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德國垃圾處理如何變廢為寶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探秘德國垃圾處理如何變廢為寶

  ◎洪莉

  從今年夏季起,上海開始實施嚴格的生活垃圾分類,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生活垃圾分類,在德國早已成為平常的生活理念。1991年我旅居德國時,首先遇到的生活問題就是將家裡的各種垃圾分別放入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早在1961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就成立了德國廢物處理行業聯合會並籌建了多家服務公司,以便有效地組織廢物和可回收物的收集再利用。這些垃圾處理行業的公司為政府制訂各種廢物回收﹑實施工業循環利用的有效法規,並提供現實有效的諮詢和幫助。

  隨著環保理念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高,德國的垃圾回收處理法規細則也在不斷更新完善,至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臺了更有針對性的廢物回收處理規則。從80至90年代,德國更加重視減少廢物產生的預防措施,嚴格實施各種廢物、特別是私人家庭廢物的分類回收,並逐漸發展形成了完善細緻的現代化垃圾回收再利用管理系統,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可持續循環經濟。

  如今,德國對垃圾廢物的處理和回收再利用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工廠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按嚴格的國家環保標準進行處理,稍有違章即受到嚴厲的法律處罰。家庭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廢物也按照分類規定,按部就班地進行回收處理。垃圾分類理念早已在德國深入民心,成為習慣。

  各種顏色的垃圾桶分類有序

  我們小鎮民居基本都是帶花園的獨家小樓,每戶人家院子裡都有市政府免費發放的全套垃圾桶(每月垃圾費由私人帳戶直接轉帳給政府帳戶)。黃色為帶有回收綠點標誌的塑料包裝物回收桶,綠色為舊報紙及紙板舊書類回收桶,黑色為不能回收再利用的剩餘生活垃圾。還有三個塑料筐分別用來回收沒有退押金的綠色、棕色及無色瓶子;而玻璃啤酒瓶和塑料飲料瓶可以送到超市換回瓶子押金。

  此外,還有一種棕色生物垃圾桶,是用來收集咖啡渣、茶葉末、廢棄菜葉、果皮以及落葉剪草的。但生物垃圾桶不是必需的,如果不要這個桶,而是在自家花園角落設個生物漚肥桶,將自家的生物垃圾丟在桶裡自然漚肥後施在自家花園裡,政府還會發放點財政小補貼。生物漚肥桶在建材商店可買到,密封嚴實,沒有難聞氣味溢出,很多鄰居家都有,我家園裡也有一個。

  再看每家的廚房裡,日常生活小垃圾桶至少有三個,一個用來放塑料包裝及罐頭盒,一個用來放紙質包裝,還有一個用來放其餘的生活垃圾,三者分放,井井有條。從垃圾產生的源頭開始就順理成章,將垃圾分類完畢,再分別放入大分類垃圾桶,而這樣做真就是舉手之勞。

  家裡放這麼多垃圾桶,會不會影響美觀和整潔﹖德國工業界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德國的家庭垃圾桶從外形設計到方便實用再到密封嚴實,都非常的人性化,注重每個使用細節。很多家庭小垃圾桶都是密裝在整體廚房組櫃的水池下面的柜子裡,拉開櫃門,就拉出了固定在櫃門上的分格垃圾桶,關上櫃門則什麼都看不見。也有立地式小垃圾桶,它們因造型美觀實用﹑封蓋嚴實,而不會帶給人齷齪感。

  垃圾回收日曆人手一本

  在我們小鎮每個周末的垃圾回收日,每家都會將垃圾桶拉到家門口的小街路口放好,整潔安靜的小街旁會出現一長溜同顏色的垃圾桶。在這一天,垃圾回收公司的密封大卡車會開到小鎮走街串巷,將居民的垃圾收集運走。垃圾車全方位封閉,由兩名工人操作,工人將垃圾桶推到車後面,車上的全自動操作機械手抓起垃圾桶,通過隔層將垃圾傾入車內再將空桶放回,整個過程沒有垃圾氣味瀰漫空中,也不會汙染到操作工人。

