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了多吃紅棗能補血?高價食物營養就高?黴變的花生、大米一定有黃麴黴素?面對這些問題,你的答案是啥?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靠吃紅棗補血?不靠譜
一直以來,身邊人似乎都有這樣一種共識,貧血了,就多吃點紅棗紅糖補補吧,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治醫師何智映表示,這不靠譜。
貧血是嬰幼兒、少年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消瘦人群、素食人群和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常見的健康問題。貧血最為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其次也可由失血過多引起,例如慢性腹瀉、長期痔瘡發作以及經量過多等;還有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因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此外,常見的還有與遺傳相關的地中海貧血。
鐵的來源主要是日常食物,動物血、肝臟及紅肉中的鐵含量及人體吸收率都均較高,其次是雞蛋、魚類、禽類、水產品(蚌肉、蟶子、蛤蜊等),此外還有一些植物性的食物,如黑芝麻、菌類、桑葚幹和紅棗。但要注意,植物性的鐵形式吸收率遠低於動物性食物;另外,進食鐵含量豐富的食物時,還要搭配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促進鐵的吸收。
很多人談起補血,必定想到紅棗,其實紅棗的含鐵量只有豬肝的1/10,吸收率也較低。在中醫藥典中,紅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建議日常可適量吃,但不能依靠紅棗來糾正缺鐵性貧血。
一般來說,日常三餐吃50克-100克肉類,每周吃一次動物血或動物肝腎,不用太多,25克-50克即可,就能夠滿足身體對鐵的需要。孕產期女性以及確診有缺鐵性貧血的人,每周再增加1次動物血或肝臟。
高價=高營養?別迷信
近年來,藜麥、牛油果和鷹嘴豆,這3種食物因被貼上「超級食物」的標籤,迅速走紅網絡,有不少博主和大V都說它們營養價值高,吃了有助於減肥、增肌,特別適合健身人士。於是,這3種網紅食物的售價逐年看漲,遠高於同類產品。相關專家表示,別迷信。
對些,從業14年的資深健身教練潘甫表示,健身人士的飲食搭配取決於他們的健身目標,通常包括減肥、增肌。
潘甫介紹,減肥人群日常飲食的總要求是低熱量,只有當攝入熱量少於支出熱量,使身體出現熱量「赤字」,才能達到減肥的目的;增肌訓練者的飲食原則是高碳水、高蛋白和多營養素。
「按照這兩類人群的健身目標,藜麥是一種非常適合減肥的主食,其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都比較高,可與燕麥、全麥麵包等減肥主食媲美,對於有增肌需求的人士也是不錯的選擇。鷹嘴豆是適合減肥的一類豆製品,同時有利於補充蛋白質。而牛油果對減肥的作用不大,建議一周食用1顆到2顆。」潘甫認為,沒有必要將藜麥、牛油果和鷹嘴豆神化。食物要搭配著吃才好,一種食物的某種營養素再高,也不建議長期大量攝入,飲食種類應儘量豐富多樣,最好經常變換攝入的食物。
「這3種食物在健身界並不算主流的減肥食物或增肌食物。」潘甫介紹道,健身食物的營養素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主食類推薦燕麥片、全麥麵包及其他粗糧;優質蛋白質來源於牛肉、雞肉和深海魚類;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推薦新鮮蔬菜,此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大豆及其製品。
