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小彬資訊」,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綠油油的果園裡,桃子藏匿在粉紅色的紙袋中,如母親懷胎桃兒自由生長。清風徐來,胎桃兒在綠葉中忽隱忽現。這是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鎮西山村委會月牙井村劉介春家桃園裡的一景。
果園 左先勳 程麗 供圖
近年來,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以實現移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目標,按照「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方針,全力做好移民後期扶持和產業培植工作,著力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確保了庫區和移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
「村民種下『搖錢樹』,收穫『金果果』,已經成為現實。」南澗縣移民後扶股工作人員楊政達介紹道。
一群無量山烏骨雞在桃園裡度仲夏:
「預計桃子收入80000元、養雞收入6000元、養蜂收入30000元,算算這盤總帳,數字後面的零還是多著啦!」49歲的劉介春自信地說,「桃園建設國家補助了3年,現在已形成『草-雞-肥-果』『蟲—蜂—果』的循環種養模式。」
種下「搖錢樹」收穫「金果果」 左先勳 程麗 供圖
「當時栽桃子不能馬上見效,多次纏著我們要砍桃樹。」站在一旁的楊政達講述了種植業的故事,以前種烤菸半年見效,栽果樹3年才見效,村民怨言多怨氣多。
「我們農民就是目光短淺,說得不對、做得不對的請原諒。」劉介春紅著臉道歉,不聽你們的勸告就沒有今天的好前景,現已成立「南澗縣清源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種植養殖,逐步實現吃購遊一條龍服務的新農村。
劉介春再三邀請我們,到時品嘗他家20畝冬桃和5畝紅梨的「金果果」。
我們轉場到窩接河片區,棗園裡的樹上綴滿了大小不一的小棗,壓彎了樹枝。兩位大媽悠閒地坐在棗園邊嘮家常,見到我們把話題轉移到種棗上——
收穫的「金果果」 左先勳 程麗 供圖
「種棗收入是種莊稼收入的一倍多,還不辛苦。」64歲的李汝芳大媽說,這塊田以前一年種兩季莊稼,種穀子收入3000元、種豆子收入2000元,現在栽棗年收入10000多元,成為我家的「鐵桿莊稼」。
「技術員到我們田裡手把手地教,用線拉枝、短頭限高、深翻施肥、保溼除蟲、除花梳果……」李汝芳很專業地介紹技術員王雲祥傳授的知識。
「去年那片葡萄園的改良嫁接就是王老師指導完成的,今年已經初見成效了。」楊政達指著路對面的葡萄園,接過話題介紹王雲祥:州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農藝師,每年都帶著助手多次到南澗指導水果種植,是南澗果農的好朋友、好老師。
葡萄園 左先勳 程麗 供圖
「每年進行200多人次培訓,還帶村民到外地參觀學習,引進種苗和技術,推介產品聯繫銷路。」查朝榮介紹了窩接河片區項目情況,投資107.9萬元,實施示範種植葡萄25畝、金脆蜜特早熟棗24.39畝,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工程……6個村社、108戶、292人受益,其中31戶、111人移民受益。
怎麼種地賺錢?後扶股瞄準「綠色農業+鄉村遊」,加快農業產業「接二連三」,種下冬桃、紅梨、葡萄和小棗等,套養無量山烏骨雞、吃蟲蜂。從種莊稼到「種風景」,形成春賞花、夏採摘的美景,遊客樂在其中。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我
點【在看】
讓更多人因你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