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六夜 隨船記者航海日誌三|船艙下輪機員:24小時待命 睡夢裡總...

2020-12-20 央廣網

  編者按:「金海輝」號貨輪於6月21日凌晨離開天津港,承載10.5萬噸黑黝黝的煤炭南行至廣東珠海,航程近1158海裡。此前,央廣網記者隨輪遠行,與海員們經歷7天的「奇幻漂流」,揭秘海員真實生活,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也感受新時代下中國140萬船員的新風貌。

  6月24日,風和日麗船行駛至長江口附近,遇到暗流。

  第一次明顯感受到了船的顛簸還和同行的記者開玩笑說,就像躺在嬰兒床上,搖搖晃晃。無論白天黑夜,轟隆隆的輪機聲永遠追著耳朵響,完全沒有想像中乘風破浪、馭水前行的豪邁。從臥室的舷窗望去,船頭在茫茫大海中上下起伏。

  陽光蠻橫地灑滿海面越往南,天氣越悶熱潮溼。

  隨著甲板溫度的升高,「金海輝」輪負二層的機艙內溫度也在飆升最高可達50度。上方懸掛的測傾儀指針,也隨著船體起伏呈規律性左右搖擺。

  其實,如今國內外電影裡涉及船舶的內容,大多展示的甲板系的海員,但這只是船上一部分。負責整個船的動力、電力設備的操作和維護,是另一個群體,也就是機艙系輪機長、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機工長、機工。

  船舶的行駛、艙內的做飯造水、後甲班的晝夜工作……所有的動力源,都在這裡

  

機艙內與外面溫度差值近20度

  24小時待命的,陸地工廠設備壞了,大不了不生產嘛,但船上貨船內機械設備一旦遇到突發情況,必須及時搶修,否則後果不敢想像。」說這話的是機艙部的「頭兒」林東福福州人,但船上沒人喊他輪機長,而是稱呼「老軌」這是香港那邊傳過來的叫法同時也帶著敬意

  記者從甲板通過垂直扶梯往下進入船體,一股熱浪襲來,裡面好比一口蒸鍋。看到的都是「橫七豎八」的鋼結構骨架,像一個小型的工廠。一門之隔,完全是兩重天,真想趕緊逃離。

  如同踩「梅花樁」一般,在艙內,記者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硬著頭皮繼續沿著僅有一人寬的樓梯下行,在船底艙尾部穿著色工作服戴著耳塞林東福正在複查汙水井設備昨天泵浦突然沒了真空,吸不上水了發動機轟隆隆的噪音透過甲板,他與記者面對面幾乎在扯著嗓子說話。最近,他的聽力又下降了。

  

「老軌」正在巡查艙內設備

  發電機空氣增壓器轉發出的刺耳高音、柴油機持續不斷轟鳴的低音、加上各種設備啟動運轉的高低音,讓很多人對進機艙望而卻步。「你看這個造水機,把海水煮一下,把煮出來的蒸汽凝結成水,然後這個水再抽出來,變成蒸餾水,可以保證船上生活和工作用水不限時不限量地使用。」

  今年49歲的他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一長期在高壓狀態下工作老軌成了一個習慣」:夜裡不需要作業、回到房間休息時,從不敢睡死過去,睡夢恍惚中一旦聽到機艙發出異常的聲響,條件反射似地整個人都會跳起來,坐直了身子,趕緊提上鞋就往機艙跑。

  昨天早上7點,船艙內警報響了很久,幾位輪機員搞不定,必須「老將」出馬。

  「我在房間聽得很清楚,聲音不太對。」「老軌」立馬緊張起來,帶著輪機部12人,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還有機工和電機員,協同工作,邊排查、邊摸索解決方案,奮戰了幾個小時,才將進口閥、出口閥換掉。「廚房那邊電閘停了,今天沒辦法煮飯這麼悶的天兒,艙內如果空調壞了……事無巨細,「老軌」說,像這樣的10萬噸級散貨輪,有時一不留神,都有可能造成幾億元的損失。