  垃圾回收日由市政府規劃制定,每年年底小鎮居民都會收到市政府寄來的下一年垃圾回收日曆本,上面用文字和圖形標明某日回收某種垃圾。垃圾回收日曆本的設計非常方便實用,除了標註垃圾回收日期外,還可以用來當記事本,在每日的空白格裡標記上這一天家庭或個人的重要事項。在收垃圾日的頭天晚上,我們會將垃圾桶拖到小街口,第二天垃圾被收走後再將空桶拖回來。垃圾桶邊有把手,下邊有輪子,拖起來毫不費勁。

  但是,有一些東西不能扔進任何垃圾桶,那就是各種家用電池和剩餘油漆等化學物質。這類有害汙染物質有兩種回收方式,一種是送到建材商場或電器商店的專門回收箱,再就是按照垃圾日曆上規定的具體日期和具體時間,將其送到鎮中心停車場邊的汙染物質回收箱。

  和我們中國人「舊家值萬貫」的觀念很不同,德國人會將不想要的舊家具及家用電器等隨時淘汰扔掉,不放在家裡佔地方。處理家庭舊物也歸政府管,垃圾回收日曆本上有家具回收電話號碼,只消打個電話,記下家具回收車來收集的日期,屆時將舊家具及壞電器等抬到家門口街邊即搞定。不想再穿的舊衣物可以洗乾淨後包好,送到每個社區設置的舊衣物回收箱中。

  有如此措施嚴密﹑細緻入微的環保工作,有民眾這般愛惜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德國的環保事業成為典範自然不足為奇。當習慣成自然的時候,愛護環境、垃圾分類則成為人們的自覺自愿行為。德國人特別注意將環保意識傳輸給下一代,從幼兒園開始就教育孩子不亂丟垃圾。剛到德國不久經歷的一件小事讓我至今難忘,那次是和一位朋友上街,她四歲的小兒子在剝開一塊巧克力糖後,小手一直攥著糖紙。我以為他喜歡這張糖紙。直到街邊出現了一個垃圾桶,小男孩一聲不響自然地走過去,將糖紙丟進去。原來小夥子已經將不亂丟垃圾當成一種責任。

  深入垃圾汙水處理廠探視真相

  經過四道不同工序,汙水得以淨化處理

  經生物降解後的汙水,生成大量沼氣作為焚燒垃圾的助燃氣體

  淨化汙水的過濾裝置與自來水公司的過濾水裝置相同

  德國規定,建築公司需負責將挖建築用沙後因滲水所形成的大水坑,改建成供人們休閒郊遊的湖區公園或從事水上體育活動的場所。距我家約20公裡遠就有一片這樣的綠色湖區。第一次去這個人工湖遊玩時我就注意到,不遠處的樹叢中冒出幾座高大的乳白色橢圓形塔和高聳的煙筒,這些與一般工廠的形象很不同的高大而又潔白的全封閉式建築引起我的十足好奇。詢問我先生得知,原來這裡是科瑞費爾德垃圾回收處理廠,我們每天製造的垃圾都要送到這裡進行處理。他的話讓我毛骨悚然,想像著垃圾回收場的塵土飛揚和骯髒惡臭,開始疑心近在咫尺的湖水是否真的像看上去那麼清澈﹖

  目睹廬山真面目的機會說來就來了。一個周日,在報上獲悉這家垃圾處理工廠舉辦義務開放日,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們來到這個在我眼裡非常神秘的垃圾工廠一探究竟。

  一向清靜的工廠突然熱鬧非常,臨時搭建的大帳篷下坐滿了對垃圾處理感興趣的居民,很多是全家老少齊出動。參觀的人流被分成若干組,分別由工作人員帶領著邊在工廠裡穿行邊聽講解。工廠分汙水處理和垃圾焚燒兩大區域,我們參觀組先走進了汙水處理區。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城市的生活汙水經過城市下水管道網,以及首先經環保處理後排出的工業廢水,都會集中流到這裡,然後在此經過四道不同工序的淨化處理。第一道工序是用渦旋式水泵裝置進行機械分離,將手紙、木棍等汙水中的各種固體先分離出來。這些固體經過多次脫水乾燥處理後,作為垃圾焚燒的燃燒材料使用。

