,競爭是沒有太多邊界的,甚至可以認為今天的網際網路競爭就是二戰,環太平洋地區全在打,你不能說自己不是這個參戰國。所以更快速地構建競爭力、產品力、創新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是要走得更快的公司。


知識付費是一個偽需求?周源:用長跑姿勢迎接這個大市場


何潤鋒:知識成為商品是一種必然趨勢嗎?


周源:我認為是。對人們有用的信息,看起來雖然是虛擬的,但用戶的付費意願卻不斷增強。人們整體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往下走一步,除了像書籍、電影等本身已經非常商品化的東西之外,能夠幫助你決策、幫你解決問題的虛擬信息,也可以變成更普遍的商品。


何潤鋒:付費知識是碎片化的,碰到需要系統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人質疑知識付費幫不了忙,你怎麼看?


周源:溝通一定是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會取代效率低、成本高的方式。在線學習也是,現在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所有人都用到的產品方式也許還沒出現,也許下個月就產生。

 

何潤鋒:很多人質疑說,在線付費,大家買的其實不是這個產品本身,而是「我是知識愛好者」這個標籤,你認為知識付費會持久下去嗎?


周源:我們每天要處理大量信息,不管是哪類信息,對於新的形勢和新的媒介變化,都是會打問號的,這是推動發生質變的很重要的動力之一。如果大家一開始就接受了,那所有科技公司就不必努力了;正因為大家天天打著各種問號,覺得這個東西不好,可能不能實現我的需求,科技公司才會天天改進產品。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邏輯。


何潤鋒:知乎的知識付費產品也面臨消費可持續性這個問題嗎?


周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和機會,但它一定是一個長跑。



周源回應今日頭條競爭,用戶能否受益才是最終評判標準


觀眾:今日頭條強勢崛起,悟空問答發展迅猛,知乎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應對?


周源:第一,從競爭層面來看,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處在大的競爭背景之下,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有可能會是橫向擴張,也有可能是縱向上把產品做得非常深入,所以我覺得完全不用迴避。


第二,我們應該去理解:兩個產品到底是不是同質化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不是同一個問題?知乎從來不會把用戶當成一種內容生產的方式,再去把它換成一個廣告收入。我們希望能夠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去幫助大家認識世界,能夠持續迭代,最終的評判標準是用戶是否能夠變成這件事情裡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沒有在深夜裡懷疑過自我的CEO,不足以談創業


何潤鋒:在你的創業過程中,哪一刻曾懷疑過自己?

      

周源:我在2013年的夏天,跟一個創業者聊天,他跟我講了創業者的四個狀態:第一個狀態,是你做的事情,行業裡的人不太相信你,這時對於團隊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第二個狀態,你再往前做,好像也沒有做出什麼所以然來,你的投資人開始不太相信你。


第三個狀態,你把投資人的話頂回去了,再往前走,卻好像困難重重,不能如人所願,你的員工開始擔憂,這事到底靠不靠譜?這麼長時間都沒有什麼變化。這時你的內心一定會非常委屈,你特別希望他們能站在你這一邊,但你還是頂過去了。

     

到了第四個狀態,前三個狀態你都經歷過了,有一天晚上,你睡覺關了燈,你躺在那個無盡的黑夜裡,你突然有了一個感覺,你對自己提了一個問題:這事還能繼續嗎?那一刻,你是會懷疑自己的。因為除了你以外,沒有任何人站在你這邊。當這個時刻出現的時候,可能是一個CEO的moment,屬於他的時刻。他在那個時刻,可能會做出一些選擇,而這些選擇一定會來自於那些非常正確卻又很難的事情。可能等待他的是一個更長的黑夜。每個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個時刻。他如果現在還能站在你面前說這些,可能他已經經歷過了。


