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2:5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孫敏慧 方序
「十來年的老毛病了,以前是腿痛、腿麻,這兩年走路都困難了,總是走幾步、歇一會,走幾步、歇一會,難熬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診間,87歲的劉大爺向張樺副主任醫師大吐苦水,他被腰腿痛折磨了十來年,是坐著輪椅被家人推進診間的。
走幾步腿就疼得厲害
「一開始,我們只是以為人老了腿腳不利索,也沒太注意。這幾年,情況越來越嚴重,他走幾步腿就痛,連到家門口的菜市場這點路都走不了。」劉大爺的兒子說。
張樺讓劉大爺當場走一段路試試。劉大爺顫巍巍地下了輪椅,走了不到20米,就彎著腰慢慢蹲了下來。
「很有可能是腰椎管狹窄,是一種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張樺有了初步判斷。劉大爺拿出一疊磁共振膠片。從片子上看,他的腰椎有多處軟組織增生、骨質增生,4—5節段出現嚴重狹窄。狹窄程度近80%。
這幾年,劉大爺幾乎跑遍了老家當地的醫院,吃藥、針灸、推拿、理療,各種方法都試過,效果都不好,症狀一年比一年重。
「本來想著拖一拖,看會不會慢慢好起來。但今年他天天蹲在家裡,出不了門。我們也不忍心,所以來杭州大醫院看看有沒有辦法,能不能手術。」劉大爺的家屬說。
要警惕間歇性跛行
腰椎管狹窄多見於老年人,是一種退行性疾病,是許多老人腰腿痛和下肢行走無力的常見原因。
「人進入中老年後,身體各個組織逐漸出現老化、退變,腰椎管也不例外。椎管附近的組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像黃韌帶增厚,腰椎間盤突出,小關節骨質增生等,從而擠壓了椎管,導致椎管變窄,裡面的神經也受到壓迫。」張樺說,腰椎管狹窄最典型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
很多腰椎管狹窄的老人,在走路過程中會出現單側或雙側腰腿疼痛,下肢酸痛、麻木、無力的情況,而且不能遠距離行走,往往走一段路就要蹲下休息一會才能繼續走,嚴重的走幾十米都很困難。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能夠持續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
「這是因為正常人體腰椎是前凸的,直立行走時腰椎管的空間變小,椎管內神經受壓加重,就出現疼痛、麻木。下蹲或躺下後,腰椎前凸暫時消失,椎管會略微打開,症狀就相應減輕一些。這是一個動態狹窄的過程,如果不及時治療,持續發展下去,坐著、躺著也會有麻木、疼痛的症狀。」張樺說。
但有不少老人和家屬誤以為腰腿痛、走路無力是上了年紀的正常現象,拖著不願意治療。實際上,一旦患上腰椎管狹窄,生活質量會大打折扣,疼痛、行走不便,嚴重的話可能無法行走癱瘓在床。
老年人出現腰腿疼要警惕
在治療上,腰椎管狹窄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推拿、理療等保守治療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部分患者的不適。
但對於一些狹窄程度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治療是更好的選擇。通過手術解除周圍組織對椎管的壓迫,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椎管狹窄的問題。
手術風險有多大?當地醫院醫生也曾建議劉大爺手術,但由於年事已高,劉大爺和家人一直比較猶豫。一方面,劉大爺聽人說脊柱手術有癱瘓的風險。另一方面,他怕術後要在床上躺著休養幾個月,對自己和家人都是很大的負擔。但事實上,腰椎管解壓手術已經實施了幾十年,技術很成熟,基本不會出現癱瘓這種嚴重的併發症。
劉大爺的心肺功能等指標均在手術耐受範圍內,最終他和家人決定接受手術。張醫師團隊為他做了腰椎後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該手術技術成熟,效果確切,解壓徹底。
術後第一天,劉大爺運動康復師的指導下開始在病床上進行肌肉鍛鍊。第2天引流管拔除後,他就佩戴護腰下地行走了。兩天後出院,康復師給了他一份詳細的居家功能鍛鍊清單,囑咐他好好鍛鍊。
「椎管狹窄的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越拖延嚴重。早治療,患者可以少受一些煎熬,身體條件也相對較好,恢復起來快。」張樺提醒,老年朋友如果持續出現間歇性跛行、腰腿痛等症狀,要儘早去醫院排查。明確是腰椎管狹窄的話,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建議儘早手術治療,以減少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1608267433000