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能吃的就是溼垃圾,最愛吃的就是剩菜剩飯、瓜皮果殼,湊合吃的花卉、綠植。」這些被靈魂拷問的溼垃圾,就是指的餐廚廢棄物、廚餘垃圾這樣的有機垃圾。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博文」)利用微生物技術將這些垃圾變廢為寶還田利用,讓有機質從土壤中來再回到土壤中去,改良土壤,減少化肥,既生產出安全美味健康的農產品,又產生了減排和土壤固碳雙重效應,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餐桌到農田廚餘垃圾變身有機肥料
在大工村廚餘垃圾處理廠,記者看到,專用的廚餘垃圾收運車停至指定地點,駕駛員熟練地操作著,車上的廚餘垃圾被倒進垃圾池,進入預處理系統篩選,避免雜物損壞處理設備。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廚餘垃圾倒入卸料槽鏈板輸送機內,經固液分離後進入人工分選和磁選裝置,分選後的垃圾進入破碎機、彈跳篩,隨後輸送進入生化機進行好氧發酵,轉化為高活性的生物腐植酸肥料,這套有機廢棄物生物強化腐殖化技術的提供方便是嘉博文。
嘉博文作為大工村餐廚廢棄物處理廠的運營單位,處理廠設計日處理餐廚垃圾200噸、廚餘垃圾200噸,服務於我區的餐廚垃圾和廚餘垃圾,處理廠採用生物強化腐殖化技術處理餐廚和廚餘垃圾,在68—72℃高溫狀態下經過10—12小時發酵反應,將其轉化為生物腐植酸土壤調理劑,高溫發酵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殺死病源菌,廚餘垃圾處理項目的資源化水平已達到95%,無害化水平達到100%。土壤調節劑不僅具有改善土壤、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還可以降低重金屬汙染、改善農產品品質等。
記者從嘉博文獲悉,2020年1月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海澱區餐廚垃圾日收運量明顯減少,每日約50噸。疫情期間嘉博文嚴格按照該標準的疫情防控要求和操作規範,為作業人員配備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防護裝備,加大作業人員的安全防護,生產的產品嚴格質量管控技術確保符合產品指標,汙水和臭氣等廢棄物處理最後一道工序增加消殺處理。
良田到良品把綠色農產品擺上餐桌
我區大工村廚餘垃圾處理廠利用有機廢棄物生物強化腐殖化技術生產土壤調節劑,可作為改良土壤的肥料。2018年在北京市農委、海澱區農委、嘉博文、弗萊農莊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將環境修復、健康土壤培育與循環經濟理念相結合,良種、良法、良田、美景集大成,通過測土、測菌施肥、科學管理等措施,實現了無化肥、零農殘、品質優,使京西稻這一古老品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目前,這些土壤調節劑已銷往全國,用於包括山東煙臺蘋果的土壤改良等。據介紹,一個日處理200噸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廠,年生產2.5萬噸生物腐植酸土壤調理劑,用於蘋果園土壤改良,年減排固碳大約18萬噸。把這些分類後的有機垃圾還田利用產生的減排固碳量,折算到果園上可為1畝果園改良土壤,可以讓50個人每天吃1個安全美味健康的蘋果,還能支持1個人1年的碳中和。
依託嘉博文的土壤改良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不斷調理修復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全面改良土壤結構,每年修複數萬畝良田。「四良工作法」是嘉博文與北京四良蘋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為棲霞蘋果老果園改造服務中提出的一套種植方法,即:良種,良田,良法,良品。一棵蘋果樹從冬施到次年的秋收,要經歷120餘項精心的技術管理,從產地到餐桌,農產直供,自然成熟;從種到收,從良田到良品,多項關鍵技術控制點;從基地到倉庫2次人工分選雙層保護,以保證送到消費者手中都是更好的標準化蘋果。
2017年,嘉博文成都市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和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榮獲第四屆「保爾森獎」。2019年12月31日,由嘉博文、中關村生態鄉村創新服務聯盟牽頭編制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還田項目溫室氣體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T/ZSA62-2019)獲準發布。嘉博文首席科學家於家伊介紹道,「嘉博文將以城市廚餘垃圾為主的有機廢物處理加工為土壤調理劑,既可以減少土地對化肥的需求,又有助於解決因過度使用化肥而引起的土壤和水體汙染,同時避免廚餘垃圾分解腐爛,從而實現了固碳的目的,把城市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安全化、標準化地利用,促使農業向高質量發展。」 (李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