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師範大學附屬聖菲小學一則「新生交流活動」通知引發熱議。該通知除了請父母在參加活動時帶上學生戶口本原件及複印件,還請父母帶上學歷證書原件及複印件。有網友擔憂,學校是否會篩選家長學歷,擇優錄取。(5月29日中新網)
網友的擔憂其來有自:因為早在2017年,《廣州日報》就曾經報導過該市一家私立學校招生時就要求父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其電子屏播放的招生廣告稱,「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雖說表達上有點含混,但意思卻很清楚:只有父母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孩子,才符合他們的招生條件;去年,江蘇無錫的一所小學招生時也提出除了學生自身材料外,還要提供父母的學歷證書原件,有的學校還要求填寫祖父母的學歷、工作單位等信息,甚至還有學校面試時要看家長的身材,因為父母身材不好意味著自我管理能力差,孩子也管不好……
在這種背景下,四川師範大學附屬聖菲小學新生入學讓家長帶學歷證書,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校方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在篩選家長學歷後「擇優錄取」。
該校副校長蔣小平28日下午接受中新網獨家採訪時表示,開展新生交流活動時讓家長帶學歷是為了進行信息採集,方便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和學生是否能入學沒任何關聯。校方的這一解釋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學校邀請從事花藝、廚師、種植、金融、牙醫等職業的家長來學校為學生授課,讓不同職業、學歷的家長成為學生的課外老師,這一做法沒有什麼錯,但是家長從事的職業與「學歷證書原件及複印件」有什麼必然聯繫嗎?如從事花藝、廚師、種植等行業的家長,不見得人人都是科班出身,但只要他們在這一領域確有建樹,哪怕只上過小學,也一點不影響他們成為優秀的校外輔導老師。話又說回來,學歷只是一種學習經歷,學歷不等於能力,文憑不等於水平,那些受過正規全日制教育、有著本科、碩士、博士文憑的家長也不見得就適合做學校的課外輔導老師。所以,邀請不同特長、不同領域的家長進入課堂為學生授課,帶學生們感受校園之外豐富多彩的世界,豐富學生閱歷,開拓學生視野,本質上說與家長學歷沒有太大的關係。學校開展「新生交流活動」時「請父母帶上學歷證書原件及複印件」就很容易讓家長想偏而產生「誤會」了。
新生入學讓家長帶學歷證書與「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沒有什麼兩樣。四川師範大學附屬聖菲小學這麼做,背後是對低學歷家長的一種歧視。在這些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看來,父母學歷層次高,對孩子的教育就比較重視,孩子的學習習慣就一定不會差。說到底,他們信奉的還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血統論思想。
客觀地說,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也不能片面誇大,學歷不能作為父母綜合素養高低的唯一判定標準,更不能作為學生錄取的依據。不管家長的學歷是高是低,都應該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而學校也應該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平等地看待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並對他們實施公平的教育。
文/維揚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