  而要捱過這樣的日子,不僅「老軌」,其他輪機員也是一樣。

  整日待在機艙裡,幾乎見不到太陽。一頭鑽進船艙後,即便是潮溼的工作服黏在身上,他們也照樣要彎著腰、豎起耳朵從不同的聲音中分辨機器的狀況。從最底層的機艙底部,到船最高處的煙囪,整個機艙上下好幾層要巡查,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走一圈至少需要2個小時。「沒啥,正好免費桑拿,還是套餐,每天都能體驗。」機艙部絕大多數是80後、90後話語間帶著輕鬆豁達,他們早就習慣了這些,反倒是記者這個「外人」,密不透風的船艙半個多小時,衣服溼了一大半,油煙味刺鼻,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窒息感胃也開始翻滾,「老軌」只能陪我暫回到集控室緩一緩。

  集控室不大,被各種柜子電腦和操作臺佔去了大半,在操作臺上方的監視器上,能觀測到全船機器處所重要機器的運行參數和運行狀況。

  「您昨晚沒睡好,不去休息一會聊天之餘,見「老軌」眼裡略帶血絲。

  淡然一笑:沒事兒,習慣了。現在都有些神經質了,經常睡夢裡也覺得有任務來了。就連公休回家休息時,水杯放到茶几上,「老軌」都會習慣性地扶一把。在海上,已經幹了20當年計劃經濟時代,老軌報考海事專業也曾懷著無限憧憬:環遊世界、劈波斬浪,而那時船員的工資頗具吸引力。「一個船員的收入可以養活一家子人。」他深有體會。

  可如今海員的風光早已不在,但林東福仍樂此不疲。曾在俄羅斯遭遇冰山「九死一生」、年輕時上船前故意少帶現金,就怕自己出了意外……從未向家人講起這些,如今再回想,他早已雲淡風輕。

  「現在,很多年輕人可不願出海咯。」他嘆了口氣,半開玩笑地和記者說。

  

  船不搖不晃,進港在即,傅華偉喜歡釣釣魚休整一下

  但也有人願意幹下去。

  「四軌」傅華偉和樂天派的「老軌」最像。

  如果不從事海運相關行業,很多人不知道有「四軌」這麼個職務。海上專業,分為海船駕駛和輪機工程兩類。四軌的官稱是「三管輪」,在船上的級別類似於甲板部的三副。

  海水反覆拍打著行駛中的貨船船身。夜色降臨,甲板上像是房間裡關上了一盞燈,漆黑一片。記者溜進艙內房間,去找剛下班的傅華偉聊天。他主要負責船上的生活淡水等處理系統。畢業於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他,如今工作4

  剛在船上讓政委幫忙理過發精神了不少,個子不高愛刷抖音,喜歡看搞笑段子,與老船員相比,27歲的傅華偉反應更快一些但卻有些「佛系」。「回到房間,燈一關就是黑天,燈開了就意味著天亮了。不過也好,剛好躲掉家人無休止的『催婚』。」

  他對寂寞這件事看得很淡,「珍惜當下就好,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傅華偉倒覺得,船上有太多時間學習,可以把業務練紮實。在他的書桌前,貼滿了各種新型設備的複雜數據。「船上工作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修理東西差幾毫米都不行,你負責的船艙設備涉及的新知識必須得跟上。」

  但尷尬的是,2014年下了船,傅華偉連滴滴打車都不知為何物。這些年,他不少航海專業的同學進了船廠、汽修工廠,改了行,他卻選擇堅持下來。

  

  「自己選擇的路,至少跪著要先走完一段。」他也很欣慰,這幾年跑船攢了不少錢,為常年以種植香菇為生的爸媽買了輛車。他覺得,雖然海員的黃金年代過去了,妄自菲薄卻也大可不必。

  「海上的生活,有它本身固有的特殊性,有苦有樂有得有失,別的行業也是一樣。」

  如果不出意外,再過幾年,他將升為二管輪,繼續他的航海夢。「我最願意跑去駕駛臺,那裡站得高,看得遠,讓人心胸開闊。」傅華偉咧著嘴乾笑,告訴記者,這次下了船要去深圳把女朋友再追回來,但也不是很有把握。「沒辦法,海員最愧對的就是家屬。」每一次他向記者講起家裡的事兒,末了,都是以一聲感嘆收尾。

