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北京城最熱的話題莫過於垃圾分類了,四類垃圾怎麼分,每天都讓北京人動足了腦筋。在舊時的北京,垃圾處理能力有限,不過胡同人家的垃圾也能大概齊地分出個「幹垃圾」「溼垃圾」。
推糞車的糞夫
1 環衛曾歸警察管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北京的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曾由警察系統負責,當時叫「警衛共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成立了維護城市治安的工巡總局(後改名為內外城巡警總廳),城市環境衛生工作也歸其管轄。工巡總局有一支清道隊伍,由各區巡官、警察負責監督管理,督催清道夫役清掃馬路路面、清運市內垃圾、疏通溝渠、進行衛生稽查等。
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時期,沿用了警察管理環衛的體制。1913年頒布《京師警察廳管制》,規定除總監外共設5處14科,其中第三處是衛生處,衛生處第一科掌管道路清潔、清潔工配置、公廁設置與修繕、公共溝渠管理。在1910年到1913年間,京師警察廳還先後在各個區設置了清道隊、清道所,並且細化了工作規則。同時在警衛軍中設立衛生兵隊,專司清潔道路、灑水事宜。警察機關還備有土車,專門用於將垃圾運往城外或指定地點。
1929年,北平特別市衛生局成立,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方歸屬衛生局管理。
2 城市環衛工人稱「清道夫」
清道夫灑水潑街 攝影:[美]約翰·詹布魯恩
我們現在把城市中負責環境衛生的工人稱為「環衛工人」,而舊時北京負責處理城市垃圾的工人,卻有不同的稱謂。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了《京師警察廳改訂管理清道規則》,配備專門負責道路清掃的人員,稱為「清道夫」。清道夫的日常工作是由警察率領,進行「潑灑、掃除、平墊、疏浚溝渠、拉運穢土穢水、其他關於道路之事」。據官方記錄,當時北京城「有清道夫1495人,每20人編為一隊,在馬路及兩側、街巷胡同和溝渠陂塘堤岸進行清掃。秋冬兩季每日工作9小時,春夏兩季每日工作11小時」。
1929年,市衛生局成立後,清道夫歸屬衛生局管理。衛生局在重要的街巷設立了垃圾桶,豎牌指定傾倒穢土的地點,還添置了焚穢爐。同時對清道夫的工作規定進一步細化,如「各班所管區域之土路及便道,應按時掃除,平墊潑灑」,「清道夫役掃集之垃圾,應運至指定地點,能焚化者,用穢爐焚化之,不易燃燒者,運送穢土代運場」,等等。對清道夫崗位人數的定編,初以「各區地面廣狹不同」酌量分配,後來分布更趨合理,「視區域之繁簡,而定人數之多寡」。
不過清道夫的工作區域主要是馬路大街和幹線溝渠,而背街背巷老胡同清運垃圾的活兒,警察局要另外僱「垃圾夫」幹。垃圾夫也被老百姓稱為「倒土的」,他們無冬歷夏都穿著一件印著「垃圾夫」三個白字的「號坎兒」,拉著一個木輪垃圾車,到各街巷胡同收垃圾。
每天一清早兒,「倒土的」一進胡同口,就把手裡的大銅鈴鐺「丁零丁零」搖動,嘴裡還不時喊一句「倒土哦!」那時候胡同裡沒有垃圾箱,住家戶兒聽到聲音便都端出院裡裝滿爐灰、垃圾的土筐、廢舊箱子、大簸箕,往土車裡倒。拉個十來家,土車也就滿了,垃圾夫拉到附近的指定地點一倒,回頭接著再拉。
3 「窩頭隊」幹的都是苦活
除了垃圾夫,警察局還僱有「穢水夫」,專門負責清運每家的泔水,俗稱「倒泔水的」。
穢水夫的泔水車也是笨重的兩輪木頭車,車上裝一個大水箱,可以容十幾挑兒水的樣子,後面最下方有個洞,用木塞塞住,是往外放水用的。穢水夫一般會套上一頭小驢拉車,每天下午到胡同人家院裡,一進門先喊一聲「倒泔水!」然後把一家家的泔水桶提出來把泔水倒進水箱。一車裝滿後,「咯吱咯吱」地拉到通地溝的「穢水池」倒掉,再返回胡同繼續。
清道夫、垃圾夫、穢水夫,幹的都是苦活計,工作辛苦而報酬低微,夥食自然也好不了,被時人戲稱為「窩頭隊」。
