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近兩年來都喜歡去日本旅遊,對於日本的古城一定不陌生吧。江戶城作為日本著名的古城,在日本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走進神奇日本,探究日本古城江戶城的起源。
當前的江戶城(皇居)原型,是日本室町時代後期武將太田道灌(1432—1486),於1457年負責修築而成。據說,當時的江戶城建築群,有子城、中城、外城三部分,其中的中城,便是德川家康於日後構築本丸之處。「江戶」意味「江之門」,也就是河口。
這一帶自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約兩百年時間均為江戶氏的領土。江戶氏沒落後,城館所在的江戶也淪為荒村,後來由太田道灌築城,之後過了一百三十多年,德川家康入封關東,再度增築江戶城,費時約半世紀完成。
原本有一座五重六層的天守閣,1657年發生「明歷大火」時遭燒毀,之後一直沒有擴建。話雖如此,江戶城依舊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近代城郭,東西約5.5公裡,南北約4公裡,周長含外廓約15.7公裡。
某些作家或專家指稱,江戶城及江戶市鎮是基於古代中國風水思想的「四神相應」格局而建。根據陰陽道,「四神」意味東方「左青龍」、西方「右白虎」、南方「前朱雀」、北方「後玄武」。具體上說來,是東方有流水,西方有長道,南方有汙池,北方有丘陵,為最貴地。京都平安京正是根據「四神相應」思想而築。
只是,另有專家主張,德川家康的江戶城可能根據當時的「北條流」兵法築城術而建,也就是說,北高、南低、東西有流水。畢竟江戶並非德川家康主動選擇的地點,他是迫不得已才遷入江戶,再說,江戶城建築工程耗時多年,第一期工程和第二期工程總監並非同一人,也非僅有一人,很難判斷是否真的依據中國風水思想。
若根據江戶時代中期的著名武士、兵法家大道寺友山(1639—1730)所著的隨筆《落穗集》,書中確實提到「江戶實為符合四神相應之地」,又說,「即便江戶地形符合四神相應,倘若物流不便,也不適合將軍所在」。正因為江戶地理位置適合物流需求,德川家康掌握天下後也就不再遷移。
不過,《落穗集》中提到的「四神相應」,不是古代中國風水思想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而是「北條流」的北高、南低、東西有流水之條件。戰國大名上杉謙信則堅持「東方流水、西方原野、南方農田、北方山林」……看來,「四神」會隨時代而變,也會隨君主統治的地形而異。
我個人很喜歡閱讀這類雜七雜八書籍,尤其是史地學者教授與非史地專家的一般作家所展開的辯論,非常有趣。至於江戶城是否「四神相應」,對我來說,無可無不可,只要東京平安無事,且富士山(玄武)[6]不要爆發就好。
話說回來,就定義及用途來說,日本城和中國城迥然不同,日本城比較接近歐式城堡,具有武裝防禦的功能。中國老百姓說的「進城」,意味前往省城或縣城,日本庶民則毫無「進城」機會,因為那是天皇或將軍的私人府邸,四處都有武士或忍者護衛,僅限大名、公卿等人才能進城,日語稱為「登城」。而以領主居住的城堡為中心,往四面八方發展的城鎮稱為「城下町」,這裡才是咱們老百姓的居住區。
江戶城是日本史上空前未有的複合建築群,本丸、西之丸、二之丸、三之丸等建築,各自區劃為「表」、「中奧」、「奧」三種構成。規模最大的是將軍官邸兼私邸的本丸御殿,也就是主城,位於最深處,這裡也區劃為「表」(幕府執政所)、「中奧」(將軍官邸)、「大奧」(將軍私邸),而且只限本丸的「奧」稱為「大奧」。
本丸建築面積約一萬一千三百坪,不過,光是大奧就佔了六成,約六千三百坪。大奧除了將軍一人能自由進出,一般任何男子都不得進入,有時看情形,德川家一門、重臣、醫生、僧侶等人可以破例。
大奧是以將軍生母為首,將軍的子女、正室、側室和眾多女官及侍女的居所。根據不同時代,人數或許有增有減,但至少都有五百名以上,幕末時期多達一千名,據說最盛期多達一千六百名。本丸遺蹟是現今皇居東御苑,目前沒有任何建築物,只有草坪。
從皇居正門順著護城河往北前行,可以抵達平川門。平川門是江戶城三之丸的正門,站在此處的木橋望向高麗門、渡櫓門,正是江戶時代的城鄉風貌。
平川門算是江戶城後門,由於御三卿府邸就在附近,這兒也是御三卿的進城出入口。御三卿和德川家康於生前創設的御三家,都是德川幕府將軍繼承人備選。德川家康創設的御三家,隨著時代流逝,與將軍家的血緣關係日漸疏遠,於是在第八代、第九代將軍時,又創設了御三卿。第十一代、第十五代將軍正是出自御三卿。
平川門別稱「不淨門」,是抬出罪人或在城內去世之人遺體的出口。日本史上著名的四十七名「忠臣藏」事件(元祿赤穗事件),其藩主淺野內匠頭正是以重罪者身份從平川門出城。
江戶城始建於室町時代,繁盛於德川幕府時代。是日本將軍的主要居所。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日本古城江戶城的起源大家都知道了嗎?江戶古城歷史悠久,喜歡歷史的小夥伴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哦,感悟日本歷史的神秘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