  分離後的汙水,將利用汙水本身產生的微生物及細菌進行生物降解,將汙水中各種洗滌劑﹑清潔劑中含有的氮﹑磷﹑氨等化學物質分解出來。在生物降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微生物絮狀體被沉澱吸附出來後,再被送進密封塔中與一種特殊細菌混合反應從而生成大量沼氣。我們在湖邊看見的那三個巨型橢圓塔,就是這個沼氣生成塔。生成的沼氣再通過管道被輸入垃圾焚燒爐,用作焚燒垃圾的助燃氣體。沼氣塔內反應餘下的沉澱物,經脫水烘乾處理後也作為垃圾焚燒的燃燒材料。最後,汙水再經過特殊過濾裝置過濾,就完成了整個淨化過程,此時從下水道流出來的汙水已經脫胎換骨。

  經過淨化處理的水流進一個巨大的水漏鬥,並從這裡被排入萊茵河。工作人員舀上一杯處理完的淨化水告訴大家,這裡最後淨化水的過濾裝置採用的是與自來水公司高標準的過濾水裝置同樣的設備。

  你製造的垃圾原來最後是這樣子的

  全封閉操作,燒垃圾真正做到「高大上」

  首先做好垃圾分類才是避免產生二惡英的基礎

  垃圾和汙水在這裡都成了寶貴的原材料,真正變廢為寶

  直接地下掩埋垃圾的處理方式在德國早已被淘汰,垃圾中尤其是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含有重金屬成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將會造成土地二次汙染。焚燒垃圾並用之產生電能、熱能是德國處理垃圾的主流方式,那麼整個垃圾焚燒過程是否無害﹖怎樣避免二惡英等有害氣體產生﹖有哪些先進的技術值得學習借鑑﹖

  當我作為德國《華商報》記者,再次有機會走進這家垃圾處理廠時,特別就二惡英等有害氣體問題請教了接待我們的廠長﹑博士工程師羅斯先生。他介紹﹕每年工廠回收周邊各城市130萬居民分類後剩餘的生活垃圾及工業垃圾約34萬噸,作為燃燒原料,進行火力發電。所產生的電力除了供給本廠處理垃圾及淨化汙水工程的用電需求外,還提供給2萬多家客戶生活用電,並為8000多客戶提供熱能供暖。

  在垃圾焚燒處理區,我們看到一輛輛全封閉的大型垃圾車將垃圾傾倒入焚燒爐下面的地下垃圾場。在焚燒爐大樓一層的全玻璃封閉操作室內,一名工人坐在轉動操縱臺上操作著大吊抓鉤,將垃圾抓送入焚燒爐填料口。幾個屏幕分別顯示著填料口內滾動帶送料情況,還有各垃圾堆內是否出現高溫自燃。操作工人根據屏幕顯示的數據,來掌控填料速度和抓垃圾堆的順序。真沒料到,燒垃圾工作還可以這麼有趣好玩,這麼「高大上」,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我們乘坐電梯一層層地參觀垃圾焚燒大樓,每一層圍繞著焚燒爐體布滿了各種機械和儀器,它們在焚燒垃圾過程中各盡其職,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我問羅斯廠長,焚燒爐之所以要燒到1200℃的高溫,是否是為了消滅二惡英氣體﹖他回答說,不是的,產生二惡英氣體並不是與溫度有關,而是與垃圾本身有關。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含有各種塑料或其他化學物質,這樣的混合垃圾燒起來才會生成二惡英有毒氣體。我恍然明白了,原來垃圾分類不僅僅能回收各類可以再循環使用的原材料,而且還是減少再次汙染的保障。

  德國在垃圾分類方面早已做到人人習以為常,這樣分類完後剩餘的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其成分就相對簡單多了。所以,首先作好垃圾分類才是避免產生二惡英氣體的基礎。