雖然舊時北京有這些城市垃圾處理的機構、設施和人員隊伍,但由於當時國力衰弱、戰亂頻仍,管理措施得不到實施,律令形同虛設,城市衛生狀況一度非常惡劣,甚至被稱為「垃圾城」,市民深受其苦。直至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城市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狀況才得到根本改善。
掏糞先買「糞道」,糞場不乏「糞霸」
除了渣土和泔水,糞便也是城市垃圾的一個重要部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沒有下水排汙管道系統,也沒有抽糞機器,人畜糞便的清運全靠人力。不過,因為糞便是農民種莊稼的好肥料,因此糞便清運處理便成了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北京過去公廁不多,一般人家有茅房的也很少,出恭大多是用恭桶。從清後期開始,北京城的糞便清運就形成了一個專門的行當,執此業者被稱為「糞夫」(即掏糞工)。
老北京的糞夫以山東人居多,都是貧苦人出身。糞夫每天到各家各戶或旱廁收集糞便,將糞便以肩擔或車載的方式運往糞場「卸貨」。
糞夫歸屬不同的糞場,有特定的掏糞路線和區域,稱為「糞道」。糞夫須遵從行規,「每至各巷打掃,行規極嚴,各走各道。若欲作此營業,須先出資買道,始可背桶下街」。
糞夫分為「旱道糞夫」「水道糞夫」和「跑海糞夫」。「旱道糞夫」專門到旱廁掏糞便;「水道糞夫」專門為住戶刷馬桶。除了這些分好糞道的正式糞夫,還有一些散戶,他們沒有固定的糞道,大多在犄角旮旯拾糞,被稱作「跑海糞夫」。
糞夫掏糞運糞多在黎明時分,作家從維熙在《覓故記趣——尋找北平玉皇閣》一文中寫道:「記得當年小巷報曉的不是大公雞的晨歌,而是拉糞便的大車那吱吱啦啦乾澀缺油的車輪聲,黎明時分十分刺耳,難怪當時北平流傳著一首歌: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多少的聲音都跟著它起……」
糞場是集中存放糞便和製售糞肥的地方,糞道、糞場這些資源都歸「糞道主」或稱「糞場主」管轄,經營收入歸他們所有,糞夫的僱傭和收入分配也由他們定。糞道主還享有「糞道權」,可以將糞道倒賣給他人。糞道主難免欺行霸市,因此俗稱「糞霸」。
糞場不僅存放糞便,更重要的是還要對收上來的糞便進行加工,經過摻灰、攪拌、晾曬等幾道工序,最後形成產品,即俗稱的「大糞乾兒」或「糞土」。糞場將大糞乾兒送到北京郊外,賣給種地的農戶。民國文人齊如山在回憶錄中說:糞廠「每日派人背一木桶收取各住戶、鋪戶之糞,用小車運回,曬乾賣為肥料」。
過去北京的糞場大多集中在城裡。如前門街道域轄原有一個「糞場胡同」,就是因其在清末民初時有一個大糞場。後因京劇表演藝術家郝壽臣在這裡建四合院居住,覺得胡同名不雅,就向政府申請給這條胡同改名,遂改為「奮章胡同」。《北京胡同叢談》中記:「糞場大院,今奮章胡同。」
當時老北京內城九個城門各有各的用途,稱為「九門走九車」。安定門由於附近糞場眾多,成群連片,糞場的人畜糞便裝於糞車後,全順安定門拉到城外,所以安定門被稱為「走糞車」。
由於糞場售糞獲利頗豐,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區的糞夫數量曾達到四五千人,糞場數百家。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仍有糞道1857股,糞夫一千多名。1951年11月3日,北京市政府發布《關於改革糞道制度的布告》,宣布「廢除封建的糞道佔有制度,一切糞道廁所都歸衛生局管理」。此後,北京市不斷改善糞便處理行業,大力建設公廁、改建衝水廁所,推廣使用真空吸糞車。2000年12月23日,掏糞工人將東城區內務部街57號院的兩個死坑旱廁清理乾淨,並將旱廁填埋,終於結束了北京城人工清運糞便的歷史。
(原標題:老北京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嵇立平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