相關焦點

  • 周源的野心,知乎的出路
    有人質疑,知乎商業化的嘗試,會讓它離錢越來越近,卻離用戶越來越遠。用戶對此的反映很直觀。「更新了APP,結果發現廣告多的難以忍受。」這是知乎用戶@葉秋最強烈的感受,「我不反對知乎在變現上的嘗試,但現在的問題是知乎這種廣告形式已經嚴重影響到用戶體驗了。
  • 10歲的知乎,周源不想出局
    知乎的調性和周源一脈相承,它很少製造什麼威脅,十年裡,中國出現大量野心勃勃的網際網路企業,包括與知乎同期誕生的小米、快手、美團、滴滴、字節跳動,「廝殺」的概念與這幾個公司相伴而生,但知乎面對的幾次競爭都是唐突且虎頭蛇尾。直到2016年分答的突襲,才讓周源意識到競爭的概念。
  • 知乎周源首次英文演講:知識付費創業是種什麼體驗
    用戶也在重新定義他們想要的知識是什麼樣子的。周源公布了知乎Live的數據: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27 萬人次參與了知乎Live ,講者時薪平均過萬元。「未來我們消費的知識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具來生產這些知識?每每想到這些,我腦子就會浮現起,電影《黑客帝國》的一個情景:「我需要直升飛機的駕駛程序!」然後,接線員會把直升飛機的駕駛程序直接下載到女主的腦子裡。」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 周源公布知乎長期戰略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大會首次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從今年開始,知乎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也意義非常。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現場發表了十周年演講,回顧知乎十年發展。
  • 知乎CEO周源:千萬不要站在上帝視角
    即便如此,這也是知乎克制之下的結果,負責用戶增長的知乎副總裁白潔說,知乎並不追求高速膨脹。所以某種意義上,知乎也是一家「慢」公司。  這跟周源的性格,有些許類似之處。李卓爾見證了周源從程式設計師轉行記者,隨後兩次創業的過程。用他的話說現在的周源跟當初剛畢業相比,更加的低調沉穩。這種不張揚,現在生活在美國的李卓爾用了「Extremely」來形容,中文翻譯是:極端地、非常。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 周源公布知乎長期戰略
    原標題: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周源公布知乎長期戰略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大會首次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從今年開始,知乎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也意義非常。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現場發表了十周年演講,回顧知乎十年發展。
  • 場內演講場外「開店」 知乎周源這次網際網路大會很盡興
    說實話,如果不是看了這次的網際網路大會,你絕對想不到知乎還有這種「操作」。  眾所周知,知乎的CEO周源一直以低調、沉穩的「技術男」形象示人。然而作為此次網際網路大會的受邀演講嘉賓,周源除了出席「分享經濟:創新與治理」論壇分享滿滿乾貨外;在著裝上,周源也讓人眼前一亮。
  • 專訪知乎創始人周源:做知識服務應反對販賣焦慮 不追求短期利益
    「知識服務應該反對販賣焦慮,尊重知識的平等性和主動性,而付費機制是提升知識服務的一種激勵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周源稱。他告訴新京報,知乎非常願意在知識服務上長期、持續投入,不追求太短期的利益。周源認為,媒介形式和交互方式的變化,讓古老的知識服務在近幾年成為新「風口」,不但產生了紅利,還誕生了眾多新產品。
  • 知乎CEO周源:每個認真分享知識的人都是精英
    【TechWeb報導】12月4日消息,在今日舉辦的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發表演講,對「知識精英」表達了自己的理解,他說,「每個人都有值得被分享的知識,每個認真分享知識的人都是精英。」
  • 知乎周源:不認同下沉概念,更不會有意識地去做下沉
    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知乎的優秀創作者含金量較高,市場認可度高。」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在接受燃財經專訪時這樣評價知乎大V出走事件。 而對於近幾年大熱的「下沉」概念,周源表示「並不認同」,知乎也不會有意識地去做下沉。「我們始終重視內容的質量,不管內容來自哪個領域,我們都希望能夠產出和傳播高質量的、有價值的、可沉澱的內容。」他說。
  • 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 CEO周源如何看此事?