  羅斯廠長給我們看了汙水處理完後最終剩下的淺色粉末,它們被用作焚燒垃圾的燃料。還有,垃圾焚燒最後剩餘的灰色固體石塊本可以用作鋪路材料,但羅斯廠長說他們沒有這麼做,因為雖然現在技術檢驗不出含有重金屬,但不代表完全沒有。他們將這些固體石塊用密封的方式作為地下空礦洞的填充物。而魯爾區一帶的老煤礦早已停止開採,正需要填埋地下空礦。

  這家工廠焚燒垃圾過程中所生成的煙霧氣體,還須經過多道先進的過濾﹑清洗處理工序,最後變成純淨氣體才排入空中。而在此過程中每年還可回收鐵及其他有色金屬1萬噸,這樣既回收了寶貴的金屬材料,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了空氣汙染。我們所看到的焚燒爐高煙筒上,輕煙嫋嫋,似白雲飄渺。羅斯廠長說,垃圾和汙水到了這裡都成了寶貴的原材料,真正變廢為寶,並且在處理骯髒的垃圾和汙水的整個過程中,做到了零汙染。

  環保部門全程視頻監控垃圾處理

  垃圾處理廠裡沒有看到一個揮汗如雨的操作工人

  州環保部門與焚燒爐監視屏幕即時連接,可隨時了解數據是否達標

  工廠對面就是居民區,多年來從未發生過居民投訴

  這家垃圾處理工廠共有250多名員工,其中包括一個由32名物理﹑化學﹑生物﹑環保專業人士組成的擁有高端現代化儀器設備﹑先進高科技測試技術手段的實驗室。他們不但負責監測本廠垃圾焚燒過程和汙水處理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情況,而且還用標準苛刻的科學方法,負責測試﹑監控整個地區大氣層中各種物質的含量,以及地下水﹑河水﹑土壤的潔淨度,還有居民飲用水﹑空氣的質量。在第一線工作的工人有120人,三班倒制,機器全年運轉不停。但不論是在汙水處理區還是在十幾層樓的焚燒廠房內,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揮汗如雨的操作工人。工人在哪裡﹖

  羅斯廠長笑著說,現在我們去看看他們。我們走進了生產監控室,頓覺眼前一亮,只見牆上一排大型屏幕密密麻麻地顯示著各種現場數據和變動曲線,上方的電視顯示著焚燒爐內各部位火焰燃燒情況。幾個工人坐在桌前監視著屏幕,操作著電腦,監控著整個廠房的機器運轉。這裡就是工人工作的第一線,其中一個焚燒爐監視屏幕直接連接著州環保部門,現場數據即時傳送到那裡。州環保部門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直接監控工廠生產,隨時了解數據是否達標。

  另外,工廠對面就是居民區,多年來從沒發生過居民投訴。工廠還面向社會開放,經常接待中小學生及社團參觀,宣傳普及環保知識。據悉,這個工廠汙水生物降解淨化及最後的過濾工藝屬於歐洲最先進的技術,各項環保數據和排放標準都遠高於歐盟的環保要求。不論是垃圾焚燒還是汙水淨化,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控制。

  (本文作者系德國《華商報》記者,著有《收集德國好時光——認識德國骨子裡的氣質》一書)

