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綠色發展重在觀念,貴在行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綿陽。
近日,綿陽環保世紀行組委會組織由綿陽日報、綿陽晚報、綿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就我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及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發現問題整改、保護飲用水源地等方面採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進行採訪。即日起,本報推出「美麗綿陽,我是行動者——2018綿陽環保世紀行」專欄,展示各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鄧娟
垃圾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每天,綿陽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200噸。如何讓這些資源重新歸位?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起綿陽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垃圾焚燒發電等處理方式,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100%。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涪城區玉皇鎮的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中科·綿投循環經濟產業園,只見垃圾通過全封閉垃圾車運進這裡後,依次經過卸料、堆放……在操作手的控制下,只見垃圾從進料口進入後,落入爐前推料器上方的水冷溜槽,併到達推料器的推料平臺上。之後推料小車把垃圾「一口一口」地送進焚燒爐,經過乾燥預燃、燃燒一段、燃燒二段和燃燼……最終完成發電和無害化排放。「每天有1050噸垃圾這裡焚燒發電處理,可發電40萬度,產生的衍生物都將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綿陽中科綿投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耀均說,如爐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鐵、銅、鋅、鉻等重金屬物資,「這些可都是寶貝啊,有回收利用的價值。」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生活垃圾在焚燒處理過程中,通過成熟的焚燒技術及汙染治理技術,有效分解了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垃圾堆放發酵時產生的滲濾液以及生產廢水,經生化和膜工藝處理後全部回收使用,對外實現零排放。同時,為有效防止二次汙染,綿投循環經濟產業園還在煙道的末端裝有煙氣在線監測系統,與市環保局聯網,隨時接受環保部門和市民的監督。
過往,我市對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去年7月27日起,綿陽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建成運營,結束了綿陽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簡易填埋的歷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36.5萬噸,年發電量1.089億千瓦時,可滿足3萬居民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年節約標煤6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4萬噸。」該負責人說,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後,體積量減少95%,與垃圾衛生填埋方式相比,30年內綿陽城區可少建2-3個500萬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
據介紹,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正在積極推進中。另外,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可利用垃圾焚燒發電的餘熱建設市政汙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醫療廢棄物處置等項目,集中無害化處理固體廢棄物,實現固體廢棄物的物流、能流有序循環,最終達到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的目的,目前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中。
綿陽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我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積極創新實踐,規範化管理,從垃圾產生、運輸、處置等環節「全鏈條管控」,促進資源利用提檔升級。中科·綿投循環經濟產業園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建成後,必將產生較大的環保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將成為我市重要的環保參觀和教育基地,對保護綿陽生態環境,促進綿陽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綿陽日報)
原標題:資源循環利用 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