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調查:裝修垃圾能「變廢為寶」嗎?
目前上海規定建築垃圾只能在本市消納,如何提高分揀效率,如何處置消納甚至變廢為寶,成為各區綠化和市容管理部門的"痛點"。不久之前,全市首套裝修垃圾自動分揀流水線試運行,目前每天能處理1500餘噸裝修垃圾,工作量能頂200多名工人。那麼這套設備能解決建築垃圾中最困難的裝修垃圾分揀問題嗎?我們先去位於徐匯區的這個建築垃圾轉運站去看一看。
一早,位於徐匯區景聯路上的這家建築垃圾轉運站,就開始忙碌起來。與其它的建築垃圾轉運站不同,記者在現場幾乎看不到進行垃圾分揀的工作人員。
記在現場看到了這些從各個居民區運過來的裝修垃圾,草蓆、床墊、破沙發,各種各樣材料的垃圾都混入其中,幾臺挖掘機就會將這些材料複雜的裝修垃圾送入到這個帶有齒輪的"給料口",一整套全自動的分揀流水線,就從這裡開始。
那麼這套自動化分揀設備是怎麼運作的呢?工程師告訴記者,基本靠"吹"。在強大氣流的作用下,一些表面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裝修垃圾飄浮在上層,表面積相對較小且較重的裝修垃圾則墜入底層。
不同大類的裝修垃圾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分成數層,每層都有對應的輸送管道和履帶,將分好層也就是分好類的裝修垃圾輸送到指定的收集容器內,整個過程不需要藉助人力。
上海勤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逯光輝告訴記者,通過分揀設備的自動化分揀以後,骨料是骨料,輕物質是輕物質,這樣才有資源化利用的前提。把骨料分得很乾淨,就具備了做路基和做路面磚的可能性。
事實上,在這套分揀流水線上馬之後,已經能完全消化徐匯全區裝修垃圾的分揀,甚至還一定程度上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徐匯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管理科副科長曹丹俊告訴記者:「分揀能力得到很明顯地提升,到現在為止,我們通過機械化的方式,能夠達到每天一千噸的裝修垃圾,做到日產日清,人工只需要10到20個人,比原先來講,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們《新聞透視》此前也曾報導過,因為建築垃圾中,除了混凝土塊、磚塊外,還會夾雜包括破布、爛木頭等雜物在內的毛垃圾。分揀雜物需要時間,垃圾車只能排隊等候傾倒,最後不少區都出現了建築垃圾大量積壓的情況。
那麼這套能夠有效加快分揀速度,減輕人力成本的自動化流水線是否有可能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呢?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制訂的《上海市建築垃圾處理管理規定》明確了各個區要設立中轉分揀設施,從法規的層面來講,實際上對各個區已經提出要求了,要推廣此類的裝修垃圾分揀設施。
市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張健介紹說:「各個區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從中轉分揀設施本身對場地的需求也好,選址也好,都是有相應的客觀要求,尤其是中心城區,選址的時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類似這樣的機械化的分揀,第一是分揀的功能,第二實際上還有一個中轉,產生的骨料還有一個堆放的功能,對場地的佔地面積的要求會比較高一點,這些為環保做的設施設備,我們不希望在做環保的事情的時候,給別人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下一步,企業希望能將分揀出來的可循環利用物質變成可以進入市場銷售的原料、產品,從而獲得更多的盈利,進而加大對裝修垃圾分揀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那麼這些分揀出來的骨料做資源化利用,是否能夠達到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標準呢?在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裡,記者見到了這些送檢骨料的樣品。
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陽告訴記者,目前這套自動化分揀設備做得最好的一步就是把裝修垃圾裡的有機物、木塊、塑料都分離出來了,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目前能夠作為低洼處的回填,填築這方面的用途,能夠實現大眾用途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要實現高附加值利用,比如說路基那就不符合目前的要求,比如說混凝土、紅磚、砂漿都要分離開來。因為上海也是一個缺乏石料的城市,最終還是希望這些分揀後的材料能夠要做磚做路基。
目前,李陽團隊也正在給企業做裝修垃圾分揀後骨料再利用的技術支持,實現最終的"變廢為寶"。
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嚴世聰告訴記者,分揀出來的建築垃圾顆粒比較大,裡面的雜質也比較多,需要多級地去破碎分離,達到顆粒的粒徑,滿足施工的使用。
另一方面,政策的瓶頸也實現了突破,2018年1月1日起將施行的《上海市建築垃圾處理管理規定》明確,上海將實施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的強制使用制度,讓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按規定使用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而上海的地方標準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當中,不久之後,分揀後的裝修垃圾將走通這條資源化再利用的路。
市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張健告訴記者:「儘管裝修垃圾是垃圾,但進入我們中轉分揀站後,經過我們資源化利用設施以後,我們希望它再變成資源,能夠再進入到我們整個生產體系裡面,進入到建築領域中去,能夠得到一個循環的利用。到「十三五」結束的時候,能夠每年有750萬噸的資源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