    原標題: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CEO周源如何看此事?前不久,運營商財經網從裁判文書網就發現一起有關知乎匿名用戶侵權的法律官司。在該案件中,一名姓張的女子稱自己於2019年4月在「知乎」網站上瀏覽標題為《女性在投行工作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問題時,發現其中以匿名用戶冒用自己身份及口吻發表不是內容。不僅如此,該匿名用戶還將女子的OfferLetter(聘書)發布在評論區內以證明身份。
  • 知乎CEO周源:利用網際網路構建新一代知識基礎設施
    知乎創始人、CEO周源「國宴為什麼要以淮揚菜為主」「山東的GDP這麼高為什麼還被說窮」「人體有哪些致命部位」……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需要解答的問題,在網上有這麼一個平臺,各行各業的人匯聚於此,通過探討或學術或有趣的話題,進行知識互動與分享,即使是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種豬育成等小眾領域的知識
  • 微博訓練營68期:知乎創始人周源分享創業經歷
    主持人:今天是第68期的微博訓練營,非常感謝大家在周末的晚上過來聽周源的創業經歷和對目前網站的發展狀況。我們先掌聲有請知乎的創始人周源。前半個小時請周源分享一下創業心得和目前的知乎的發展。
  • 躋身獨角獸之列,知乎的野心與終局會是什麼?
    知乎的終局到底會是什麼?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該如何盈利……?抱著這諸多問題,我一邊思考一邊翻遍了周源在知乎上的所有回答。我發現,在他的 341 個回答裡,有很多非常深入的思考,可以或直接或間接地回答我的很多疑問。知乎的本質是什麼?需求從來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重塑、遷移或轉型的。所以知乎的產品形態也一定是還原了某種線下的場景,那就是問答對話。
  • 直擊烏鎮|知乎創始人兼執行長周源:知識分享面臨非標品屬性和...
    本報記者 李立 烏鎮報導「2017 年是知識分享形成真正市場的一年」,在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享經濟:創新與治理」分論壇上,知乎創始人兼執行長周源如是表示。在周源看來,超越傳統精英觀念的知識共享,將有助於推動社會可持續性發展。這其中包括三個最基礎的關鍵變量:首先,是中國行動支付的發達,通過手機支付能解決各種消費需求;其次,是生產力設備的進步。原本出版印刷一本書,聽老師授課,需要各種機器設備場地支持。現在手機都能實現這些功能。最後,也是一個重點變量,即網際網路知識社區。
  • 知乎的中場戰事
    2012 年 1 月,站在極客公園舞臺上的周源有些緊張,說到一年來做知乎的體驗時,他用了一分鐘時間反覆說「一個字」、「兩個詞」——「專注」。我當時說,我們同步了一兩個月,你說我們同步得挺好,我們到底同步了什麼?他給我講了一個完全顛覆我的觀點。包括前段時間我見到國內一個很大的創業公司,他就跟我講說他們最近在改組織底層的文化信仰,改什麼呢?改的核心就是要改成「為用戶創造價值」。我當時也覺得這個事情非常衝擊我的認知,我說難道原來你作為一家科技公司你做的事情難道不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嗎?
  • 知乎探路內容變現
    創立5年後,知乎正在成為中文網際網路年青一代用戶溝通、交流,並分享彼此知識、經驗、見解的新型知識中樞。  「我以前打過一個比方,說做社區的人非常像建造城市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建造城市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事情特別多,它不會因為你做成了一件事情這個城市就可能非常豐富,它需要你把很多事情全部都做好,它才有可能有發展、有進步。」周源說。
  •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家,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識社區這事兒
    後來就組建團隊,創立了知乎社區。周源的想法是:雖然網際網路上已經有了像谷歌這麼優秀的搜尋引擎公司,但是用戶通過搜索得到的都是已經存在的信息(即存量信息)。搜尋引擎只能收錄已經產生的網頁,但是大量存在於人們腦子裡的知識、經驗與見解並沒有被發布到網上。只有通過問答的形式創造出具體的場景,然後請有能力的人來回答,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信息(即增量信息)。後一種形式,就是知乎想做的。
  • 知乎「變」局:麵包有了,愛情還在嗎
    知乎E輪融資成功後,周源給員工寫了一封公開信,信的開頭公布了融資成功的好消息,隨後論述了知乎未來的發展場景和商業模式。2016年,知乎D輪融資成功,周源同樣給員工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融資成功被放到了最後,通篇提的最多的是「用戶」二字。在周源看來,決定公司成敗的不是競爭也不是資本而是用戶。
  • 豆瓣沒有老闆,知乎沒有精英
    而一種聲音認為,知乎或許是這一屆網際網路獨角獸公司中,最後一個上市的企業。03所有社區類產品,在兇猛的破圈路途上都難逃落俗質疑,而在商業化的探索之路上,知乎走得很早,也很艱難,但周源的態度倒是很堅決:「知乎並沒有『以賺錢為恥』的文化,這種文化既不現實,也不高尚,更不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