相關焦點

  • 看乘風破浪的娃探秘垃圾和汙水如何變廢為寶
    8月4日,鄭州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帶領五十餘名生態環境系統的職工及其孩子,進行了一次環保親子探秘之旅。據說為了此次探秘,他們興奮了好幾天呢~讓我們同探秘隊伍一起去看看垃圾和汙水如何變廢為寶!垃圾發電廠長什麼樣?是怎麼「變廢為寶」的?
  • 變廢為寶的垃圾回收
    垃圾焚燒 變廢為寶 一個500噸的垃圾填埋場至少佔地1000畝,而且平均壽命10年多,填滿了必須換新地方。各種填埋方式佔目前垃圾處理的76.3%,不僅佔地面積大,降解過程可長達百年,而且滲濾液已經影響到了城市地下水,垃圾釋放出來的甲烷、硫化物等也會形成氣體汙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環境。
  • 雲南大理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 集中清運 變廢為寶
    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公司餐廚垃圾收運負責人趙紹斌說。  別人眼中的餐廚垃圾,在他眼中卻是寶貝。過去,餐廚垃圾排入下水道會汙染水質,如今依託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不僅能緩解環境汙染問題,而且實現了「變廢為寶」。  趙紹斌介紹,餐廚垃圾處理首先難在收集。以往處理餐廚垃圾,餐館自己要掏錢,個別餐館為了省錢偷偷隨意傾倒,想要收集餐廚垃圾並不容易。
  • 雲課堂•精彩回顧 | 第三講《我會垃圾加減法——垃圾的處理》
    8月19日下午,由共青團武昌區委員會、武昌區青少年宮共同舉辦的「垃圾分類雲課堂——我會垃圾加減法《垃圾的處理》」開課啦!這是《垃圾分類》系列課程的最後一節課了,青少年們通過這節課學習了分類後的垃圾都到哪裡去了,垃圾應該怎麼處理。同時,青少年們還跟隨老師一起做了一個「變廢為寶」的創意手工——環保鉛筆袋,學會將身邊的「垃圾」變廢為寶。
  • 你知道一些生活垃圾可以再利用變廢為寶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你知道生活垃圾主要分為什麼嗎?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廚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組成的,現在有些垃圾是可以二次利用的例如廚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你知道該如何變廢為寶嗎?
  • 上海記者調查:裝修垃圾能「變廢為寶」嗎?
    原標題:記者調查:裝修垃圾能「變廢為寶」嗎?  目前上海規定建築垃圾只能在本市消納,如何提高分揀效率,如何處置消納甚至變廢為寶,成為各區綠化和市容管理部門的"痛點"。不久之前,全市首套裝修垃圾自動分揀流水線試運行,目前每天能處理1500餘噸裝修垃圾,工作量能頂200多名工人。那麼這套設備能解決建築垃圾中最困難的裝修垃圾分揀問題嗎?
  • 變廢為寶,鄭州市垃圾回收利用準備這樣做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12月1日起鄭州市將正式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那麼,鄭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後運到哪裡?這些分類垃圾將如何變廢為寶?11月6日,大河網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實地走訪了正在加緊施工的鄭州市中原區生活垃圾分揀中心。
  • 如何快速處理垃圾?2019進博會上4款黑科技告訴你
    垃圾分類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很多關於垃圾處理的黑科技也應運而生。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關於垃圾處理的4款黑科技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最重的垃圾處理設備IMPAKTOR 380 PLUS是德國老牌拆解設備製造商阿吉斯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設計並製造的一臺建築垃圾處理設備,該建築垃圾處理設備重達15噸,是目前歐美市場上最先進和環保的建築垃圾粉碎處理設備,據悉,這款破碎機1小時可以將200噸建築垃圾就地變廢為寶。
  • 百餘位垃圾處理運營管理員來濰坊「取經」 學習變廢為寶新經驗
    齊魯網濰坊7月18日訊7月18日上午,由山東省城市建設管理協會環衛分會主辦的山東省垃圾處理運營管理員培訓班在濰坊市拉開帷幕,來自濰坊、濟寧、聊城、煙臺、淄博、威海、泰安、日照、萊蕪、德州、濱州、菏澤等14個地市的100餘位垃圾處理運營管理人員齊聚一堂,通過集體培訓、學習,共同交流垃圾處理先進經驗
  • 垃圾如何「變廢為寶」?——探訪北京東直門城市生態島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關桂峰 任超)大件垃圾快速拆解、廚餘垃圾「變身」香皂……正在試運行的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城市生態島,是怎麼讓垃圾「變廢為寶」的?記者前去一探究竟。城市生態島外景。孫治中說,以前大件廢棄物主要依靠傳統人工拆解,清理運輸成本非常高,一輛大卡車只能運輸40張床墊到郊區的處理站。現在經過拆解、破碎,一輛車能運輸200張床墊。大件廢棄物處理區的建成,可以減少居民小區的環境汙染,杜絕人工分拆過程產生的二次汙染。據了解,城市生態島6月7日開始試運行,現已處理大件廢棄物約90立方米。
  • 「點石成金」每年增量數十億噸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泰戈爾今日熱點「每年增量數十億噸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目前,國內建築垃圾增量每年達到35億噸左右,佔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以上,是國內城市單一品種排放數量最大、最集中的固體廢物。建築垃圾增長過快,根源是房地產開發模式的弊端。
