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就垃圾分類的公民意識培養、各地分類標識差異、立法效力等問題,鳳凰網公益在北京舉辦主題沙龍,邀請上海虹口新時尚垃圾分類事務所主任、上海虹口區人大代表楊園,臺灣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丹,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自然之友總幹事張伯駒和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公益慈善與非營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馬劍銀展開討論。面對廚餘垃圾在生活垃圾裡的高佔比,專家支招廚餘垃圾可變廢為寶的處理辦法。
據報導,我國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4億噸,有600多座大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圍城」,更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經沒有了堆放垃圾的合適場所。這其中,廚餘垃圾佔了很大比例,它們含水、油和鹽,容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和傳播細菌,如果和其它垃圾混合,還容易交叉汙染,也會為後期處置帶來非常大的困難。然而回收處理得當,又能變廢為寶。
陳一梅指出人們在處理廚餘垃圾時嘗試過許多技術路線,其中包括一種十幾年前比較流行的方法,就是將廚餘垃圾放在土壤裡面,用於小區綠植堆肥,但由於廚餘垃圾高油高鹽,長此以往導致土壤板結,同時也花費了許多成本。
她鼓勵大家以戶為單位做好廚餘垃圾減量,在社區裡嘗試使用分散式廚餘垃圾處理方法,通過微生物養殖的方式,將所有的東西變廢為寶。「這些不只是處理廚餘垃圾,而是將有害的東西變成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人和自然有更多交往,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何日生認為廚餘垃圾分類一定要精準,儘量在前端減少廚餘垃圾的產生。「臺灣針對廚餘垃圾的很多處理都是後期堆肥,前端針對果皮會有一些酵素。現在我們有些企業將它們變成了可燃燒的材料,還有許多玉米做的塑膠袋,可以直接融化掉,所以不會造成長期在地底留滯。」
成都的飲食習慣是多油,因而餐廚垃圾的問題更為嚴重。作為成都代表,羅丹指出為了資源化處理,在廚餘垃圾的堆肥過程中需要加上一些輔料,才可以用於園林綠化。她表示成都每天的廚餘垃圾數量還在逐漸增加,在廚餘垃圾的處理上還需要做出做更多嘗試。
張伯駒也表示酵素的製作過程需要加入其它輔料,而環保酵素是否真的環保,他認為有些酵素是非專業發酵,發酵出來的微生物存在不可控性,尤其是果皮裡面可能含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重金屬,這在發酵過程中不可避免,因此他強調,「酵素是很好的生活方法,但不是萬能的藥,環保組織不是宣傳酵素萬能,它只是綠色生活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