  話音剛落又趕忙追問記者:「有認識合適的女生嗎?給我們船上的兄弟介紹介紹。」

  /央廣網記者 王晶

  /央廣網記者 鄭重

相關焦點

  • "海洋六號"隨船記者手記:傾聽大海的聲音
    6點多走出船艙,大海,已似正午模樣,無聲無息,令人無端生出倦意。碧藍碧藍的海水,能量仿佛都在用來抖動自身被陽光催出的層層磷光。泛濫,此刻,我眼中的大海,正泛濫著一種叫寧靜的東西。這是7月25日,一個周六的早晨,駕駛室,除去值班的兩個90後青年,還有一位年齡大點的後甲板技工,叫吳誠強,人稱「老中醫」。
  • 中國航海日|渡船「啄木鳥」,渤海灣上的「輪機明星」
    在7月11日第16屆中國航海日到來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帶您走進這位高級輪機長的故事。專業!渡船的「啄木鳥」,渤海灣上的「輪機明星」在中鐵渤海輪渡工作14年,徐學強有個暱稱「徐老軌」。不但海事部門這樣親切地稱呼他,甚至連CCS(中國船級社)北京總部工作人員也知道,在煙臺有一個「徐老軌」。
  • 臺北港引航船與貨櫃船碰撞 船長和一名船員溺亡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3月9日晚,位於臺灣新北市八裡區的臺北港發生喜歡航船帶領香港貨輪進港航行中意外碰撞事件,造成引航船被撞翻,2人落海失蹤。其中29歲船員先被找到,送醫急救後宣告不治,59歲船長於3月10日上午才被找到,也已經不幸溺亡。
  • ...出《清明上河圖》裡24艘汴河船,下一個目標是跟著上海沙船去航海!
    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海港城市,海運一直以來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船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市群藝館二樓的非遺展廳裡,《乘風破浪——古船模藝術展覽》正在舉行,一把小小的刻刀、一塊普通的木料,人與船的故事與工匠精神就這樣被記錄了下來。
  • 黑夜「亮劍」 24 小時守護海洋
    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 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嚴生歡從大船下到小船上。記者 唐光峰 攝 通過高科技監控海面情況。 記者 唐光峰 攝 夜幕之下的環島路霓虹閃爍,風景如畫。這是廈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開展 24 小時海上屯兵執法的基地。近期,執法支隊嚴防境外疫情海上輸入,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的漁業捕撈行為,充分利用大型執法船艇作為海上指揮平臺,連續開展 24 小時海上屯兵執法,加強重點海域、重點時段和重點對象盯控,對各種違法行為起到了有力的震懾作用。
  • 廣州航海學院培養的船長和輪機長同時獲「全國勞動模範」光榮...
    2020年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傳來喜訊!廣州航海學院船舶駕駛專業校友蔡木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拖輪分公司船務部副經理、船長)和輪機管理專業校友程邦武(中遠海運船員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輪機長),雙雙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喜訊接連傳來,學校領導和師生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紛紛向兩位傑出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 [專題]30艘漁船下三沙:南海網記者隨船出海日記
    海洋預報及時跟進,海南省海洋預報臺全程為赴南沙捕撈作業的漁船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南海區海況預報,預報要素包括各預報海域內的風力、風向、浪高,預報時間跨度為未來三天72小時,準確預報了在西南季風系統和1208號颱風「韋森特」影響下的南海複雜海況。
