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團深入鶴城區佳惠冷鏈物流開展調研。 劉斌 攝
單懿文 劉 斌 石 蓓
「鶴城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做好科技扶貧鞏固提升工作,使之成為熠熠生輝的『西南明珠』。」作為科技工作後發地區,鶴城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理念堅定。
當好排頭兵 爭創示範區
科技創新工作全市考核,鶴城區第一。探其奧秘,源於鶴城依靠科技新引擎,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增強了內生動力。
鶴城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55家,2020年底預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1家,高企數量較以往有望增加56%。成功設立懷化首個裝配式建築產業領域博士後工作站。
12月10日,鶴城區委書記向秀亮向筆者介紹,「鶴城區委對標落實省委『三高四新』戰略,結合鶴城經濟發展狀況和基礎,在『十四五』期間,全區的發展定位全市創新發展的示範區、湖南西部的首善區、全國知名的康養旅遊區。」
「鶴城區委、區政府引入科技服務機構,深入區內各領域企業進行『一對一』高企申報填報指導、高企稅收優惠政策宣傳,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品質。」區長梁志平如是說。
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支持雙創機構做專做強,打造開放協同發展平臺。2019年新增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9家,今年1-9月新增21家,預計全年新增26家,預計增速189%。
工業化轉型步伐不斷加速。鶴城區在醫藥健康、裝配式建築、設備製造等產業中,精準凝練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前景好、示範帶動作用強的科技項目,依託工業園區平臺,不斷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在主特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發明專利穩步提升。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全區發明專利授權量持續增長,今年1-9月,全區專利授權量達962件,較去年全年增加421件。僅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8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小巨人企業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擁有馳名商標和名優品牌產品4個,科創團隊12個,科創專家23人,省級技術中心2個,正在全力加快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園建設。
科研經費不斷增長,創新環境不斷優化。2019年全年完成全社會R&D經費投入5.68億元,2020年1-9月,完成全社會R&D經費投入7.21億元,預計全年完成9.6億元。今年推薦懷化新奧燃氣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享受研發財政獎補資金88.08萬元。鼓勵和指導懷化金藝玉米研究所等78家企業進行科技型中小企業註冊登記。動員區內企業報名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湖南卓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獲農業農村部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
科技人才驅動 注入澎湃活力
「基層科技人才偏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人才與農民貼近性不強,農業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鶴城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黎育軍直言「短板」。
想法子,困難迎刃而解。機制「立」起來。做到了機構、人員、經費、責任「四個到位」。 2018年7月30日,鶴城區召開了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成立大會,服務團成員33人,2019年服務團成員增加至37人,2020年科技扶貧專家團升級為科技服務專家團,成員增加至67人。
副區長尹安偉及2018年時任區政府科技副區長、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團長彭國良牽頭制定了科技扶貧月工作例會制度、工作服務跟蹤制度、科技服務派單制度,實現了科技人才對20個貧困村的全覆蓋,拉長扣緊產業鏈,通過「建鏈——強鏈——補鏈」三步曲,使產業「鏈」強起來,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向「綠水青山」 要「金山銀山」
鶴城作為國家生態功能區,立足自身實際,用科技的力量推進「兩山」理論的貫徹落實。
「只有依靠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脫貧。」涼亭坳鄉村民如是感慨。華中農業大學張新軍教授重點服務指導該鄉的「中蜂養殖與優質成熟蜂蜜生產」和「中蜂生態莊園建設」。 涼亭坳蜂蜜批發價格提高到了現在的160元/公斤,零售價達240元/公斤,帶動全鄉更多貧困農戶實現增收。
基地「扶」起來,建立振鑫牧業、黃巖大峽谷、鶴翔生態農業等10個科技扶貧示範基地,致富更增門路。
「我們科技人才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全覆蓋。」黎育軍介紹。今年新任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長魏寶陽介紹:「專家團成立專家庫、企業庫和項目庫,使專家和企業有了精準對接平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8月,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博士團撰寫了鶴城農業產業調研報告,建議重點打造林下經濟、旅遊休閒農業兩個產業體系,圍繞兩個產業體系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通過企業+人才+基地的模式,壯大產業發展。
科技扶貧是一場接力賽,需要科技專家服務團隊成員一棒接過一棒,跑出更好成績。鶴城區委、區政府的共同出發點:「打造『強化版』的科技人才隊伍,夯實科技扶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