與同類其他普通食物相比,這些網紅食物的營養價值真的特別高嗎?其實,藜麥、牛油果和鷹嘴豆都是我國不常見的食物,屬於新資源食品,所以其價格偏高。但是,它們的營養價值並非高到與它們的價格相匹配。重慶醫科大學教授張勇提醒:對食物營養價值的評判,通常將其與類似的食物比較或者和被替代食物比較。
「可以和藜麥作比較的對象是穀物和豆類,藜麥的營養價值處在二者之間,比穀物高些,但不及豆類。牛油果屬於水果類食物,相比普通水果,它含有更多的油脂、更少的糖。鷹嘴豆屬於豆類,它的營養成分與普通豆類差別不大。」張勇說,以上3種食物與其同類食物相比,營養價值難分仲伯,它們都可以作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但過分神化甚至膜拜就走偏了。
關於黃麴黴素,這些「常識」有錯
近年來,雖然媒體對黃麴黴素的科普宣傳不少,但很多人對它仍存在種種誤解,一些網絡上流傳甚廣的黃麴黴素「常識」其實都是錯的:
——黴變花生一定有黃麴黴素?錯。黴變花生不能吃,但未必有黃麴黴素。舉個例子,如果花生是因為被汙染上根黴而產生黴變的,那就沒有黃麴黴素。
——沒有黴變的花生就不含黃麴黴素?錯。花生是否受到黃麴黴汙染,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必須通過檢測。
——被黃麴黴汙染的花生肯定含有黃麴黴素?錯。黃麴黴是否能產生毒素,要看它有沒有產毒的基因。食品工業中也需使用黃麴黴,只要不產毒就可以用。
——汙染的不是黃麴黴就不會產生黃麴黴素?錯。除了黃麴黴,寄生麴黴也能產生黃麴黴素。
總結就是,發黴的花生不一定有黃麴黴素,沒發黴的花生也不一定沒有黃麴黴素。
——地溝油中含黃麴黴素?錯。黃麴黴素主要產生在田間和儲存環節,地溝油裡的黃麴黴素幾乎都是人們「腦補」的。
——驗鈔機可以檢測黃麴黴素?錯。黃麴黴素可以被激發出螢光,很多檢測方法的確是基於這一點。不過一般食品中的黃麴黴素含量極低,不可能被驗鈔機「看」出來。
——普洱茶含較多黃麴黴素?不準確。普洱茶由微生物發酵製成,這些微生物菌群會排斥黃麴黴,因此一般不會有黃麴黴素,只有少數劣質普洱茶可能含有少量黃麴黴素。
——腐乳、豆豉、豆瓣醬容易被黃麴黴汙染?不準確。在製作這些食物的過程中,生產者確實利用了黴變,不過,產生黴變的並不是黃麴黴,這點和普洱茶類似。雖然不排除這些食物有被汙染的可能,但總體上來講可能性不大。
——大米發黃是長了黃麴黴?不能一概而論。大米發黃,更可能的原因是陳化,也就是放久了。陳化會導致營養價值下降,但不一定產生黃麴黴素。
——黃麴黴南方才有?錯。南方溫暖潮溼,確實更適合黃麴黴素生長。不過北方並非淨土,尤其是華北地區,溫度並不低,也是黃麴黴出沒的常見區域。東北、西北相對好一些。
——筷子、案板幾個月不換就產生黃麴黴?錯。黃麴黴產毒需要潮溼的環境、豐富的營養,還要攜帶「產毒基因」。花生、大米、玉米之類食物易產生黃麴黴,是因為它們有營養。這個條件,一般的筷子和案板都不具備,所以,上面長黴有可能,產生黃麴黴素,有點異想天開。
雖說不必太擔心黃麴黴素,但為了家人健康,防止其它病毒或細菌侵害,我們在使用和清潔筷子、案板的過程中,最好注意這幾點:第一,筷子洗完別急著放進筷子盒,稍瀝一下水;第二,筷子盒裡不要放太多餐具,多餘的晾乾後收進櫥櫃;第三,筷子盒底部容易長黴,因此最好定期清理消毒;第四,案板儘量做到生熟分開,如果用一塊案板的,不要用正反面來區分生熟,應該用先後次序區分;第五,案板用完,及時清洗乾淨,不留食物殘渣;第六,案板洗完可懸掛或立起來,不要貼牆放置或平放在檯面上;第七,次日或下一頓飯使用案板前,最好再次用流水清洗或用開水燙一下。
(據人民健康網、廣州日報、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人民政協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