  • 中國航海家翟墨駕船駛近釣魚島 日本6艘巡視艦力圖阻攔
    翟墨微博上發布的照片顯示,一艘中國海警船(右)與兩艘日本海保船在釣魚島前對峙一度逼近3海裡中日公務船對峙  7月30日,有中國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之稱的翟墨駕駛自己的帆船下午3點34分左右,「姜太公」號帆船和護航的中國海警編隊遭到日本海保廳巡視船和飛機的阻攔,中日公務船發生對峙。  翟墨當時的航海日誌寫道:「15點34分,『姜太公』號進入釣魚島12海裡,日本的飛機,保安廳的船隻,海警船,視線中6艘。」「16點20分左右!現在海面出現9艘船隻,加『姜太公』號共10艘,場面熱鬧,嚴陣以待。」
  • 大案紀實——惡魔食人 超恐怖幽靈船「良榮丸」
    ——大正16年3月5日」以下為「航海日誌」的摘抄:「無論怎樣設法,船只有絕望的航向西北。只能等待輪船經過發現。到目前為止紀錄航海日誌的井沢舍次病死。換松本源之助執筆。井沢的遺體水葬處理,完成的時候。看到全體人員,臉色都是青白色的,鬍鬚好像豪豬的毛那麼的長,晃呀晃的樣子好像亡靈一樣,好悲哀。」
  • 24小時待命 30分鐘內到達
    小時待命 30分鐘內到達 溫江區築牢汛期電梯安全「防洪堤」
  • 直擊高溫下的地鐵檢修工 24小時隨時待命
    【解說】「瑪利亞」颱風過後,杭州迎來持續高溫,有一些人因為工作性質或工作崗位的特殊性,難以享受空調的清涼,必須在高溫下工作。地鐵信號檢修員就是其中一種,尤其是負責維護露天設備的檢修人員更是辛苦。  當地時間7月16日,正午時分,鋥亮的軌道在陽光下顯得有些刺眼。杭州杭港地鐵信號技術員馮永軍在接到檢修命令後和工友踏上了這段被烈日炙烤的鐵軌。
  • 【糖果放大鏡】揭開航海士的神秘面紗,讓我看看你的模樣
    作為海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輪船似乎也往往披著層神秘的面紗,《加勒比海盜》的驚險與刺激更是吸引著無數人的航海夢。  4月17日,山東廣播電視臺小記者受邀來到島城首個成長主題航海樂園——皇家加勒比環球嘉年華,從航海小水手、航海小廚師、航海小乘務和航海小工程師等4個部分分別體驗不同角色。
  • 小記者登上海警2112船 體驗海上執法工作
    「執行任務時間太長,在海上吃不到新鮮蔬菜,有沒有多吃鈣片或者維C片,補償營養」……在孩子們天真的世界裡,他們所觀察的一切,總有他們自己的色彩。不信,你瞧——制服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節選)145號小記者林千涵 福州實驗小學三年級(2)班(獎勵積分11分)上周日,我參加東南少通社的活動——參觀海警2112船。
  • 蝗玩評測之小小航海士:模仿大航海時代卻不小心走岔了道
    上面提到的海員和水手是不同的概念,這對於玩過《大航海時代》的玩家來說很好理解。海員是有名有姓,可以配置在不同船艙裡的人物。水手麼,更接近一種消耗品……嗯,這種同人不同命的差距,不由地讓人想起,航海時代其實也就是歷史課本裡提到過的「資本主義血淋淋的原始積累階段」。啊,說好的浪漫呢?艦船的船艙系統是《大航海時代》的精華設計,也是《小小航海士》中模仿痕跡最重的系統。
  • 桃源縣寺坪鄉村幹部24小時值班待命,家裡被淹也沒回
    桃源縣寺坪鄉村幹部24小時值班待命,家裡被淹也沒回 2014-07-18來源:瀟湘晨報 據村民介紹,梨子崗村距離沅水河堤約有兩公裡左右,由於沅水倒灌,沿河村莊被淹。 圖/記者華劍G5h瀟湘晨報網  7月17日晚7點,在桃源縣寺坪鄉梨子崗村,通過一條鄉村公路,可以到沅水對面的凌津灘鎮。記者趕到時,這段路已被水淹沒,村民正用自製的木筏運送物品。G5h瀟湘晨報網  據村民介紹,梨子崗村距離沅水河堤約有兩公裡左右,由於沅水倒灌,沿河村莊被淹。
  • 作為黨員,他連續多日24小時在線待命
    姜畲鎮原新和村黨員戴培就是這樣做的,疫情防控以來,他連續多日24小時在線待命。 戴培任中共武漢九州龍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支部委員會書記,裝載機事業部、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在1月19日從武漢返湘時,因不太了解當時疫情,回家過年未採取隔離措施。但當疫情爆出後,他主動向村部報備,全家自願進行隔離,並每日向村部報告家人體溫等身體狀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