  • 廚餘垃圾變廢為寶,能製成塑膠袋、酵素、可燃材料?
    面對廚餘垃圾在生活垃圾裡的高佔比,專家支招廚餘垃圾可變廢為寶的處理辦法。據報導,我國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4億噸,有600多座大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圍城」,更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經沒有了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這其中,廚餘垃圾佔了很大比例,它們含水、油和鹽,容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和傳播細菌,如果和其它垃圾混合,還容易交叉汙染,也會為後期處置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 記者觀察: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加強源頭分類減量 實現良性循環
    記者觀察: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加強源頭分類減量 實現良性循環 2020-12-
  • 長沙縣:製作環保酵素 讓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公益團隊現場演示如何將廚餘垃圾中的植物部分製作成環保酵素,變廢為寶。李文婧 攝紅網時刻8月13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李文婧)近日,長沙縣星沙街道望仙橋社區發動居民家庭、餐飲門店、水果店、轄區單位食堂,製作環保酵素,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從源頭上減量垃圾,打造垃圾分類新引擎。
  • 環保酵素讓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3日訊(通訊員 李文婧)近日,長沙縣星沙街道望仙橋社區發動居民家庭、餐飲門店、水果店、轄區單位食堂,製作環保酵素,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從源頭上減量垃圾,打造垃圾分類新引擎。活動現場,來自長沙縣城管局的專家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的背景、分類方法與構建體系,以及長沙縣目前的實踐情況,從講政策、講法律的角度,說明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隨後,來自長沙市的公益團隊對如何將廚餘垃圾中的植物部分製作成環保酵素,變廢為寶進行了講解,並進行現場演示。 什麼是環保酵素呢?
  • 資源循環利用 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本報記者 鄧娟垃圾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每天,綿陽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200噸。如何讓這些資源重新歸位?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起綿陽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垃圾焚燒發電等處理方式,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
  • 增量數十億噸 建築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老舊小區改造、民戶拆遷、道路建設、商務樓宇擴張等等,使得建築垃圾的產生量逐年增長。 目前我國每年建築垃圾的增量高達數十億噸,如何處置這麼多建築垃圾成為一個難題。相比於過去簡單粗暴的填埋、堆放,一種資源化的處理模式正在興起。
  • 垃圾變廢為寶!仁和區這個廠已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 發電近1.3億度
    垃圾變廢為寶!  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迤資村的攀枝花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2018年5月投入使用以來,目前已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發電近1.3億度,實現經濟效益8500萬元,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
  • 「變廢為寶」,上海市閔行區塘浦路1068號的垃圾分類密碼
    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陳列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都是由垃圾「變廢為寶」製作而成的。    「180個廢舊輪胎製成『老鷹』、290個廢棄礦泉水瓶做成的『海綿寶寶』、673個報廢汽車零部件打造的『駿馬』等,這些陳列和展示的『工藝品』擺件都是由再生資源『變廢為寶』製作而成。」閔行區浦錦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汪志曄介紹,再生資源「變廢為寶」製作區是浦錦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的「寶藏基地」,目的是讓垃圾「活」起來。
  • 電子垃圾處理:阿博羅西的啟示
    緣起:問題與機會 這個系統誕生的一個大背景,便是已經被電子垃圾大面積入侵的阿博羅西地區。它現在已經成為工業國合法/非法的電子垃圾傾倒目標的聞名地區。每年這裡承受著數百萬噸電子垃圾的傾倒,但嚴峻現實是,地區對電子垃圾處理效率並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